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与甲肝、乙肝、戊肝等同属于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其他脏器亦可受累的传染病。一般以病毒感染后 6 个月为界,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丙肝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数患者因没有明显症状而忽略了检查也错过了治疗,进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等恶性结局,因此丙肝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通过合理治疗,丙肝可被「治愈」。
肝脏有多重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作为「代谢工厂」,肝脏承担了超过 500 种不同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工作有:
  • 加工和储存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比如葡萄糖、脂质、维生素等;

  • 作为解毒中心,分解摄入的酒精、药物等毒物,以及机体产生的氨等代谢废物;

  • 分泌胆汁,帮助消化;

  • 合成各种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蛋白质,比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 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只有不到一半的肝脏是好的,人体依然可以正常运转,因此从肝脏发生损害到出现症状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另外,如果损伤持续时间不久,肝脏往往能自我修复,但如果损伤因素持续存在,肝脏功能就会遭到不可逆的影响。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有多大?
    根据 WHO(2014 年)的数据,全球有超过 1.8 亿人感染过丙肝病毒,每年有 35~50 万人命丧丙肝之手。
    我国属于丙肝高发区,一般人群 HCV 抗体阳性率为 3.2%,北方高于南方,年龄越大人群感染率越高,我国实际感染丙肝病毒人数可能超过 4000 万人。由于起病隐匿,大多感染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接受合适的治疗措施而延误病情。
    强调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丙型肝炎是最易发展成慢性或肝硬化的一种,目前约 1/3 的慢性丙肝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丙肝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HCV 感染导致肝脏炎症,症状大多轻微。有症状的丙肝病患多表现为没有力气、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发烧、肚子不舒服等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状。另外一些病患还可能有皮肤及眼白发黄、尿色变深等表现。
    由于感染 HCV 还会引起机体异常免疫反应,许多患者还会出现肝脏以外的外器官受累的表现,常见症状有关节肌肉疼痛、感觉异常(四肢麻木、刺痛感等)、严重皮肤瘙痒、嘴巴眼睛发干、蛋白尿血尿等等。
    疾病晚期,肝脏受损严重,其所有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各种毒性产物、废物在体内积累,机体对抗各种病菌能力大大下降,从而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没有症状是不是意味着问题不大?
    不是的。没有症状并不意味着疾病就得到了控制。
    尽管肝脏细胞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如果机体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丙肝病毒在肝脏内定居,不断复制,经年累月的病毒感染会逐渐破坏肝脏正常结构进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如何?
    100 个感染了 HCV 的患者,其中有 15~45 人会在急性期内通过自身免疫力将病毒清除,剩下 55~85 人,病毒将持续存留在患者体内导致慢性肝脏炎症。
    在这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 1/3 的人肝脏的正常结构在感染后 20 年内逐渐被破坏,留下「疤痕」,导致肝硬化,另外 1/3 的人会在 20~50 年内出现肝硬化,剩下的 1/3 则在感染 50 年后才出现肝硬化,甚至终生不发病。
    出现肝硬化的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癌,从而离开人世。具体而言,肝硬化病人中每年约 3% 会进展为肝癌,诊断肝癌后第一年内死亡风险高达 33%。感染时间越长、饮酒过度、毒品成瘾、同时感染 HBV 或是 HIV 的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几率更高。
    慢性丙肝患者中有近 40% 会出现一种叫「冷球蛋白血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会引起全身血管炎症,导致关节肌肉肿痛、外周神经病变、肾小球肾炎甚至肾衰等或轻或重的肝外器官病变。丙肝感染还可能诱发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疾病,危及生命。

    丙型病毒性肝炎会传染吗?怎么传染?

    丙肝是一种传染病,会传染。早期,我国许多丙肝感染者因输注不洁血制品而染病,现在由于对献血者的严格筛查,输血感染丙肝病毒(HCV)的风险大大下降。目前我国新发的 HCV 感染者主要为静脉毒瘾者。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 共用注射器、针头。主要见于与 HCV 感染者共用针具(静脉毒瘾者),另外,在不正规场所接受纹身、穿孔、打耳洞等情况亦可造成感染。

  • 与 HCV 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同时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合并 HIV 感染者,因性交感染 HCV 风险更高。

  • 除了输血及血制品,长期血透以及移植 HCV 感染者的器官,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等,也可能导致 HCV 传播;

  • 母婴传播。其机制尚未明了,生产时新生儿破损皮肤接触到母亲血液、阴道分泌物等带毒体液可解释部分病例。目前尚无预防 HCV 母婴传播的有效手段。

  • 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

  • 与 HCV 感染者共用可能会接触其血液的生活用品,比如剃须刀、牙刷等。


  • 丙型病毒性肝炎会通过输血传染吗?
    可能有。
    为了避免用血者因为输血或血制品感染其他疾病,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等疾病的检查,这一般是通过检查外周血内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而实现的。
    由于人体在感染病毒到可从外周血中检测到抗原或抗体之间存在一个「窗口期」,窗口期内献血的供血者,其血液可能被漏检,带有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输入到受血者体内,传播就可以发生。
    随着核酸检测技术在无偿献血检查手段中的普及,各种病毒性感染的「窗口期」已大大缩短,因输血导致病毒感染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但无法百分之百避免,因而大量输血者,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有过输血史的病患,要留心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丙型病毒性肝炎妈妈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的风险有多大?
    每 100 个丙肝阳性的孕妈妈所生的新生儿中有大约 5 个会被感染,母亲体内病毒含量越高,宝宝感染风险越大。
    合并 HIV 感染的妈妈由于免疫功能受限,体内 HCV 病毒含量较高,因而发生母婴传播的风险也较高。
    目前尚没有有效措施可降低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
    查看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