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陈军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全身麻醉是指通过使用各种药物使人达到神志丧失,安静,遗忘(短期,可以恢复),痛觉消失,肌肉松弛等状态,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者检查操作的技术。
正常做好各项术前准备的话,全麻的风险还是很低的,如果说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麻醉并发症所导致。
属于全身麻醉。这些无痛操作一般是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使病人安静无痛的情况下接受检查,相对于传统清醒检查,更舒适无痛苦。
病人精神紧,清醒状态不能配合手术,其他麻醉方法失败,(如硬膜外麻醉穿刺困难,麻醉后疼痛、效果不佳等)不能实施局部麻醉的大手术(如开胸心脏手术)以及一些诊断检查(如无痛胃肠镜,儿科 CT 检查需要用药保证孩子能够安静配合)等情况下需要全身麻醉。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
根据用药和手术情况一般用静脉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和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等方法。
儿童由于紧张哭闹无法配合,可以先用吸入麻醉药,等安静状态后再使用静脉麻醉药保证手术麻醉效果。
根据病人特点和手术大小时间长短,部位要求等,各种静脉麻醉药可以和吸入麻醉药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减少副作用发生,保证安全。
全身麻醉没有绝对的麻醉禁忌证,但是存在麻醉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麻醉师评估是否需要取消/延缓手术或调整麻醉方案:
一般人们所说的「变笨」是指智力精神等,而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经过血液作用到全身,起到镇静催眠镇痛效果,并且很快会消退,所以正常麻醉后很快醒来。
但是目前关于麻醉是否会影响智力的研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否认麻醉对大脑没有伤害。
由于很多全身麻醉药都会影响呼吸血压等,所以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如缺氧心律失常,血压变化,恶心呕吐等.
在正常情况下麻醉医生会及时调节(如采用各种药物,调节麻醉机各项参数,提醒手术医生注意操作影响等)保证安全平稳的麻醉和手术。
由于药物作用在全身,所以有呼吸、血压、心率、体温和消化系统的影响,如药物本身导致的呼吸抑制,心脏功能抑制,血压下降,恶性高热等.
随着药物改进,监测技术进步,人们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些并发症也逐渐降低。
儿童不能很好表达沟通,往往紧张恐惧哭闹,无法配合手术和检查,所以一般需要使用全身麻醉来保证成功实施。进行输液前可以先通过呼吸给药,比较适合儿科手术麻醉。
氯胺酮不仅有镇静还有止痛作用,也适合儿科使用,根据不同手术和药物特点病人特点选择用药和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药物经过血液肝脏肾脏代谢,也会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引起呼吸抑制、缺氧等),所以一般首选局部用药,如椎管内麻醉。
恶性高热是全身麻醉中的危险情况,有一定遗传生理缺陷造成。
某些麻醉药(如氟烷,安氟醚,琥珀胆碱,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诱发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体温急剧升高的极危险状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可能和遗传有关,极为罕见。
有些麻醉药用量不多,由于个人体质的原因使麻醉效果过强,人的正常调节功能被破坏,发生心脏衰竭,器官衰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可以出现死亡。还有就是病人本身器官就存在病变,有些麻醉药物会加重器官负担,引起死亡。这就是麻醉事故。
麻醉都是有风险的,但是为了手术、操作的进行,对病人来说,获益大于麻醉的风险。
但假如病人的身体情况较差,麻醉的风险超过了手术的获益,这时候,是否进行手术,需要慎重考虑,患者及家属需要共同承担风险。
全身麻醉药物不需要作皮试。
很多需要作皮试的药物,因为会引起急性的、严重的过敏反应,比如一些抗生素等。
而现在用的麻醉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非常非常少,而且皮试并不能确定患者到底是否过敏,没有什么参考意义,所以一般不做皮试。
根据具体手术要求术前要按时间禁食水(一般成人术前 12 小时内禁食,4 小时内禁饮;儿童术前 6 小时禁食,2~4 小时禁饮)避免过度紧张,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麻醉医生术前会详细看病人,了解病史,做必要的检查制定适合病人情况的麻醉方案,对病人的疑问,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沟通。
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会进行访视,了解病人麻醉后的恢复情况,有无疼痛呕吐等,以便于及时处理。
全身麻醉前为了避免病人过度紧张,疼痛,口腔分泌物多等,一般会针对性用药来解决,更好地完成全身麻醉。
某些药物和麻醉方法如芬太尼-地西泮麻醉,依托咪酯-芬太尼麻醉,氧化亚氮-肌松药麻醉等会导致病人手术后能回忆术中发生的一些情况,目前通过改善用药和麻醉方法如联合用药,使用麻醉深度检测等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
术中知晓是指病人在手术中突然恢复意识,可能并没有痛觉,但由于应用了让肌肉松弛的药物,病人不能动,感觉非常痛苦。幸运的是,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非常非常低。
一些药物可能会让患者有一段时间的呕吐恶心幻觉,通过使用术前药物或者多加休息,可以很快恢复。
但是全麻后很多老年患者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目前无法排除和麻醉相关。
正常全身麻醉后短时间内可能会有记忆力差的情况,随着药物作用完全消退,大部分可以完全恢复的。
但是全麻后很多老年患者出现了认知障碍目前无法排除和麻醉有关。
由于麻醉药物和手术的刺激,可能会导致胃里残留有较多的食物和水因为呕吐而堵塞呼吸道,吸入肺内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所以一般要求术前禁食水,等胃里排空(进入肠道)再手术麻醉更安全。
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如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体温、麻醉深度检测等方法,麻醉医生会及时处理问题,如纠正血压波动,心律失常,体温过低等情况保证病人安全,手术顺利进行。
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性质、主要脏器功能状况、潜在疾病,估计病人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不可完全预知的情况:病人对治疗、操作和各种处理措施的反应性,即有的治疗处理对不同的人可能其的作用或副作用是不同的。
这些均可影响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师会通过谈话,让患者和家属有思想准备,获得理解。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除了麻醉药物的准备,麻醉机、监护仪,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也需要提前准备,出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俗话说「手术治病,麻醉保命」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同上的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体温,麻醉深度等)药物使用等,麻醉医生来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与外科医生配合共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大多数情况是需要的。气管内插管是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需要气管插管主要考虑以下的原因:
口腔头部等手术可能会堵塞呼吸道;
需要气管插管保证呼吸的(全身麻醉药肌松药等会对呼吸中枢,呼吸肌有影响,病人自己的呼吸会很弱或停止,需要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或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
有呼吸困难情况的治疗,一般需要气管内插管保证供氧。
随着麻醉药物作用消失,手术的疼痛会出现,一般可以药物止痛,口服、静脉输液、椎管内给药(局部麻醉药给到脊髓发出的神经的地方,麻痹这些神经,达到止痛目的).
也可以术后使用镇痛泵,各种镇痛药物放到一个设备中,这个设备可以由患者自己控制要不要给自己止痛药,给多少,比较方便。
要根据具体手术要求密切观察,吸氧,心电监护,由于病人不能马上恢复到完全清醒状态,麻醉药物造成的肌肉松弛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以前的观点认为,全麻后枕枕头可能会导致舌后坠等后果,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但是目前的观点认为枕枕头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相反不枕枕头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由于手术部位牵拉刺激,麻醉药物影响等,可能会有胃肠道反应等,及时对症处理,使用止吐药物一般可以缓解。
由于手术时间长,出血多,体温低,代谢缓慢等情况,可能会有苏醒缓慢的情况,要对照查找原因解决,危重手术结束后一般要到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治疗。
手术麻醉后病人的胃肠道和吞咽功能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在没有完全清醒情况下容易呛咳堵塞呼吸道造成危险。
由于术前禁食水口腔干燥,在麻醉中,还会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保证呼吸,这些都有可能增加对刺激等情况,可能会有嗓子不舒服,完全清醒后正常喝水,或者局部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可以改善。
正常使用麻醉药物是为了满足手术需要,主要是止痛,而不是健康情况下用药而达到刺激欣快感。
正常止痛和成瘾状态所需要的用量(一个是手术中镇痛使用,一个是清醒无痛时使用)不同,达到的效果不同(一个是镇痛,一个是产生欣快感,幻觉等),所以一般不会成瘾。
疼痛是清醒状态下的主观感觉,全身麻醉后病人丧失意识不能表述,血压高心率快等指标可以侧面反应麻醉深度不足,可能会「疼痛」,需要加深麻醉。
麻醉和手术是动态过程,不同手术步骤、部位、时间等不是一成不变的,疼痛强度也不同,麻醉医生会根据以上情况随时调整用药,同时观察血压高低,心率快慢,麻醉深度等来决定用药剂量,以保证病人舒适而无痛,安全顺利完成手术并顺利醒来。
单纯使用吸入全身麻醉药物需要很大的剂量,并且是在短时间内用面罩完全捂住口鼻才有可能在几秒钟内把病人「麻倒」,一般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所以不会出现这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