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反流物攻击食管黏膜。
食管的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抗反流屏障缺陷:
正常情况下,位于食管和胃交界处的食管下括约肌,在不进食及不吞咽时保持收缩,就像食管和胃之间的一根「松紧带」使胃入口关闭,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同时食管和胃连接处形成一定角度,并且周围还有一些防反流的结构。上述结构的缺陷,比如常见的: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腹型肥胖(腰围男性 ≥ 85 厘米,女性 ≥ 80 厘米)等,都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增加。
食管清除作用减弱:
正常情况下偶尔也会发生胃食管反流,但食管蠕动会将大部分反流物迅速排入胃内,剩余的由唾液缓慢中和,不会引起食管的损伤。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蠕动和唾液中和能力常常较差,导致反流物不能有效清除,引起不适症状及黏膜损伤。
食管黏膜屏障缺损:
正常情况下,食管上皮表面有一层屏障,可以抵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但长期吸烟、饮酒等可导致此屏障保护作用下降,使黏膜易于受到反流物损害。
胃食管反流病有哪些诱发因素?
饮食因素:油腻、辛辣的饮食习惯,可引起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当食管黏膜受到反流物损伤时,可诱发本病[3]。
药物因素: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可引起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当食管黏膜受到反流物损伤时,可诱发本病[3]。
精神因素:精神内分泌途径可影响食管和胃的动力,引起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异常,进而导致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而诱发本病[3]。
胃食管反流病和遗传有关吗?
有一定的遗传影响。
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证据显示成人的胃食管反流病与遗传有关
[3]:
父母有胃食管反流病史者,患该病的风险是普通个体的 1.46 倍;
同卵双胞胎同时患病的风险比异卵双胞胎高 1 倍;
配偶有胃食管反流病者,患病风险和普通个体相似。
这说明该病可能受一定的遗传影响,但无可靠证据说明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遗传病,环境和后天因素在该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胃食管反流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的人吗?
是的。
BMI(体质量指数)、腰围、体重的增加,可以引起腹压增高,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患病风险增加,而且更容易得反流性食管炎和 Barrett 食管
[3]。
BMI 过高时,胃食管反流病并发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风险也更大。
胃食管反流病更容易发生在孕期女性吗?
是的。
妊娠导致腹内压力增加,且妊娠剧吐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所以孕期女性常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可以开始于妊娠全程的任何时期,并常在生产后自行缓解
[5]。
孕期检查受限,大多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基于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如果情况允许,尽量避免在孕早期行胃镜检查。但如果患者症状顽固、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或有可疑的并发症,必要时也是可以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系吗?
两者确实可能同时存在,但
无明显因果关系。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长期使用 PPI(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拉唑」类药物),可能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
据此建议
长期服用 PPI 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去查一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有感染则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