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云骨科医师
蒋利锋骨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足底筋膜炎就是发生在脚底肌肉组织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负重时足跟部疼痛。多和运动过度、体重过大有关,会导致足底肌肉承受压力过度、筋膜损伤,常见于足弓先天异常、肥胖、过度运动的人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疼痛,但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法。
以下人群容易得足底筋膜炎:
足弓先天异常;
肥胖;
过度运动;
双下肢不等长;
足踝部筋膜弹性不足;
腓肠肌挛缩等。
长期跑步或者需要训练的患者,主要是因为训练方法不正确、训练量过大、在过硬的跑道上跑步以及穿不合适的鞋子,才导致足底筋膜炎。
正常人的足从侧面上看呈一个弓型,弓的底部,也就是我们弓弦的位置。
可想而知,当我们过度运动或长时间站立时,由于脚趾背屈及足弓的拉伸作用,导致足底筋膜的张力增高,长时间的张力载荷即可导致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
肥胖的患者,压力更大,足底筋膜要承受的力量更多,所以更容易损伤。
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询问病史(患者以往的日常情况),基本就可以诊断足底筋膜炎。
不一定。
脚底疼痛有很多原因。除了足底筋膜炎,还可能与脚部发育问题(如扁平足、高足弓)、骨质增生、鸡眼等脚部的皮肤问题有关。此外,走路过多、长时间站立,也会导致脚底疼,但一般是暂时的,休息后可以自己恢复。
出现脚底疼,且通过休息无法自行缓解时,应该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什么疾病。
骨科、康复科。
足底筋膜炎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超过九成的患者可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措施是缓解疼痛、改善足部功能及缩短发病周期。
但是,患者以后还是有可能会复发,目前尚无完全根治足底筋膜炎的方法。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跟痛分会推荐,足底筋膜炎采用分阶段治疗,并结合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治疗中需减少患肢负重、避免赤脚及穿平底鞋。
第一阶梯:可采用拉伸训练、矫形鞋垫,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者可进入第二阶梯治疗。
第二阶梯:使用类固醇注射、夜间夹板、离子渗透疗法等。疗效不佳者可进入第三阶梯治疗。
第三阶梯:对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冲击波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封闭治疗也叫「局封」,是由局部麻醉演变而来的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将局麻药(比如利多卡因)和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的混合液注射于疼痛的部位,起到即时止痛的作用,但药效持续时间较短。
糖皮质激素是最强的抗炎药物,临床上足底筋膜炎患者局部注射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抑制无菌性炎症从而快速缓解症状。
医生们都肯定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但是争议在于应用的时机和频率。我们推荐在急性疼痛期,也就是说疼痛难以忍受,或者止痛药效果不明显时应用,但是不宜过多,一年不超过三次为宜。多次应用(大于十次注射)会导致脂肪垫萎缩及足底筋膜破裂的风险。
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即:保守治疗超过六个月仍不见好转,各种保守治疗方法皆使用过但效果不佳者。
手术治疗是最后的选择,需要慎重,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足底神经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
手术能针对筋膜炎的病因,清理局部炎症,促进再生,理论上算是彻底治好了。
但是筋膜炎是个慢性的劳损性疾病,容易复发。所以尽管做了手术,还是需要好好保养,注意劳动姿势,防止复发,或者防止其他部位出现筋膜炎。
以下列举了患者自己在家可以进行的康复训练,进行训练时应注意:
所有训练动作无痛进行;
每周规律进行 3~5 次康复训练;牵拉训练时应有紧绷牵扯感,肌力训练时应有目标肌肉酸胀发力感;注意保证动作质量。
居家练习,如出现任何不适请立即停止,并咨询专业人士,以防病情严重。
动作名称:足底筋膜牵拉
训练目的:放松足底筋膜,降低张力
动作名称:小腿三头肌牵拉
训练目的:放松小腿肌肉
动作名称:踝关节动态松动
训练目的:改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不足
动作名称:提踵
训练目的:增强小腿肌力
5.动作名称: 足底肌群肌力训练
训练目的:增强足底肌群肌力
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穿鞋适宜:最好穿运动鞋,贴合足弓,不宜穿平底鞋。
适当运动:不易长时间连续跑步或者行走,尽量在草地或者塑胶跑道等有弹性的地面上跑步或运动。
控制体重:体重超标者注意减肥,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筋膜在长时间休息后会处于收缩状态,拉伸训练可以维持足底筋膜的长度及弹性,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热水泡脚: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能够帮助缓解疼痛的症状。
矫形鞋垫的作用是对足弓进行支持,研究显示矫形鞋垫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因为它可以明显减轻足底筋膜的张力及足底压力。但长期来看,与不用矫形鞋的效果无差别。
没有需要注意的,不需忌口。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平时练习勾脚小腿牵拉可以增加小腿后侧柔韧性,预防因大量运动导致的足底筋膜疼痛的问题,同时防止久坐引起的下肢血液循环不畅:
此外,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劳动姿势,运动要适量,穿着合脚的鞋子,避免长时间走路。
在运动前注意热身,采用肌肉牵伸性练习,注意避免牵拉过度。
体重过大者注意减肥,减轻日常活动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