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什么是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产生的,由不良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语言障碍症。通常发生于儿童期,主要表现为讲话频率、强度与正常人不同,语言出现非自愿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不流利、停顿、拖长等。

偶尔出现的言语不流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只有当程度严重到影响日常讲话的流畅性、妨碍生活社交时,才被视为一种疾病[1,2]

口吃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目前还没找到彻底矫正口吃的有效方法,采用规范的语言训练、心理疗法、呼吸训练、药物治疗等可缓解口吃症状。

口吃常见吗?

口吃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口吃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1%,儿童发育早期的患病率约 5%,起病年龄一般为 2~7 岁,4 岁左右是发病高峰期[1]。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口吃,男女比例约为 3:1[1,2]

成年人也会口吃,大部分是儿童口吃持续到成年,少部分则是成年发病。

症状

口吃有哪些常见表现?

口吃最常见的表现如下:

  1. 语言、音节重复:口吃患者常常会因为频繁地重复语言、音节而导致说话不流畅。
  2. 发音困难:有些患者在发某些辅音如 b、d、g 时会发不出来,紧张时的症状会更加严重。
  3. 语音延长:口吃患者通常会拖长某个字的发音。
病因

导致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目前认为口吃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脑器质性因素:儿童出生前、生产时或产后的大脑受损是导致口吃的一个主要原因[1]
  2. 发音器官异常:患儿呼吸肌、咽喉部器官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患者言语流畅性障碍的原因之一。有些儿童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的区域与正常儿童有所差别,这同时还可能干扰大脑与控制发声的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1,2]
  3. 家族聚集性:口吃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一级亲属有口吃病史的儿童会有较高的患病率[1]
  4. 心因性口吃: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导致的口吃,如精神压力过大等。
  5. 发育性口吃: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刚开始讲话时思维比较活跃,但儿童的词汇量不够,语言能力跟不上思维,可能会出现表达的障碍。

口吃常见于哪些人?

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会更容易得口吃:

  1. 经常模仿口吃的人: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有些儿童会因为模仿学习身边的口吃患者而导致自己也患上口吃[1]
  2. 语言因素:研究发现 8~12 岁的儿童中,学习说两种及两种以上语言的儿童比学习说一种语言的儿童更容易患上口吃[1]
  3. 左利手儿童:研究发现左手为惯用手的儿童,其口吃的发生率明显会高于右手为惯用手的人群[1]
  4. 社会因素: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于严厉,批评过多、说话速度过快、教育不够合理等,都可能让孩子由于压力太大而导致口吃。
  5. 心理因素:有些儿童在遭遇慢性精神创伤或急性应激性障碍后也会出现口吃。

口吃会遗传吗?

一般来说,口吃是不会遗传的。

但是口吃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一级亲属(指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如果有口吃病史的儿童,会有较高的患病率[1]

因为孩子尽管没有有意识地模仿口吃,但是口吃患者不良的语言习惯,天天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孩子模仿能力又很强,时间长了,就容易患上口吃。

诊断

口吃需要做哪些检查?

口吃就诊后,医生一般会先通过问诊的方式,去了解患者的情况,患者需要先准备好之前的病例,并告知医生之前去过哪些医院,服用过什么药物或接受过什么治疗,具体的症状是什么样的,出现症状之前有没有什么明显的诱因,比如模仿过口吃的同学或者遭受过重大打击等。除此之外,医生可能还会通过以下的方式去辅助检查确诊:

  1. 心理量表测试:通过心理量表的测试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确定患者是否已经因为口吃产生了情绪障碍。
  2. 神经系统查体:通过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判断出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的疾病。
  3. 其他辅助检查:有些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做一下脑CT、脑MRI等,用来了解患者有无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发音器官是否正常等。
治疗

口吃要去看哪个科?

当怀疑孩子或成人是口吃后,可以去医院的儿童保健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就诊。

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口吃评估、心理量表测试、神经系统查体等检查来确诊[1,2]

口吃怎么治疗?

口吃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语言训练、心理疗法、呼吸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的情绪,减轻患者因为口吃而导致的不舒服体验。常用的药物有:抗多巴胺类药物(多巴胺拮抗剂),包括氟哌啶醇、利培酮和奥氮平等。
  2. 语言训练:通过语言延迟反馈器、发音矫正、节律训练等方式,可以帮助患儿掌握正确的发音技术,矫正发音,逐渐恢复患儿语言的节律和流畅性。
  3.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常见的有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指的是按照说话情境的焦虑等级逐渐进行言语的训练。通过心理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紧张的情绪,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得口吃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4. 呼吸训练:常见的方式有进行呼吸和发音的协调训练、呼吸操练习等。通过符合发音规律的呼吸缓解患者说话时的呼吸紊乱、呼吸方式不当或呼吸和发音不协调现象,这也可以减轻患者的口吃症状。
  5. 生物反馈治疗:指的是通过呼吸和肌电反馈(一种操纵肌肉活动的方法)的放松训练来提高言语的流畅性。

儿童口吃长大了会好么?

口吃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1%,儿童发育早期的患病率约 5%,很多儿童期口吃的孩子长大了都会慢慢变好。

但对于某个现在口吃的孩子,长大之后是不是一定会口吃,即使是最专业的治疗师也没办法给出判断。一般来说发育性口吃多数患儿可以自愈;器质性口吃难以自愈,预后较差;心因性口吃通过治疗可以使得症状得到缓解[1]

成年人口吃可以治疗么?

成年人的口吃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语言训练、心理疗法、呼吸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image

生活

口吃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口吃患者在生活中,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口吃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坚持心理治疗、言语训练等一般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不必过分自责、逃避需要发言的场所[1,2]

同时,注意观察自己的语言表达,定期复查,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做一下心理疏导。日常可以加强锻炼,每周有规律的运动也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和调节情绪。

怎样帮孩子缓解口吃?

对于有口吃患儿的家庭,父母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早期干预积极治疗:因为越早干预孩子的口吃问题,效果会越好。
  2. 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环节,放松地和孩子沟通谈话。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节奏说话,不要经常打断影响孩子的讲话节奏。
  3. 减少批评和评判孩子的言论,当孩子口吃或者情绪紧张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与其他人进行交谈,顺其自然就好,更不要一直不停地纠正孩子的口吃行为。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有口吃,也可以和人们有效交流,建立孩子的自信。多倾听孩子的讲话,多给予孩子耐心。
预防

口吃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对于一些口吃的高危因素还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去进行预防的,具体方式如下:

  1. 产前做好筛查,定期产检,产后及时做儿童保健。避免宝宝头部受伤,万一头部受伤要及时就医,尽量避免对小朋友的大脑造成伤害。
  2. 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不要过于严厉,避免对孩子过分批评,不要让孩子经常处于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中,消除孩子紧张的心理,为孩子顺利说话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学其他口吃患者说话,多参加体育活动,多与人接触,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尽量做到咬字清晰、音节分明。当孩子刚开始讲话有一点点结巴的时候,不要继续纠正。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