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什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指在新生儿期,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感染,而发生的肠管坏死性疾病。多发生于早产儿,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之一。
主要特征为肠黏膜缺血性坏死,并伴炎症、肠道产气微生物侵袭以及气体进入肌层和门静脉系统。
小肠和结肠在哪儿?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连,全长为 3~5 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经过小肠时,分泌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在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和小肠的蠕动下,将食物进一步分解,将营养物质吸收,并进一步蠕动向前至结肠。
结肠俗称大肠,结肠上与小肠相连,下与肛门相连,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形成「M」状。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以治愈吗?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以治愈。
  • 轻度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以通过内科治疗治愈。
  • 严重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的肠管进行治疗。手术后,出现合并症及后遗症的几率会增加。合并休克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会导致死亡。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后遗症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出现肠粘连,手术切除肠管后可能出现短肠综合征的后遗症。另外,有研究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将来发生脑性瘫痪、认知受损和严重视力障碍的风险增高。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高吗?
    总体发病率为 0.1%~0.3%,90%~95% 发生于胎龄 36 周以下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 1500 g 的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几率为 6%~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报道的死亡率 15%~30%(1997 年,美国的数据统计),中国的数据为 10%~50%。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
    更多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在生后几天出现?

    发病时间出生体重和胎龄有关,足月儿多为为生后 3~4 天,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发病稍晚,胎龄 < 28 周者多发生在生后 3~4 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哪些表现?
    典型表现有腹胀、呕吐和血便。有些患儿表现不典型,可能仅仅表现为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嗜睡、败血症等。
  • 腹胀前往往有些先兆症状,比如不明原因的哭闹、拒乳。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最后全腹膨胀,肠鸣音减弱;
  • 呕吐先为奶液、逐渐可出现胆汁样或咖啡样;
  • 腹泻或血便出现较晚,血便为黑便或鲜血。
  • 其他可有心动过缓、休克等症状。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哪些常见的诱发因素?

  •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肠壁发育不成熟,屏障功能弱等特点,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发人群。
  • 窒息缺氧:研究认为,肠道缺氧缺血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诱发因素。
  • 高渗饮食:食物中渗透压过高,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所以早产儿如果没有母乳,需要特殊的配方奶喂养。
  • 感染:全身细菌感染会加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
  •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使用会造成肠道菌群的紊乱,有益菌消失,更容易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什么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多见?
    这是因为早产儿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胃酸分泌少,胃肠道动力差,消化酶活力低,消化吸收功能差,喂养不当、感染等因素导致肠粘膜损伤,加上免疫功能不健全,导致细菌侵入肠壁繁殖。
    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存在宫内发育迟缓,各个脏器均未发育成熟,尤其是胃肠道系统及免疫系统。
    查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内容

    患者问:

    症状及患病时长:宝宝是早产儿,36周➕2出生的,出生已经27天,出生后一周大便里血丝,就给吃氨基酸奶粉,刚开始吃时,血丝明显减少,吃了15天左右,血丝又突然增多

    就医及用药情况:

    需要解答的问题:

    3人看过

    患者问:

    34w+5早产的17天新生儿,因喂奶呕吐住院,12天后出院,目前每一餐母乳45ml,每天喝360ml。因水平胃严重,医生交代喂养后需竖抱拍嗝半小时,但是仍然肚子胀气严重,请问能否用药?

    11人看过

    患者问:

    症状及患病时长:一周

    就医及用药情况:无

    需要解答的问题:孩子经常吃完奶吐奶,睡觉不踏实,睡一哈就醒来了,还有一周了才吧了一次,

    9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