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产生的,由不良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语言障碍症。通常发生于儿童期,主要表现为讲话频率、强度与正常人不同,语言出现非自愿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不流利、停顿、拖长等。
偶尔出现的言语不流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只有当程度严重到影响日常讲话的流畅性、妨碍生活社交时,才被视为一种疾病[1,2]。
口吃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目前还没找到彻底矫正口吃的有效方法,采用规范的语言训练、心理疗法、呼吸训练、药物治疗等可缓解口吃症状。
口吃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口吃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1%,儿童发育早期的患病率约 5%,起病年龄一般为 2~7 岁,4 岁左右是发病高峰期[1]。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口吃,男女比例约为 3:1[1,2]。
成年人也会口吃,大部分是儿童口吃持续到成年,少部分则是成年发病。
口吃最常见的表现如下:
目前认为口吃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会更容易得口吃:
一般来说,口吃是不会遗传的。
但是口吃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一级亲属(指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如果有口吃病史的儿童,会有较高的患病率[1]。
因为孩子尽管没有有意识地模仿口吃,但是口吃患者不良的语言习惯,天天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孩子模仿能力又很强,时间长了,就容易患上口吃。
口吃就诊后,医生一般会先通过问诊的方式,去了解患者的情况,患者需要先准备好之前的病例,并告知医生之前去过哪些医院,服用过什么药物或接受过什么治疗,具体的症状是什么样的,出现症状之前有没有什么明显的诱因,比如模仿过口吃的同学或者遭受过重大打击等。除此之外,医生可能还会通过以下的方式去辅助检查确诊:
当怀疑孩子或成人是口吃后,可以去医院的儿童保健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就诊。
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口吃评估、心理量表测试、神经系统查体等检查来确诊[1,2]。
口吃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语言训练、心理疗法、呼吸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口吃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1%,儿童发育早期的患病率约 5%,很多儿童期口吃的孩子长大了都会慢慢变好。
但对于某个现在口吃的孩子,长大之后是不是一定会口吃,即使是最专业的治疗师也没办法给出判断。一般来说发育性口吃多数患儿可以自愈;器质性口吃难以自愈,预后较差;心因性口吃通过治疗可以使得症状得到缓解[1]。
成年人的口吃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语言训练、心理疗法、呼吸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口吃患者在生活中,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口吃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坚持心理治疗、言语训练等一般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不必过分自责、逃避需要发言的场所[1,2]。
同时,注意观察自己的语言表达,定期复查,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做一下心理疏导。日常可以加强锻炼,每周有规律的运动也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和调节情绪。
对于有口吃患儿的家庭,父母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对于一些口吃的高危因素还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去进行预防的,具体方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