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指由遗传基因异常导致的肥厚型心肌病。调查显示约六七成的患儿有家族史(即有家庭成员患病的情况),因为家族因素发病的患者中,50% 家庭成员中发现有基因突变。
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指由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代谢病、伴有心肌病的综合征等导致的肥厚型心肌病,即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心肌肥厚。
梗阻性肥厚型;
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安静时无左心室血液流出受到阻塞的表现);
非梗阻性肥厚型。
左心室肥厚型;
右心室肥厚型;
双心室肥厚型(后两种少见)。
小于 1 岁的婴儿常发生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常见表现有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发生心力衰竭者可同时发生口唇青紫、心脏扩大、有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律),多于 1 岁之内死亡。
1 岁以上儿童通常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症状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前胸绞榨样的疼痛)和眩晕同时发生,多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部分常因体格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或家族中有确诊者而首次就诊。无论有无症状均有猝死风险。
很多患者会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猝死,这种情况与心室病变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遗传因素:现已证实此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的特点为:
双亲之一是患者,就会遗传给他们的子女,子女中半数可能发病。若双亲都是患者,其子女有 3/4 的可能发病。
此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
家族中可因内外环境等因素出现隔代遗传。
无病的子女与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一般不再患此病。
原癌基因异常表达: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心肌细胞内有多种癌基因表达不同程度升高,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 Ⅱ 和甲状腺素可通过增强原癌基因表达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
患儿母亲在怀孕期间患糖尿病和胰岛细胞增生症:孕妇血糖升高及胰岛细胞增生症,可引起胎儿高胰岛素血症,使胎儿机体内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器官(如脂肪、肌肉等)体积增加,而造成心肌肥厚。
代谢缺陷性疾病:如肉碱缺乏症、糖原贮积病、戈谢病等。由于各种代谢酶的缺陷导致体内糖原、脂质等物质在心肌组织中沉积而造成心肌肥厚。
内分泌紊乱:如生长激素过度分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增生、肥大及物质代谢紊乱,心脏受到影响时就会发生心肌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