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障碍是什么?

反刍(chú)障碍,也称反刍综合征或反刍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指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把刚摄入的食物从胃反刍至口腔,再次咀嚼,然后咽下或吐出。
可表现为发作性病程,也可持续出现直至获得有效治疗。
反刍障碍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假如你被诊断为反刍障碍,请调整好精神状态,积极参与治疗;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被诊断为反刍障碍,请给予她们关爱与帮助,多进行沟通,这样能够加快患者心理恢复。
反刍障碍常见吗?
反刍障碍具体的患病率数据尚无研究报道,可能在一些群体中更多见,如智力障碍的群体。
另外,心理社会问题如缺乏刺激、被忽视、应激性生活情境以及亲子关系问题可能是婴幼儿反刍障碍的易感因素。

反刍障碍有什么表现?

  • 发作时的典型特点:患者把刚摄入的食物从胃反刍至口腔,再次咀嚼,然后咽下或吐出。

  • 症状发生时无须用力,往往无腹部不适、恶心、干呕或厌恶情绪,与呕吐有明显区别。部分婴儿可在发作的同时有摇头、转头等行为。

  • 反刍常发生于出现在进餐后 15 分钟之内,可持续数小时,当反刍的食物变酸时,反刍停止。夜间睡眠时一般不会发作。

  • 反刍是自觉自愿的过程,并伴有愉快感,但如被人看到患者会感到尴尬,并试图隐瞒症状。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扩大化到回避进食和回避涉及进食的社交场所,如可能因避免反刍被看到而不吃早餐,进而回避工作场所或学校。

  • 若反刍病程时间较长,可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和发育;若吐出胃内容物较多,可能引起脱水、胃酸丢失、电解质失衡。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则更容易出现精神活动的多方面发育落后。


  • 反刍障碍预后怎么样?
    反刍障碍可见于婴儿、儿童、青春期或成人。婴儿起病年龄通常在 3~12 个月。对婴儿而言,多数情况下能自行缓解,但若病程持续可导致营养不良、发育不良等问题,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婴儿致死性风险。

    反刍障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反刍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研究已经将假设病因与患者的病史相关联。
    在婴幼儿和认知障碍患者中,这种疾病通常归因于父母和照顾者的刺激过度或刺激不足,导致个体由于缺乏或过多的外部刺激而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刺激。
    这种疾病通常也是由于一段时间的疾病,个人最近的压力,以及药物的变化。
    查看反刍障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