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就诊科室:肿瘤科
词条作者
张琮

张琮消化内科医师

审核专家
常青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便血是什么?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可伴或不伴有大便。

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不同,血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等[1]

简单来说,就是大便的时候有血液出现,可以是大便后擦拭出现,可以是覆盖在大便上,可以是混合在血液中,也可以是血液经过消化道变成黑色,还可能是大便检查中发现血细胞。

缓解方式

便血如何缓解或减轻?

首次出现便血,不清楚是什么状况的,建议优先就医,然后根据医生建议采取措施缓解;如果是已知问题的,如痔疮,可以根据经验进行处理。

通常的处理措施有以下一些:

  • 若便血量较大,建议暂时禁食处理,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这种情况要紧急就医)。
  • 身体平躺,卧床休息,使身体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站立。同时伴有呕血症状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这种情况也需要紧急就医)。
  • 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洋葱等),以免引起痔疮、便秘等不适,加重病情;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橙子、青菜、芹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 加强肛门护理,每次排便后使用软纸擦净肛门,每天晚上应温水坐浴。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上述措施时需同时注意自己或被照顾人员的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当导致便血的因素持续存在时,便血情况可能会不断出现,这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

经过医生诊断后,部分便血由疾病引起,可能需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

  1. 药物治疗:

    • 抑酸药: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起到止血作用,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使用时可出现腹痛、便秘、腹泻、头痛等不良反应[1]
    • 血管收缩剂:通过收缩内脏血管来减少出血,适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用药物有血管加压素和生长抑素(奥曲肽),血管加压素使用时可出现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奥曲肽使用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悸等不良反应[1]
    • 止血药物:有明显的止血作用,适用于做内镜检查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内镜下局部喷洒或注射药物止血,常用的药物有 5% 孟氏液、去钾肾上腺素、无水乙醇等,无明显不良反应[1]
    • 血管活性药物: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适用于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心悸、头痛等不良反应[1]
    • 抗生素:在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生长抑素的基础上,可降低再出血率,增加止血率,适用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头孢克肟)、甲硝唑等,患者使用后可出现皮疹、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1]
  2. 手术治疗:

    • 开腹手术治疗:适用于活动性大出血并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允许做动脉造影或其他检查的患者;无法明确出血部位,但出血仍在继续的患者;反复严重出血的患者。可有效达到止血效果,但手术创口较大,有术后感染等风险[2]
    •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适用于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确的患者,可减少手术创伤,清晰地探查全腹腔,可行性好、安全[2]

便血患者平时饮食应注意什么?

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加强蛋白质的摄入,宜吃瘦肉、鱼肉、鸡蛋等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缓解便血症状。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香蕉、西红柿、生菜等,补充维生素,避免便秘。

image

就诊判断

便血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当患者出现便血时,如果伴随以下症状,需警惕大量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应立刻至医院就诊,及时查明便血原因:

  • 持续头晕、心慌、乏力伴视物模糊;
  • 突然变换体位时发生晕厥;
  • 持续呕血;
  • 肢体发冷、心率加快;
  • 血压偏低;
  • 皮肤极度苍白;
  • 反复便血;
  • 剧烈腹痛。

便血患者就诊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提前预约相关门诊的号,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和就诊卡;若近期有就诊经历,将相关病例、检查报告以及化验单一并携带。

最近有服用药物的,可以把服用的药物带着。

症状严重的,如已经无法自行就医了,可以选择拨打急救电话,或由家人陪伴去急诊就诊,急诊无需提前预约,但也要带好相关资料。

便血挂哪个科的门诊?

如果是大便鲜红色或便后滴血,首选去肛肠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如果出现黑便,首选去消化内科就诊。如有头晕、乏力、心慌、胸闷等严重不适症状,应就诊急诊。

便血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就诊后,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开具以下一些检查,按照医生要求检查即可:

  • 体格检查:测试心率、血压、皮肤和黏膜情况,以对疾病做出初步评估。
  • 粪便检查:留取新鲜粪便及时送检,确定是否为便血。
  • 血常规:判断有无贫血和感染。
  • 内镜检查:病因诊断,观察出血部位、出血情况和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 X 线钡餐造影:有助于发现消化道憩室(因为消化道发育异常形成的局部囊状或带状物)及较大肿瘤,辅助诊断。
  • 腹部 CT:观察腹部有无包块、有无肠梗阻等疾病。
  • 放射性核素显像:观察有无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及出血量多少。
潜在疾病

便血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导致便血的原因有很多,出血部位不同了,出血的量和颜色也不同。如果便血了,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以便于后续的治疗。常见的原因列举如下,仅供参考:

  • 上消化道出血: 常表现为黑便,当出血量大时且出血速度快时可导致血便。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贲门撕裂、血管发育异常等。
  • 中消化道疾病: 常表现为脓血或黏液血便,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 常见疾病包括小肠血管畸形、小肠憩室、钩虫感染、克罗恩病(肠道炎症性疾病)、各种良恶性肿瘤、缺血性肠病、肠系膜动脉栓塞、肠套叠及放射性肠炎(由放疗引起)等。
  • 下消化道出血: 可表现为鲜红色便、暗红色便及便后滴血。 指回盲部以下的结直肠出血,如肠息肉、结肠癌、结肠憩室、血管畸形、内外痔、克罗恩病、肠结核、肠套叠、肠扭转、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白塞病、缺血性肠病、黏膜下肿物(如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瘤)、感染相关性结肠炎等。
  • 全身性疾病:常表现为便血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全身出血倾向,发生在消化道即可引起便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结节性多动脉炎、血友病、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 药物:长期服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易引起肠道溃疡、穿孔等疾病,导致肠道出血,从而引发便血。
  • 中毒:如食入汞、砷等化学性毒物,可直接刺激或腐蚀消化道粘膜,引起出血。
  • 饮食:过度饮酒或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饮食等,可使直肠下部及痔区充血、水肿、出血,从而诱发便血。
  • 另外,应注意生理性黑便,如进食动物血、动物内脏、铁剂、铋剂等后出现的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