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肖铭甲

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审核专家
常青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黄疸是什么?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眼白)、黏膜、尿液等发黄的症状[1]

胆红素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肝脏后经肝细胞的处理发生一系列反应,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10%~20%)经肠道回收回肝脏和随尿液排出。

然而,如果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在胆道出现排泄障碍、胆红素无法被肝细胞吸收等[1],高浓度的胆红素会沉积在正常组织内形成黄疸并造成伤害,如组织、皮肤、黏膜等,如沉积在大脑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同时可能伴有难以忍受的全身瘙痒。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应低于 17.1 μmol/L(1.0 mg/dL),胆红素浓度在 17.1~34.2 μmol/L(1~2 mg/dL)时,临床不易发现,称为隐性黄疸。而胆红素浓度高于 34.2 μmol/L(2.0 mg/dL)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表现[2]

高胆红素对神经、关节等有什么影响?

除引起黄疸外,当血液中的总胆红素(血清和血浆)超过 428 μmol/L 时,还可能诱发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走路姿势怪异、语言障碍(吐字不清或说不出话)、看东西模糊等[3]

与此同时,在高胆红素的作用下,身体还可能出现异常形态,如颈后倾、身躯向后弯曲呈现弓形等[3]。这种怪异的姿势可能短暂出现,症状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后即缓解或消失;也可能长期保持,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不等。若持续存在,可能造成关节疼痛或变形。

缓解方式

黄疸怎么缓解或减轻?

一旦出现黄疸,大多数情况下,患者自己不能通过生活上的措施缓解或减轻黄疸,可以做的就是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 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 进食食物应以清淡、少油为主,以减轻肝脏负担。
  • 就医前 6~8 小时尽可能停止进食水,以备完善肝功能、血常规、腹部 B 超等检查。
  • 切忌未经就诊自行服药治疗。

此外,对于黄疸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慢性肝炎患者遵医嘱积极治疗肝病,定期复查肝炎抗原抗体水平(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及病毒复制水平,防止病情波动。

日常生活中,不进食成分不明、未经辨证论治的药膳、补药及药酒等「传统瑰宝」,不要自行治疗「小毛小病」,以防发生药物性肝炎。

image

就诊判断

黄疸什么情况下应前往医院就诊?

黄疸一旦发生,可能同时伴有溶血、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严重疾病,所以一旦发现黄疸的表现,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如果发生黄疸的同时,伴有右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需警惕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可能,应立即至正规医疗机构急诊处理,切勿拖延造成严重后果。

黄疸应该去什么科室就诊?

黄疸可以去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

小儿黄疸就诊于儿科。

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或神志不清等症状,则就诊于急诊科。

潜在疾病

黄疸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按照黄疸病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

  • 溶血性黄疸: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后产生大量胆红素,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所致,如海洋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血型不合导致的输血后溶血等。
  • 肝细胞性黄疸:是因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造成肝功能损害,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
  •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指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及排泄有先天缺陷导致的黄疸,如 Gilbert 综合征、Crigler-Najiar 综合征、Roter 综合征、Dubin-Jonson 综合征、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
  •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因胆汁流动或生成障碍,正常胆汁不能到达小肠,胆汁淤积可发生在肝细胞、小胆管、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等胆汁排泄各个部位,病因多种多样,如胆管梗阻(结石、肿瘤、炎症等)、肝炎、中毒、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药物性胆汁淤积(氯丙嗪、避孕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