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虹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益生菌的定义是:当足量补充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
益生菌在促进宿主肠道的微生物菌群的生态平衡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 生长,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益生菌不仅存在于人体,也存在于合适的食物和环境中 [1]。
部分益生菌是非处方药(OTC),可以自己去药店购买。也有部分益生菌属于处方药(Rx),需要凭处方才能买到。本词条主要介绍这一类益生菌药品。
另有部分食品或保健品中添加了益生菌,无论其宣传有什么功效,都不能替代药品,关于添加了益生菌的食品的详细内容可点击查看益生菌食品。
常用的益生菌包括细菌和真菌, 在我国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种类 [17]:
其中有些属于人体的原籍菌,也就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体的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而有些是我们人体中原本没有的,如枯草芽孢杆菌等。
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除了上述提到的药品外,还有其他的益生菌药品,具体功效可以参考具体的药品说明书。值得注意的是,药品不能当作日常保健品服用,要有明确适应证才可用药。
不一定。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量摄入含有益生菌活菌的食物,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服用益生菌制剂来「保健」。
普通人群如果没有任何不适,饮食、消化等功能完全正常,无需额外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微生物,益生元是有机物质(促进益生菌增殖或活动的物质),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
益生菌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 [14]。
益生元本身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选择性促进肠内有益菌群的活性和生长繁殖,不被有害菌分解利用,只能被有益菌利用并达到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 [3]。
许多配方奶粉中也添加有益生元(如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益生元作为药物在临床使用的用于治疗便秘的有乳果糖 [15]。
合生元强调的是益生菌与其对应的可利用的益生元之间的协同作用,由于益生元的存在,益生菌才能在经过胃和小肠后,在大肠内竞争性快速生长并定植成为优势菌 [16]。比如「双歧杆菌+低聚果糖」就是常见的合生元。
如果单独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都没有明显效果时,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合生元制剂。
理论上存在以下情况的人群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益生菌制剂:
除此之外,无论是作为药物的益生菌制剂,还是添加益生菌的营养粉、蛋白粉、酸奶等,都比较安全,即使作为药物,副作用也较少。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益生菌通常作用于肠道,对肝肾功能影响很小。
益生菌制剂对于大多数药物的吸收利用影响不大。
但部分益生菌会受到抗生素(抗菌药物) 影响,因此正在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
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尚无明确资料显示会因益生菌的使用导致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及影响被哺乳婴儿身体健康,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不建议擅自服用。
并且还要注意,慎用自制的含有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如自制的酸奶、乳酸菌饮料、奶酪、面包、葡萄酒、泡菜和纳豆等),这些自制食品一旦被污染,很可能导致杂菌生长,反而可能对身体有害。
尚无明确大规模研究结果证实益生菌对于以下疾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因此上述这些情况,都不需要花冤枉钱去买益生菌来吃。宣传能治疗上述疾病,或宣称对上述疾病有保健功效的含益生菌的食物或保健品也可能是夸大虚假宣传。
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腹泻:对于小孩子和老年人等胃肠功能不佳的人群,腹泻过后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这时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2]。
便秘: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肠道蠕动,对便秘可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4]。
人工喂养婴儿:母乳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具有关键作用,母乳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在细菌定植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非母乳喂养的婴儿需要注意补充益生菌,弥补肠道菌群建立过程的缺失 [6]。
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肠胃不适: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误杀益生菌,从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如果在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这时候需要口服益生菌进行调节。但不建议抗生素和益生菌同时服用,避免影响益生菌发挥作用。
过敏性体质:益生菌虽然不能根除过敏,但对过敏可以起到辅助性治疗,缓解过敏症状 [6]。
乳糖不耐受的儿童: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内缺乏水解乳糖所必需的乳糖酶。摄入一定量乳糖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等,而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 [6]。
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一般服用时有以下一些注意事项:
吃益生菌时,一旦冲好就要尽快服用。益生菌厌氧,打开后应尽快服用,避免与空气过多接触,对有些袋装粉剂的益生菌,开封后如果没有吃完,应该立即封口放冰箱或者丢弃,以免失去活性以及有害菌入侵。
冲调时水温不要超过 38℃。作为活菌,且又要在人体内存活,益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和人类肠道正常温度相近,大约是 38℃。所以冲调益生菌制剂时最好用温开水,水温不超过 38℃,避免高温杀死益生菌。
如果想在奶粉里加入益生菌给婴幼儿服用,不能先放益生菌,因为冲调奶粉的水温一般都高于 40℃,可以将奶粉冲调好后,温度低至 38℃ 时(手腕滴奶液温热无烫感),再加入益生菌 [7]。
不要与抗生素同时服用。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杀灭细菌,不管是有害菌还是有益菌,而益生菌也属于细菌,与抗生素同时服用,即使好不容易活着到达体内,也很有可能被抗生素杀灭。不管是抗生素还是其他药物,在同服时不管先后顺序,都要间隔 2 小时以上 [8]。
餐后食用。益生菌对胃酸敏感,正常胃酸 PH 值为 1.8 左右,这样的环境不利于益生菌的存活。因此需要找到胃酸低,即 PH 值相对较高的时机服用益生菌 [20]。
空腹时由于饥饿和受到食物诱导时,胃部会分泌更多的胃酸,这样的环境不适合益生菌生存。随餐服用时,随着食物对胃壁不断刺激,胃酸浓度逐渐升高,因此在吃饭时补充益生菌,效果也会受影响 [20]。
而饭后 30~60 分钟后,胃酸浓度逐渐降低,胃部的PH值有所升高,更有利于益生菌顺利抵达肠道发挥作用 [20]。
其他内容详见具体的益生菌药物说明书。
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通常建议益生菌在餐后服用。
因为进食后,食物中和了部分胃酸,胃内 pH 值升高,益生菌在胃内「折损」得更少,有更多益生菌活着通过胃,进入肠道发挥功效。
肠溶胶囊也可以帮助益生菌更完好到达肠道。
服用益生菌时,应该使用 40℃ 以下的温水服用,避免水温过高导致益生菌失活。如果是颗粒或粉剂需要冲服的,应该冲好就尽快服用,以免放置过久益生菌失活。
当需要和抗菌药物同期服用时,最好间隔 2 小时以上,减少抗菌药物对益生菌的影响。
在健康人群中,益生菌服用过量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过多的益生菌无法留在肠道发挥作用,会排出体外。所以益生菌不是吃得越多越有用。
但也有在高剂量益生菌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真菌感染的罕见情况,在极度虚弱的患者中有报道因布拉氏酵母菌引起败血症的病例,此类情况需尽快就医积极治疗。
如果漏服了一次益生菌,可以即时补服一次。
如果已经到了下一次服药时间,按正常剂量服用就可以,不需要额外将漏服的剂量补回来。
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补充后可能会出现下列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开始服用益生菌的 1~4 周是益生菌和有害菌的竞争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人服用益生菌一定至少要坚持到 12 周(即 3 个月) [8]。,才能使益生菌和体内其他有益菌的优势最大化。
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会直接干扰肠道本身菌群平衡,补充益生菌调节到正常后,如果不改变本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或不定期补充益生菌,刚刚恢复的肠道菌群的平衡便会再次被打破,逐步回到原先的不良状态。
在医师指导下可以长期吃,但一般建议服用 8~12 周。
如果是为了治疗某种疾病或者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坚持服用益生菌至少一个疗程(8~12 周),症状好转后可停止服用 [21]。不应自行长期或随意服用益生菌。
如果长期服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选择人体内原本就有的菌(即原籍菌),这种菌人体不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不会受到排斥,更具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是肠道最忠实可靠的保护屏障。比如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等,就是肠道中本身就有的有益菌。
部分益生菌制剂偶见(0.1%~1%)过敏反应、荨麻疹、便秘、口干、恶心、头晕、头痛、心慌等不良反应;罕见(< 0.1%)真菌血症、皮疹、血管性水肿等。
也有在植入中央静脉导管的住院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或高剂量治疗患者中,发生真菌感染的罕见情况。
在极度虚弱的患者中有报道因布拉氏酵母菌引起败血症的病例。
症状较轻的副反应通常停药后可好转,必要时需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一般不需要,但如果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大面积皮疹、水肿、发热等,建议停止服用,并及时就医评估。
80% 以上的人在服用益生菌时,基本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最多是肚子有些「咕噜咕噜」,产气比平常稍多一点而已。
然而,对于一些肠道菌群已经失调的人,在服用益生菌的过程中,特别在刚开始补充益生菌的前 1~4 周,可能会出现「病症加重」的现象(如腹痛、多气、拉稀加重、消化不良、过敏加重、皮肤出痘痘比之前更厉害等),这种现象叫赫氏消亡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服用益生菌产生这种赫氏消亡反应是由于益生菌在和有害菌进行斗争,有害细菌为了存活会释放比平时更多的毒素或者生成新型毒素来对抗益生菌。所以有这些不良反应症状的原因不是因为服用益生菌,而是因为已经占据体内肠道的那些有害菌。
其实,这些副反应反而说明益生菌在起作用,是有害菌正在死亡的信号。随着坚持服用益生菌,有害菌逐渐被战胜,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直至身体完全康复。但是,很多人由于不了解情况,刚开始有反应就认为益生菌不仅不起作用,还导致病情加重,于是立即终止服用益生菌,肠道菌群平衡无法建立,疾病也得不到有效治疗。
这种赫氏消亡反应通常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几天至 2 周(极个别严重者会最长持续到 4 周)就会消失。所以短期内出现不良反应不必立即停止服用益生菌,若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就医,在医师指导下决定是否停用益生菌。
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可以,但必须严格按说明书规定服用。
孕妇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很容易有消化不良及便秘问题,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更有效的运转,可以调节肠道内的菌群,帮助营养均衡的吸收,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提高孕妇的免疫力,且不会对体内的胎儿造成影响。
所以,除了说明书上明确规定不适合孕妇食用及孕妇慎用的益生菌产品,孕妇可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
不会。
益生菌不是化学药物,它是一种活菌,服用后不会被人体吸收,只生活在肠道中发挥作用。我们的肠道内壁上有供益生菌定植的位置,一旦被定植,其他多余的益生菌就没有办法再定植。所以当我们摄入太多时,多余的益生菌会随着肠道蠕动与排泄物一起排出体外。
另外,我们本来也会从母体、外界环境、食物等获得细菌,那些适应肠道厌氧环境的细菌在肠道中驻留、繁衍,最终会形成正常的肠道菌群。人和菌本来就是一个共生体,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也被称为人体的一个新器官,所以不存在依赖性问题。
当因为饮食结构改变、服用抗菌药物、生活不规律、压力大等原因使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占上风,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口服益生菌进行补充调节。
不能。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益生菌要跟咖啡、茶间隔半个小时后服用。咖啡里面的咖啡因和茶里面的茶多酚,对益生菌功效会有影响。另外,有些速溶咖啡里的植脂末属于饱和脂肪,这个也会对益生菌产生影响。
益生菌对于湿疹可能有用。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湿疹是一种引起皮肤瘙痒的慢性疾病,与过敏反应相关,通常出现在婴儿身上 [12]。
益生菌可以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改善局部皮肤的微生态环境,辅助治疗牛奶过敏相关的过敏性湿疹。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还可能有益于预防湿疹。
在找到具体过敏原的基础上,应首先严格回避过敏原,并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肠道内缺少什么菌,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症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可有效改善湿疹。
不一定,要看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口臭一方面是由于口腔缺少有益菌群,口腔内厌氧菌过度繁殖,分解消化口腔内食物残渣,产生了挥发性硫化物;另一方面,当消化系统中出现菌群失衡时,会导致食物异常发酵,因此出现口臭 [22]。
因此,通过适当补充益生菌,能调节肠胃系统中的菌群失衡,抑制口腔厌氧菌的繁殖,大部分口臭也会随之消失。但由于口腔炎症及疾病(如牙周炎、牙龈呀)引起的口臭需要对症治疗,此时补充益生菌不能帮助治疗口臭。
有可能改善便秘,但不能治疗便秘。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使用益生菌有助于改善因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引起的便秘,常见的是双歧杆菌、乳酸菌,可调节便秘患者的整体肠道通过时间、排便次数和粪便硬度 [2]。
但因为器质性病变(如肠癌、肠息肉等)引起的便秘则需要对原发病灶进行治疗,长期便秘的人群需要做肠镜检查以明确原因,治疗基础疾病。这类患者服用益生菌对便秘也收效甚微 [21]。
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此处特指作为药物制剂的益生菌及其相应的功效,不包括添加益生菌的食品和保健品。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一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胃内菌群,产生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物质,抑制其生长;某些益生菌可以精准识别幽门螺旋杆菌,并粘附在其表面形成聚合体,使幽门螺旋杆菌脱离胃黏膜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12]。
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还能降低多种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缓解胃炎或溃疡症状,可作为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辅助治疗,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更不能自行服用益生菌治疗。怀疑幽门螺徐杆菌感染应去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遵从医嘱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