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伤寒是由细菌(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具体表现可直接点击「伤寒」查看;两者可通过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进行鉴别。
典型斑疹伤寒:
初期:
发疹期:
恢复期:病程第 3 周左右开始退热,3~4 天内迅速降到正常,症状随之逐渐消失。
轻型:近年我国散发病例多为此型。特点有:
发热持续时间短,平均 8~9 天,体温多在 39 ℃ 以下,多可下降后再升高,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虽也可有明显的头痛和全身疼痛,但很少出现意识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多数没有皮疹,或仅有少量充血性皮疹,1~2 天就可消退。很少出现脾脏和肝脏肿大。
复发型: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在体内潜伏,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
其特点是:病程短,约 7~11 日。发热不规则,病情轻,皮疹稀少或无皮疹。外斐氏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患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唯一的传播媒介(携带并传播病原体),其中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阴虱不传播。
传染源主要是家鼠,也可以是病人、牛、羊、猪、马等。
鼠蚤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鼠感染后,立克次体在其血液内循环,鼠蚤吸入含有立克次体的鼠血,立克次体进入蚤肠道的肠壁细胞内繁殖,并随蚤便排出体外,同样蚤的唾液里无立克次体,而是在其叮咬健康人时,通过搔抓导致的皮肤破损侵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