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眼白)、黏膜、尿液等发黄的症状[1]。
胆红素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肝脏后经肝细胞的处理发生一系列反应,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10%~20%)经肠道回收回肝脏和随尿液排出。
然而,如果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在胆道出现排泄障碍、胆红素无法被肝细胞吸收等[1],高浓度的胆红素会沉积在正常组织内形成黄疸并造成伤害,如组织、皮肤、黏膜等,如沉积在大脑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同时可能伴有难以忍受的全身瘙痒。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应低于 17.1 μmol/L(1.0 mg/dL),胆红素浓度在 17.1~34.2 μmol/L(1~2 mg/dL)时,临床不易发现,称为隐性黄疸。而胆红素浓度高于 34.2 μmol/L(2.0 mg/dL)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表现[2]。
除引起黄疸外,当血液中的总胆红素(血清和血浆)超过 428 μmol/L 时,还可能诱发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走路姿势怪异、语言障碍(吐字不清或说不出话)、看东西模糊等[3]。
与此同时,在高胆红素的作用下,身体还可能出现异常形态,如颈后倾、身躯向后弯曲呈现弓形等[3]。这种怪异的姿势可能短暂出现,症状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后即缓解或消失;也可能长期保持,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不等。若持续存在,可能造成关节疼痛或变形。
黄疸一旦发生,可能同时伴有溶血、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严重疾病,所以一旦发现黄疸的表现,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如果发生黄疸的同时,伴有右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需警惕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可能,应立即至正规医疗机构急诊处理,切勿拖延造成严重后果。
黄疸可以去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
小儿黄疸就诊于儿科。
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或神志不清等症状,则就诊于急诊科。
按照黄疸病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