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厚型心肌病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张鹤

张鹤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郝小生

郝小生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7月2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是什么病?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家族遗传性的心脏疾病,心肌常表现为不对称、不均匀的肥厚,可使室间隔受到影响,可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可以有多种症状,比如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发生胸痛、呼吸困难和眩晕等,但大部分患儿是没有明显症状的。该病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也可导致猝死。

目前该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甚至很难阻止疾病进展,所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维持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病情严重、发生猝死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发生。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如何分类?

按病因分类:

  •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指由遗传基因异常导致的肥厚型心肌病。调查显示约六七成的患儿有家族史(即有家庭成员患病的情况),因为家族因素发病的患者中,50% 家庭成员中发现有基因突变。

  • 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指由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代谢病、伴有心肌病的综合征等导致的肥厚型心肌病,即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心肌肥厚。

按血流动力学特征分类:

  • 梗阻性肥厚型;

  • 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安静时无左心室血液流出受到阻塞的表现);

  • 非梗阻性肥厚型。

按解剖部位分类:

  • 左心室肥厚型;

  • 右心室肥厚型;

  • 双心室肥厚型(后两种少见)。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严重吗?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较严重,治疗后的预期生活情况不佳,有心衰及猝死风险。

症状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有哪些常见表现?

  • 小于 1 岁的婴儿常发生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常见表现有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发生心力衰竭者可同时发生口唇青紫、心脏扩大、有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律),多于 1 岁之内死亡。

  • 1 岁以上儿童通常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症状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前胸绞榨样的疼痛)和眩晕同时发生,多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部分常因体格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或家族中有确诊者而首次就诊。无论有无症状均有猝死风险。

  • 很多患者会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猝死,这种情况与心室病变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心肌肥厚会造成血液循环功能损害。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突发死亡)是儿童和青少年, 尤其是年轻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可由哪些因素引起?

  • 遗传因素:现已证实此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的特点为:

    • 双亲之一是患者,就会遗传给他们的子女,子女中半数可能发病。若双亲都是患者,其子女有 3/4 的可能发病。

    • 此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

    • 家族中可因内外环境等因素出现隔代遗传。

    • 无病的子女与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一般不再患此病。

  • 原癌基因异常表达: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心肌细胞内有多种癌基因表达不同程度升高,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 Ⅱ 和甲状腺素可通过增强原癌基因表达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

  • 患儿母亲在怀孕期间患糖尿病和胰岛细胞增生症:孕妇血糖升高及胰岛细胞增生症,可引起胎儿高胰岛素血症,使胎儿机体内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器官(如脂肪、肌肉等)体积增加,而造成心肌肥厚。

  • 代谢缺陷性疾病:如肉碱缺乏症、糖原贮积病、戈谢病等。由于各种代谢酶的缺陷导致体内糖原、脂质等物质在心肌组织中沉积而造成心肌肥厚。

  • 内分泌紊乱:如生长激素过度分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增生、肥大及物质代谢紊乱,心脏受到影响时就会发生心肌肥厚。

诊断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怎样诊断?

临床上在诊断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是主要会依据家族史(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来确诊,同时也会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肥厚。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 体格检查:医生在查体时发现脉搏的频率小于心脏搏动的频率,心尖区呈现明显徐缓有力的搏动或双重性搏动。少数心脏左心室心肌肥厚导致左心室血液流出受到阻塞,出现心脏杂音,且杂音强度可随体位、屏气等动作发生变化。

  •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肥厚型心肌病常用的确诊手段。可明确显示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有无流出道阻塞,及心腔大小、瓣膜情况、收缩舒张功能等。

  •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左心房肥大、ST 段下移、T 波倒置、Q 波异常或 QT 间期延长等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多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 心脏磁共振成像:是肥厚型心肌病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 可检出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漏诊的左心室前侧游离壁肥厚、心尖部肥厚和右心室肥厚。通过三维成像可精确地测量左心室心肌总重量, 并鉴别心肌有无纤维化及心肌血流有无灌注异常, 有助于评估患者猝死的风险。

  • 实验室检查:目的是筛查可引起心肌肥厚的代谢性疾病。如检测空腹血糖、血丙酮酸、氨基酸浓度等;检测尿氨基酸、有机酸等。

  •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更好的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峰值充盈率、高峰充盈时间等。

  • 心导管检查:考虑手术治疗时应做心导管检查,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压力阶差等,左心室造影可显示心腔变形、流出道狭窄等情况。

  • 心内膜心肌活检:少数婴幼患儿需做心肌活检。病理可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细胞异常巨大、线粒体增生变性等。组织化学检测可见严重糖原堆积,免疫化学测定显示心肌细胞内儿茶酚胺含量增高。

  • 遗传学检查:进行家族史调查(家庭成员患病情况调查),明确基因突变,并协助判断治疗后预期生活情况及指导治疗。

治疗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要去看哪个科?

可以去儿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小儿内科、普通外科或小儿外科就诊。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应该怎么治疗?

  • 药物治疗

    • 目的为改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减慢心脏跳动的频率以延长心室舒张期、改善舒张期充盈。
    • 有症状者应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以缓解症状。
    • 对无症状的患者是否用药目前存在争议,但有明确的猝死家族史或严重心室肥厚的患者应尽早药物治疗。避免使用洋地黄、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及强效利尿药等。
  • 外科手术治疗: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 > 50 mmHg 或静息时压力差大于 70~100 mmHg 者(无论是否有症状),或经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明显者均应考虑室间隔肌部分切除术,但约 10% 的病例可出现复发的情况,尤其是儿童。

  • 经皮室间隔消融术:主动脉瓣下室间隔阻塞、室间隔厚度 ≥ 18 mm、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 ≥ 50 mmHg、不能行心肌切除术者,可行经皮室间隔乙醇消融术减轻阻塞的情况。

  • 预防猝死:猝死常发生在 15~35 岁,猝死前大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多于运动后发生。有猝死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均应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

image

生活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以运动吗?

肥厚型心肌病患儿可从事一定的日常活动,但其程度需要通过活动耐量评估来指导,所以应该在咨询医生后再进行运动。

应避免参加精神高度紧张或较为剧烈的运动,避免发生猝死。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以正常上学么?

无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患儿不需要长期卧床,一般可以正常参加学习,但应避免较剧烈的体育活动。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 儿童饮食应注意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过饱。

  • 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喂奶侧卧以防呕吐窒息。

预防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如何预防?

对于已经出生的孩子,很难预防,只能注意以下几点:

  • 肥厚型心肌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故有亲属确诊者应尽早就医排查。

  • 如出现呼吸急促、乏力、前胸疼痛、眩晕等不适,宜尽早就医诊疗。

  • 对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精神愉快,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对于还没出生的孩子:

  • 如果夫妻双方的家族成员有类似病史,或夫妻曾生育过有类似疾病的孩子,准备再次生育前,应该先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后代发生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风险,避免有病的孩子出生。
参考资料
· 程佩萱, 温宇.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13):989-991.
· 游文忠.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诊疗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6(03):230.
· 翟姗姗, 樊朝美. 基因检测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应用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31(11):1136-1138.
· Lei Zhao, Xiaohai Ma, Gudrun Maria Feuchtner, Chen Zhang, Zhanming Fan. Quantification of myocardial delayed enhancement and wall thicknes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versu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4,83(10).
· 闫军, 郭荣龙, 张雅娟, 等.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C]// 中国心脏大会. 2014.
· H. Helena Tuunanen,J. Kuusisto,J. Toikka,P. Jääskeläinen,M. Haaparanta,K. Peuhkurinen,O. Eskola,P. Nuutila,M. Laakso,J. Knuuti. Characterisation of cardiac phenotype in genetically define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2004,12(2).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