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陈军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0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吸入麻醉是指将挥发性麻醉药物或麻醉性气体以蒸汽或气体的形式通过一定的装置如:挥发器,将其吸入肺内,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吸入麻醉的作用:通过呼吸道吸入麻醉药经过摄取及分布后作用于神经系统出现肌松、意识及痛觉丧失。
通常用于对于不易或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如婴幼儿或重度病理性肥胖等),另外有些椎管内麻醉或区域阻滞效果欠佳的时,可置入喉罩辅助吸入麻醉以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
对镇痛、肌松要求不高的手术患者,不易建立静脉通道或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手术患者(如婴幼儿或重度病理性肥胖等);
另外区域阻滞麻醉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联合吸入麻醉达到更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其实吸入麻醉患者方面其实没有严格的禁忌证的。对医院来讲,首先需要有配备挥发罐的麻醉机,其次有必备的气道处理工具,再次需要有专业的麻醉医生。
肺部弥散功能严重障碍、对吸入麻醉药过敏的患者禁忌使用吸入麻醉,有恶性高热家族史的慎用吸入麻醉。
另外不同的吸入麻醉药或气体的都有自己的禁忌证,以下将列出临床最常用于吸入麻醉的麻醉药或气体的禁忌证:
氧化亚氮禁忌证:肠梗阻、空气栓塞、气胸等患者,能增加空气栓塞可能性的手术如:体外循环或部分体外循环的患者,麻醉装置的氧化亚氮流量计、氧流量计不准确时禁用。
恩氟烷禁忌证: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癫痫患者,颅内压过高的患者禁用。
异氟烷禁忌证:因增加子宫出血,不适用于产科手术。
七氟烷禁忌证:一个月内使用吸入麻醉有肝损伤的患者,本人或家属对卤化麻醉药有过敏或有恶性高热因素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地氟烷禁忌证:因其呼吸道刺激作用,不可用于小儿患者的麻醉诱导。有恶性高热倾向、颅内高压的脑占位性病变、哮喘患者禁用。
吸入麻醉的风险:
术前做好评估,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及麻醉药,避免麻醉药副作用对身体的损伤。
术前患者注意事项:
做手术时可以单独使用吸入麻醉。
对肌松及镇痛要求不高的手术可使用吸入麻醉,对镇痛肌松和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可以辅助镇痛药物如: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肌松药如:罗库溴铵、顺阿曲库铵等药物以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地氟烷很少在体内代谢分解,绝大部分以原型通过呼吸道排出。
现有的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中枢,如:干扰突出神经前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来阻断突触传递,改变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改变突触后受体结合部位,或影响激活突触后受体离子转导等。
另外直接作用或通过产生第二信使间接作用于神经元胞浆膜均是可能相关机制。
还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些假说,但每年成千上百万的患者进行手术,大数据下尚未有研究发现吸入麻醉会影响智力的结果,所以不用担心吸入麻醉影响智力可以放心选择。
氧化亚氮:只要不缺氧,氧化亚氮无毒性;麻醉诱导迅速及苏醒迅速;镇痛效果强;对气道无刺激,无燃烧性。
恩氟烷:化学性质稳定,无燃烧爆炸危险;诱导及苏醒快,恶心呕吐少;不刺激气道增加分泌物;肌肉松弛好。
异氟烷:麻醉诱导及苏醒快,无致吐作用;循环稳定;肌松效果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心肌缺血的患者;对颅内压无明显升高作用。
七氟烷:诱导迅速、无刺激、麻醉深度易于掌握,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
地氟烷:苏醒快;体内生物转化少,对机体影响小;对循环功能干扰小,更适用于心血管麻醉手术;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较其他氟化烷类吸入麻醉药强。
吸入麻醉是指将呼吸回路内预充高浓度的吸入麻醉药或气体,通过呼吸回路送入呼吸道,经过几个呼吸循环之后意识才丧失,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挥作用。
临床上通常监测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来评估麻醉深度,它是指一个大气压下有 50%的患者在切皮刺激时不动,此时肺泡内麻醉药物浓度即为 1 个 MAC。
临床上通常将 95% 的患者对手术刺激无反应时的麻醉药剂量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标准,即1.3 MAC。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浓度达 1.3 MAC 以上时痛觉即可消失,而在 0.3 MAC 以下患者即可苏醒。
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综合各项反应做出合理判断,并根据手术刺激调整麻醉深度,以适用麻醉需要。
另外一种麻醉深度监测是脑电双频谱(BIS),其对静脉麻醉的敏感性较高比吸入麻醉敏感性高,因此不能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唯一标准或金标准,应结合患者体征进行合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