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肛周锥状突起是什么?

婴儿肛周锥状突起(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IPPP)是一种肛周良性病变,又叫婴儿肛周楔形突起,也曾被描述为皮赘或皮肤皱襞。
临床少见,病例几乎均为女孩,常发生于婴幼儿期,3 岁以上少见。
病变常为带蒂的锥状突出,表面光滑,呈红色或玫瑰色,病变无触痛,通常无需治疗。临床病程呈反复肿大,最终可消退。
可能伴便秘、尿布皮炎或硬化性苔藓等以及其它刺激,但病变的治愈与便秘等的消失不同步。

婴儿肛周锥状突起有什么表现?

为父母偶然发现的宝宝的肛门「赘肉」,可在出生时就被发现,也可在婴幼儿期出现。病变具有强烈的女性趋向,临床病例几乎均为女孩。
特征是在肛门周围有 5~30 mm不等的单个突起,以锥体状(图 1)为主,最常见于肛门中线前方,即肛门与会阴之间,紧邻着肛门。
也有肛门后方病变的报道,甚至前后均有,非中线位置少见。
突起的表面光滑,呈淡红、红色或玫瑰色,触之柔软有弹性,无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其它不适症状。
除肛门的病变外,一般无其它全身异常症状。可伴有便秘、尿布皮炎或硬化性苔藓等疾病,也可无任何既往病史。
参考资料1.png
(图1,照片来源:参考资料 [1] )
也有学者将该病变称为「婴儿突起」,因为其并非总是锥状,也有舌形、楔形、金字塔形、丘疹形、花生形等。

婴儿肛周锥状突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婴儿肛周锥状突起是一种的良性皮肤病,1996 年由 Kayashima 等人首次报道。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专家认为病变是以下因素引起:
  • 先天性:源于胚胎的泌尿生殖隔膜残余;或先天性中线薄弱,病变常于便秘发作后发现,也支持会阴部敏感的先天中线薄弱理论。

  • 获得性:即后天性,继发于机械摩擦的刺激,与腹泻、瘘管、肛裂和尿布皮炎等有关。

  • 与硬化性苔藓相关炎症引起的纤维组织重新排列有关。


  • 查看婴儿肛周锥状突起相关内容

    患者问:

    症状及患病时长:2岁3个月大女宝宝,最近给宝宝洗屁屁发现屁屁附近有个小肉肉,平时每天大便,大便前干,蛋蛋状,后半截粑粑正常,大便不哭。

    就医及用药情况:
    未用药
    需要解答的问题:小肉肉是什么?需要用药吗?后续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35人看过

    患者问:

    症状及患病时长:宝宝在两周前发烧三天反复去医院检查,化验尿液医生说是泌尿感染。用药退烧之后宝宝身上起了红疹,我们觉得也可能是幼儿急疹,在那之后四天左右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发现他的私处有痘痘,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

    就医及用药情况:无

    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红肿还是发炎?宝宝没有哭闹情况,换尿片时候也没有哭

    82人看过

    患者问:

    您好,我儿子17个半月,几个月前(有3-4个月左右时间吧)发现屁眼长了个小赘肉,最近观察越来越大了,请问是长了个什么东西?如何治疗?平时孩子吃的多,一天排便3-4次,每次洗粑粑都能洗到。

    22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