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什么?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心电图表现为非 ST 段抬高,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脉急性狭窄,起病急且凶险,不及时开通梗塞血管,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是室性心律失常,同时可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治疗上需及时开通血管,防止心肌细胞进一步死亡,辅以抗血小板、调脂、改善心肌重构等药物,预防并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并发症。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常见吗?
据我国 2018 年心血管病报告,我国目前有心血管病患者 2.9 亿,其中心肌梗死患者 250 万,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具体统计。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同一种么?
不是。
首先,前者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的发生率低(20%~30%),但前者比后者在这些方面的发生率更高,如多支血管病变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发生率,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
此外,前者 ST 段抬高型的冠脉中形成的是红色血栓,红色血栓主要是由红细胞加胶原纤维形成,此时可以采用溶栓治疗。但是非 ST 段抬高的冠脉中主要形成的白色血栓,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胶原纤维形成,如果采用溶栓,溶掉了血小板,红细胞聚集过来了,加重病情。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会遗传吗?
不会。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哪些常见的临床表现?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典型症状是持续性心前区、胸骨后或剑突下难以忍受的压榨样疼痛,疼痛时间超过 30 分钟以上,可向左上臂(双上臂或右上臂少见)、颈或颌放射。
不典型表现包括上腹痛、类似消化不良症状和孤立性呼吸困难,常见于老年人、女性、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或痴呆症患者。某些老年患者甚至以急性左心衰、反复晕厥、休克、心脏骤停等起病,往往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临床缺乏典型的胸痛表现、特别是当心电图正常或临界改变时,常易被忽略和延误治疗,应注意连续观察。
与心绞痛相比,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常常不能缓解。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应该怎么分?
  • 高风险组: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或持续性低血压等。

  • 中风险组:伴有持续性胸痛或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伴有或不伴有心电图 ST-T 变化。

  • 低风险组:无合并症、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伴有反复缺血发作的患者。


  •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会引起什么病?
  • 因心肌缺血和坏死所致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猝死;

  • 因心肌大面积坏死所产生的泵衰竭,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 因心肌大面积坏死所产生的机械并发症,如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形成、心室游离壁破裂等;

  • 因冠脉再次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发作和再次梗死;

  • 心梗后综合征,表现为心梗后反复心包炎、胸膜炎,持续发热,胸前区疼痛不适。


  •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病因有哪些?

    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的机制为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伴或者不伴有病变部位血管收缩,随后血小板血栓附着于血管壁,引起冠脉血流量突然严重下降。
    查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