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陈军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蛛网膜是指椎管内紧贴脊髓的一层被膜,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外包绕着脊膜,对脊髓起保护作用。脊膜主要由三层膜构成,最外层的是硬脊膜,中间的蛛网膜,最内侧的是软脊膜,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即是指蛛网膜和脊髓软脊膜之间的间隙。
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是临床上常使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它是指将局麻药推注入蛛网膜下腔从而阻滞脊神经产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临床医生在操作时穿刺针从皮肤至蛛网膜下腔需依次穿越以下几层结构:皮肤及皮下脂肪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脊髓及神经根正常是泡在脑脊液中的,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可通过阻滞脊神经根产生麻醉作用。
蛛网膜下腔麻醉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条件,使病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当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时,相对应的脊神经被阻滞,其所对应平面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就被阻滞了,这时进行手术操作时病人就感觉不到疼痛了。
蛛网膜下腔麻醉属于区域麻醉中的椎管内麻醉,只是局部的神经功能被阻滞产生麻醉作用,与之对应的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静脉或是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的麻醉方式。其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操作,会对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可能存在术后头痛、尿潴留及神经根损伤等风险。另外随着蛛网膜下腔阻滞范围的扩大,对血流影响也会增加,并可能影响呼吸功能。
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感,但是疼痛一般不明显。麻醉医生在穿刺前会先用利多卡因施行局部麻醉,以减少穿刺时的疼痛感。
有时穿刺针在进针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神经根,这时会有放电一样的疼痛感觉,此时不要乱动,并及时告知麻醉医生。
病人麻醉后或者分娩后可能会感觉寒冷,甚至打寒颤,原因可能是术中体温散失、手术室温度较低、过度紧张或者失血等。
蛛网膜下腔麻醉只会阻滞一定平面,阻滞平面以下的皮肤在局麻药没有完全代谢的情况下一般是感觉不到寒冷的,阻滞平面以上可以感觉到。如果感觉寒冷、发抖,可以告知医生,可采取一些保温措施缓解。
麻醉后一些神经功能损伤可能会有感觉异常,发生率不高,不必过度担心。一般轻度的神经损伤会自然消失,极少部分感觉异常会长期存在。
如果一直存在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在穿刺后会感到腰背部疼痛,可能是由于穿刺针导致的组织损伤引起的腰疼,可以自然恢复,如果持续存在应及时向医生反映接受相应的治疗。
如果是产后长期腰痛,则和腰麻操作无关,安全的椎管内麻醉后一般不会引起慢性腰痛,而产后韧带松弛、生理性缺钙、劳累过度、妊娠期及产后姿势不良或者腰背部受凉等原因可能导致产后腰痛。
临床操作中为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若出现相关神经并发症,可先判断严重程度,轻症患者一般可自愈,若症状较严重应视情况给与类固醇类激素或者静脉应用甲强龙,必要时可请神经科医生协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