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药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2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7日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更多信息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功效作用

消炎药是什么?

消炎药或抗炎药,是指影响机体炎症反应机制,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民众常把抗生素称为「消炎药」,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消炎药分为两类:

一类是解热镇痛抗炎药,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本类药物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很多类,但是作用机制相同,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然而,各个药物在选择性上(如解热、镇痛或抗炎作用)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应用时应严格遵医嘱。

另一类是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对机体具有多种作用,如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如升高血糖等)等。抗炎仅仅是这些作用中的一项。由于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医嘱,防止滥用。

消炎药跟抗生素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很多患者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但是严格来讲,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两类不同药物。如上所述,消炎药一般指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

而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具有抗微生物作用、抗肿瘤或其他作用。常见的药物包括: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类等;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 D 、博来霉素、阿霉素等。

炎症和感染有什么区别?

炎症是指机体对感染、外来物质或其他原因所致损伤的一种应激反应。

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感染性炎症是指由于致病微生物(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炎症,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非感染性炎症是指由于抗原刺激、自身免疫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炎症,如过敏性鼻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因此,炎症不一定全都是由感染引起的。

消炎药和抗菌药物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消炎药一般用于控制炎性症状,不同的药物适应证不尽相同。

  •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用于痛风;也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
  •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较广,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重症患者(休克)、异体器官移植、过敏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敏感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要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和治疗反应、感染病原体等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用药禁忌

消炎药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 非甾体抗炎药

    •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 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 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 糖皮质激素

    • 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包括: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严重精神病史、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骨折、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等多种疾病。
    • 但是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消炎药用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非甾体抗炎药

  •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
  • 根据控制症状的需要,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以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 在使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既往有胃肠道病史(溃疡性大肠炎,克罗恩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使病情恶化。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
  •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保持警惕。患者应该警惕诸如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和体征,而且当有任何上述症状或体征发生后应该马上寻求医生帮助。
  • 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新发高血压或使已有的高血压症状加重,有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在开始本品治疗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 许多非处方药含有非甾体抗炎药成分,包括用于治疗疼痛、感冒药物,所以服药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确定药物是否含有非甾体抗炎药,防止重复摄入导致药物过量。

糖皮质激素

  • 防止交叉过敏,对某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者也可能对其他糖皮质激素过敏。
  • 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可酌情采取如下措施: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加服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有感染应同时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扩散及加重。
  • 根据不同糖皮质激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疾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糖皮质激素的品种和剂型,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

消炎药妊娠/哺乳期人群、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应需要注意些什么?

非甾体抗炎药

  • 妊娠期:非甾体抗炎药在妊娠期间应用的安全性数据目前尚不完整,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应用。
  • 哺乳期:虽然大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在乳汁中的排泌率很低,但部分非甾体抗炎药仍能通过乳汁影响乳儿,因此,哺乳期妇女仍应谨慎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 儿童:对儿童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严格的系统验证。目前不建议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镇痛药物用于 3 月龄以下婴儿。布洛芬是目前小儿患者中使用较为安全的药物。
  • 老年:非甾体抗炎药在老人体内的代谢时间随年龄而延长,因此老年人使用时需格外关注用药的剂量和时间间隔,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避免长疗程。

糖皮质激素

  • 妊娠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宜怀孕。孕妇慎用糖皮质激素。特殊情况下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 哺乳期:哺乳期妇女应用生理剂量或维持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但若哺乳期妇女接受中等剂量、中程治疗方案的糖皮质激素时不应哺乳,以避免经乳汁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 儿童: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慎重。应咨询医师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更佳)、疾病严重程度和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更应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消炎药服药期间可以喝酒吗?

不可以。

酒精(乙醇)和药物可以通过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产生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如阿司匹林与乙醇合用能增加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并延长出血时间。

不同的药物与酒精的相互作用不尽相同,患者用药前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师、药师,避免发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消炎药和其他药物合用需要注意什么?

非甾体抗炎药

  •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时,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的发生风险会增高。
  • 非甾体抗炎药可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应避免与抗凝药合用。
  • 可能会影响噻嗪类或髓袢利尿剂的疗效。
  • 个别非甾体抗炎药还禁止与特定抗生素联合用药,如正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依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的患者不可同时使用氟比洛芬酯,避免抽搐发生的可能。

糖皮质激素

  • 近期使用巴比妥酸盐、卡马西平、苯妥英、扑米酮或利福平等药物,可能会增强代谢并降低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 口服避孕药或利托那韦可以升高糖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 与排钾利尿药(如噻嗪类或呋塞类)合用,可以造成过度失钾。
  • 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合用时,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的发生率高。
用法用量

消炎药最多能吃几天?

不同消炎药的适应证和药物特点不同,且不同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治疗不同的疾病、所需的疗程也不完全相同。用药时应遵守医嘱,不要自行减药、停药或延长用药疗程

非甾体抗炎药: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不同疾病的疗程不同,用药时应严格遵医嘱,不要随意改变用药时间。
糖皮质激素: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包括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 5 天)、短程治疗(疗程小于 1 个月)、中程治疗(疗程小于 3 个月)、长程治疗(疗程大于 3 个月)以及终身替代治疗。

不良反应

消炎药有哪些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

  • 最常见的是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皮肤附件损害。
  • 一般不良反应表现以皮疹、恶心、瘙痒、呕吐等胃肠系统与皮肤系统的损害为主。
  •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肝胆系统损害、尿路损害、精神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
  • 出现皮肤皮疹、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并尽快就医。

糖皮质激素

  • 不良反应与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剂型及用法等明显相关,在使用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 可能会出现感染、代谢紊乱(水电解质、血糖、血脂)、体重增加、出血倾向、血压异常、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症状,小儿应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
  • 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
  • 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
  • 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人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 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遵医嘱定时复查或对症处理。
更多信息

按说明书储存。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