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龙振昼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0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斑疹伤寒(typhus)是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种。
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传播的,后者又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蚤而传播的。两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等相似,后者临床表现较轻,病程较短。
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冬春季 3~4 月份,地方性斑疹伤寒四季散在发生,以夏秋季 8~9 月份多见。
常见。
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者之间有交叉免疫(即感染了其中一种获得的免疫力对另一种也有保护作用)。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及预防措施的加强,群体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散发还是持续存在。
不是。
斑疹伤寒与伤寒是不同病原体导致的两种疾病。由于两者都有持续发热、皮疹等共同症状,容易被人们混淆。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伤寒是由细菌(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具体表现可直接点击「伤寒」查看;两者可通过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进行鉴别。
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分为典型斑疹伤寒、轻型和复发型。
流行性斑疹伤寒:
典型斑疹伤寒:
初期:
发疹期:
恢复期:病程第 3 周左右开始退热,3~4 天内迅速降到正常,症状随之逐渐消失。
轻型:近年我国散发病例多为此型。特点有:
发热持续时间短,平均 8~9 天,体温多在 39 ℃ 以下,多可下降后再升高,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虽也可有明显的头痛和全身疼痛,但很少出现意识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多数没有皮疹,或仅有少量充血性皮疹,1~2 天就可消退。很少出现脾脏和肝脏肿大。
复发型: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在体内潜伏,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
其特点是:病程短,约 7~11 日。发热不规则,病情轻,皮疹稀少或无皮疹。外斐氏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地方性斑疹伤寒:与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相似。
有。
流行性斑疹伤寒潜伏期 5~23 天,一般为 10~14 天;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 1~2 周。
斑疹伤寒需要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虱传回归热、恙虫热、流脑、大叶性肺炎、成人麻疹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
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需在活细胞内生长,普通无细胞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耐低温、干燥,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流行性斑疹伤寒:
患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唯一的传播媒介(携带并传播病原体),其中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阴虱不传播。
地方性斑疹伤寒:
传染源主要是家鼠,也可以是病人、牛、羊、猪、马等。
鼠蚤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鼠感染后,立克次体在其血液内循环,鼠蚤吸入含有立克次体的鼠血,立克次体进入蚤肠道的肠壁细胞内繁殖,并随蚤便排出体外,同样蚤的唾液里无立克次体,而是在其叮咬健康人时,通过搔抓导致的皮肤破损侵入人体。
立克次体经皮肤侵入人体后,在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引起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斑疹伤寒结节,细胞破裂后,立克次体及其特有的毒素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器官,导致各种中毒症状的发生。
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中耳炎、腮腺炎等,也可并发感染性精神病及指(趾)、鼻尖等坏疽,目前少见。
一般没有后遗症。
一般医生根据问诊了解发病季节、卫生条件及旅居史,以及有无体虱寄生或鼠类密度高等情况,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查体,病原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分类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有脑膜刺激征者可作腰椎穿刺,即从腰部刺入一根细长的腰椎穿刺针,取少量脑脊液进行检查。
血清学检测:为利用抗原抗体相结合的原理,有以下几种:
外斐实验:变形杆菌 OX19 凝集效价 1:160 以上有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效价递增 4 倍以上意义更大。第 5 日即可出现阳性反应,病程第 2~3 周达高峰,持续数周至 3 个月。阳性率 70%~85%,但特异性差(即假阳性多)。
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率高,特异性强,病程第 5 日阳性率达 85%,第 16~20 日可达 100%,效价 1:40 以上即为阳性。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的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病程第 1 周阳性率达 50%~70%,第 2 周可达 90% 以上,特异性强,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补体结合抗体持续时间长,可用作流行病学调查。
间接血凝试验:其灵敏度较外斐氏及补体结合试验高,特异性强,与其他群立克次体无交叉反应,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诊断,但不能区别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寒。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两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鉴别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病原体分离:由于立克次体培养条件苛刻,一般不在临床使用。
核酸检测:用 DNA 探针或 PCR 方法检测立克次体核酸,特异性好、快速、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但价格偏贵,一般医院没有条件。
因为属于传染病应至传染科、感染科就诊。
需要。
应住院观察、隔离、治疗至病情稳定没有传染性。
一般治疗:
病人必须更衣灭虱,必要时剃光头发、腋毛和阴毛,剃下的毛发焚烧处理。换下的衣服煮沸或高压消毒。
体温正常后 12 天解除隔离。
给予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病原治疗:
特效药为氯霉素和四环素,用药 24 小时后病情有明显好转,体温于 48~72 小时降至正常,疗程约 7 天。
用药期间需注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
因氯霉素有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不作为首选,用药期间注意复查血常规。磺胺类药物可加重病情,禁止使用。
对症治疗:
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药,避免大汗虚脱。
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液补充血容量。
头痛剧烈兴奋不安者,可给予异丙嗪、安定、巴比妥、水化氯醛等。
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注射西地兰 0.2~0.4 mg 强心。
预后取决于患者年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及治疗的早晚。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多可治愈,病死率在 1.4% 以下。预防接种后发病,其病程短,症状轻。
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 C 及 B。
多饮水,成人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 3 000 ml 以上,如有心肌损害需控制液体量。
对意识不清或呕吐频繁影响进食的患者,应予鼻饲。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卧床休息,规律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及睡眠过少,戒烟戒酒,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家人探视应注意防护,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及衣物。
如治愈出院一般不需要复查,如有未痊愈的并发症,遵医嘱行相应的复查。
本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环境卫生条件: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洗澡、洗头,换下的衣服用开水烫洗。
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热退后 12 天。
对密切接触者,除进行彻底灭虱外,医学观察 21 天。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灭虱灭蚤工作,对旅店、浴池、理发店及运输部门加强卫生监督,防止虱、蚤扩散。
斑疹伤寒菌苗注射,虽然不能明显降低发病率,但能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主要针对疫区居民和防疫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