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王国蓉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3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经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或异常克隆细胞,从而阻断发病,然后把患者自身或他人提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使受体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一种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分为人类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疾病,移植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移植方法,疾病的治愈情况也有所不同。
以白血病为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愈白血病,但是对于危险程度比较高的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只能延长患者生命,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所以即便同样是白血病,病情不一样,选择移植的方式也不同。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来源有 3 种:患者本人造血干细胞、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提供的造血干细胞、非血缘关系提供的造血干细胞。
以白血病患者为例,在患者化疗后骨髓缓解期(也就是白血病细胞基本杀净时),用大剂量化疗药(有时加上放疗)尽可能地全部消除白血病细胞,同时抑制病人的免疫功能及骨髓功能,然后将造血干细胞从静脉输到病人体内,并给予预防感染、输用红细胞、输用血小板等支持治疗,等待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
为了增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我们要保证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就像种庄稼时需要保证种子数量足够、质量好。一般要求单个核细胞计数至少 3~6×108 个/Kg,CD34+ 细胞至少 2~4×106 个/Kg,如果第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不够,需要再次采集。
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比如: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或急变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重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其它实体瘤: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神经母细胞瘤、小细胞肺癌等。
免疫系统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植入造血干细胞前应用大剂量的化疗或放疗可能会引起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消化道功能、生殖功能的损害,如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下肢水肿、性功能下降等不适。
如果供者和患者血型不合会引起输注干细胞后溶血,导致发热、腰痛、酱油色尿等不适。
植入失败:也就是输入到患者体内的干细胞没有存活,就如种庄稼种完种子并没有发芽生长。
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就是输入的供者细胞识别到患者的细胞不是自己的,便进行攻击,可以累计皮肤、消化道、肝脏、眼睛等器官,表现为皮疹、口腔溃疡、腹痛、腹泻、肝功能损伤、眼干等不适。
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以是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血液病复发:如白血病等移植后骨髓中肿瘤细胞再生长出来,引起原来的疾病复发。
第二肿瘤:也就是说移植后又出现了新的肿瘤,因为移植过程用大剂量化疗药或者放疗药,可能会引起细胞突变,产生新的肿瘤,如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细胞表面有不同的抗原用来识别彼此,当供者与受者细胞表面抗原不一致时,受者的细胞识别到供者造血干细胞后,会攻击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使供者造血干细胞不能在受者骨髓中立足生长,这就是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就是移植后患者出现排斥反应,当供者与受者配型不合时,就容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就是供者的一种免疫细胞输到患者体内后,识别到受者的细胞表面标志,对患者的皮肤、肝及肠道等器官中的细胞进行攻击,可引起患者产生皮疹、纳差、口干、眼干等症状。
会,移植来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时,其 A/B/O 抗原有可能会变成新的抗原,导致血型发生变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生育能力有影响,但对生育能力影响的大小和患者的性别、移植时的年龄、移植预处理时化疗药物的剂量等有关。移植前大剂量的化疗和放射治疗,以及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会导致精子、卵子死亡。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在移植前冷冻卵子、精子,使用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育。
移植前用大剂量放疗或化疗的目的有三个:
尽可能将患者体内残留的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全部杀灭,使患者骨髓腾空,为准备植入的造血干细胞腾出生长空间,这就好比种庄稼之前要先把地腾出来。
尽可能全部杀灭残留在体内的恶性细胞,防止疾病的复发,也就是种地也要先把地里的草尽量除干净。
抑制或摧毁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对别人干细胞的排斥反应,使造血干细胞容易植活。
移植前的配型是指供者和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 (简称 HLA) 是否一致,HLA 是细胞表面的一个记号,如果表面记号不同的细胞混在一起,便会引起细胞相互攻击,进行供者和受者的 HLA 配型的目的就是尽量避免供者和受者的细胞之间相互攻击,避免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简称 GVHD) 等并发症。
供者和受者的 HLA 配合程度越高,发生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几率越低,且程度越轻,移植成功几率越大。
HLA 配型半相合也叫单倍体相合,是指受者与其父亲、母亲、子、女中任何一个人进行 HLA 配型时,在通常检测的 HLA 的 6 个位点中,至少有 3 个位点相合,也可能 是 4 个或 5 个位点相合。
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供者和受者配型,配型的配合程度越高越好。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子女之间均为 HLA 半相合或单倍体相合,而兄弟姐妹之间全相合的概率是 1/4,半相合的概率是 1/2,不相合的概率是 1/4。
综上,兄弟姐妹之间全相合的几率远远大于父母和子女的配型,所以造血干细胞移植首选兄弟姐妹,并不首选父母。
半相合移植在解决供者来源上有明显优势,其供者来源更加广泛,可以是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堂表亲,由于亲缘关系,供者更容易联系到,而且捐干细胞的意愿更强烈。
另外,因为供者与受者细胞表面标记不完全一样,供者的细胞可以识别并杀死患者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这样移植后疾病复发的几率低。但缺点是:由于供者与受者细胞表面标记不完全一样,会相互攻击,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排斥反应。
需要尽早移植的患者,但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找到全相合供者的。
对于白血病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很可能移植后还要输注供者的淋巴细胞来加强抗肿瘤作用,减少复发。
少数民族的患者,找到无关的全相合供者的概率非常低的。
干细胞可以从供者的骨髓、外周血中采集或脐带血中采集。
收集骨髓:用骨穿针从供者骨髓腔抽取骨髓,这些骨髓中含丰富的干细胞,将这些 骨髓贮存起来。采集前给供者麻醉药物应用,整个采集过程供者处于麻醉状态下,不会感到痛苦。目前这种方法已基本不采用。
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外周血中也存在干细胞,但数量相对较少,需要用一些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来增加外周血中干细胞的数量。当干细胞数量足够多后,就可以通过机器进行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是相当安全的,使用的是一次性管道,一般不会造成感染。
脐带血移植:脐血移植不少。来自脐血库,绝大多数是来自无血缘关系的供者,极其少数的是来自自存脐血
两种移植方式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从外周血采集比较方便,供者可以在清醒状态下采集,而且移植后造血恢复较造血干细胞移植快,但缺点是可能会把病毒传染给受者以及移植后免疫相关的一些并发症较多。
造血干细胞采集非常安全,不会影响供者身体健康。正常人骨髓总量约为 3 000 克,捐献时需采 200~300 克,不到供者骨髓总量的10%。由于造血干细胞能够自我复制,捐赠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所以,供者不会感到严重不适,对供者很安全。
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要用进行一次很强的化疗,化疗后会将患者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基本全部杀死,患者的白细胞极低,此时患者的免疫力也特别低,当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进入患者体内,极易引起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而移植舱中的空气经过空气压缩机过滤后能除去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形成一个相对无菌的空间,对患者进行保护,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
在移植舱内进行移植就是为了制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减少患者感染机会。正常人的体内有很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由于正常人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所以不会发病。如果家属进入移植仓中,并没有进行药浴、肠道消毒时,相当于带进去很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将大大增加患者感染机会,所以不建议家属进移植舱陪同。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要口服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阿昔洛韦抗病毒、预防性抗细菌和真菌药物。
需要随访,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随访 1.5~2 年。若随访期间未复发,则复发的概率较前明显降低,之后可延长复诊时间间隔。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随访 1 年,可规律注射白介素- 2。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因较高的胃肠道 GVHD 发生率,饮食上需要注意:
移植出院标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出院标准:
血常规达到血红蛋白 100 g/L,中性粒细胞 >1.0×109 /L,血小板 > 25×109 /L。移植后依据患者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评估具体出院时间。植入成功情况下,多数可在移植后一月左右可出院。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待造血功能恢复达上述标准,无特殊不适即可出院。
异基因移植: 移植过程顺利,植入良好情况下,半年后恢复正常生活。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3 个月恢复正常生活。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花费大概 10~20 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花费大概 30~50 万。
特别注明:因移植过程中患者机体抵抗力差,非常容易合并感染,因此不同情况费用差别较大。
因为对捐献骨髓者有年龄、体重的要求,并不是每位捐献者都要增肥。
捐献骨髓现在多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依据患者病情需要,必要时也可采用通过骨髓抽取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要恰当,并不是越早越好,比如白血病的患者,需要先行化疗减少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
如果诊断为白血病后直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方面,大剂量的化疗使体内大量肿瘤细胞崩解会引起大量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释放进入患者体内,对患者身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还未达到完全缓解,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多,直接移植后容易引起疾病复发。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优点是适用的人群比较广,不受供者限制,没有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的相关并发症比较少,花费相对较少。
但缺点是植入的患者干细胞中可能有肿瘤细胞污染,而且没有移植物抗肿瘤作用,相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移植后疾病复发率高。
并不是所有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都不能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只有当患者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继发肝硬化或明显肝纤维化时不能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如果患者为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先进行抗病毒治疗,待肝功能正常时再进行移植。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供者可能会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受者,所以要尽量避免患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作为供者,但如果没有其他配型相合的供者可以选择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也可以作为供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可以。但要根据供者和受者血型的具体情况,去除移植物中的红细胞和(或)血浆,这样既可以减少溶血的发生,又不会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很大的损失和丢失。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
在移植后早期,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尚未恢复,粒细胞缺乏,抵抗细菌、病毒的能力较弱。
移植前大剂量的化疗、放疗会使粘膜损坏,中心静脉置管使皮肤完整性受损,预防外界感染的物理屏障受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容易入侵患者体内。
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损伤。
可能会失败,常见的原因有:
可以。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患者并不是没有办法再治疗,可以通过再次化疗、放疗、将供者体内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输给患者、再次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
如果捐献者是患者唯一的配型成功的捐献者,后悔捐献骨髓会减少患者本人治疗的选择方案,影响患者治疗战胜疾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