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词条作者
LILY

LILY

审核专家
李凯

李凯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手抖是什么?

「手抖」是上肢震颤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无法控制手的晃动或者抖动,可以在手放松不动的时候出现,也可以是拿东西(如碗筷、水杯)或做精细的动作(如系纽扣、系鞋带)的时候易出现。「手抖」可单独出现,可一只手或两只手,也可逐渐或者同时出现下肢、头面部、声带、躯干的抖动。随着病情加重,手抖可更持续、幅度更大,但抖动频率不会改变 [1]

「手抖」的发生机制多数与大脑病变相关,主要为神经支配肌肉交替或不规律的同步收缩所产生的,可以理解为大脑在「胡乱发布命令」。

手抖可以自己控制吗?

大多数这种症状患者自身无法主观控制,一般情况下越关注、越紧张激动,「手抖」的情况越明显。

面试、考试、看恐怖片等都可能造成情绪波动,引起生理性手抖,在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后,手抖症状的症状就会缓解。因患病引起的病理性手抖最大的特征是一种规律性非自主运动,因此无法自己控制手抖的症状 [2]

缓解方式

手抖如何缓解?

正常人存在极低幅度、高频率的「手抖」,这种生理情况是正常的。但多种因素(如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运动、熬夜等都可以使你的神经兴奋)可增强这种生理性震颤,影响正常生活,这时我们就需注意避免如过于焦虑、兴奋、惊恐、疲劳等可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诱发因素,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的户外运动,转移注意力 [1]

因各种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病变)等引起的「手抖」大多需要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来改善 [1]

在关注症状缓解的同时,别忘了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手抖」患者也有可能在经历一些情绪困扰,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瑜伽、散步、慢跑等)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情绪,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解决情绪困扰。另外,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对患者情绪恢复也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容易穿、脱的衣服,尽量不要穿需要系鞋带的鞋子,避免因「手抖」影响正常的生活;进餐时不要过于急促,避免因「手抖」、紧促进食而引起呛咳;喝饮料、水时,可以选择有把手的杯子,避免杯子滑落,出现烫伤等意外。

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无法通过生活措施缓解或减轻手抖的情况,因此若「手抖」明显,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甚至出现意外伤害,建议尽快前往医院,明确病因,予以相应的治疗。

image

就诊判断

手抖什么时候要去医院?

若出现「手抖」的同时伴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2]

  1. 症状范围增大:「手抖」症状呈持续性,并且逐渐发展到,如下肢、头面部等部位;
  2. 症状表现加重:手静止放松时也可出现明显抖动,并伴随肢体活动缓慢或走路、站立不稳等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3. 有高危诱发因素:突发「手抖」,并有长期饮酒、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长期服用药物的病史;
  4. 有家族病史:合并精神症状(感觉障碍、睡眠障碍等)或家族中有类似情况者。
潜在疾病

手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 生理性手抖:
    这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反应,常由于特定的情境或服用药物引起,如焦虑、紧张、疲劳、饮用咖啡或浓茶、服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类、支气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他汀类药物等) [1]
  2. 病理性手抖:
    1. 酒精或药物戒断: 长期饮酒或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有助眠镇定、抗焦虑作用)而突然停用时,可在戒断 24~72 小时内出现明显手部震颤。
    2. 特发性震颤: 以双上肢震颤为主要特征。所以「手抖」为该病常见症状表现。
    3. 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样表现包括肢体不自主震颤(手常为「搓丸样」震颤),随着病情加重,「手抖」可更持续、幅度更大。
    4. 小脑病变: 小脑病变可表现为肢体向一个目标运动的过程出现震颤,如手臂伸直后,用手指指鼻尖的过程中手在控制不住的抖动,但指到鼻尖后不再抖动。或伸手拿物体的过程中控制不住的抖动,一旦拿到物体了不再抖动。
    5. 其他复杂震颤: 如肝豆状核变性、Holmes 震颤等造成的相应器官损伤(脑、神经等)也可能引起「手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