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周勐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0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胼胝( piánzhī ),又称顽固性跖部角化症,俗称「老茧」,是由于手足皮肤长期受压和摩擦而引起的局限性、扁平状、角质增生性损害。由于不合脚的鞋袜、身体解剖结构的生物力学功能异常,或者工作、休闲活动,手足部反复的机械性压迫、摩擦均可导致角化过度。这种对损伤的保护性反应可引起皮肤局限性增厚,称为胼胝。通常无其它不适症状。穿适当的鞋袜和药物治疗通常可以消退。
胼胝皮损为境界不清、黄色、扁平或丘状隆起、局限性增厚的角质板(即「老茧」样),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触摸坚硬,光滑,半透明,严重者有皲裂形成(图 1 )。一般起病缓慢,局部感觉减退,无自觉症状,严重时可有压痛。
本病常对称发生于手足,足畸形者、有咬指癖的儿童及体力劳动者多见。胼胝也特别好发于关节的骨性隆起处。而从事各种运动、特定职业或其他重复运动的人可发生特定大小和部位的胼胝特征,例如冲浪者结节、拳击手指垫、慢跑者趾、划船者臀、网球趾、慢跑者乳头、祈祷者胼胝、小提琴手的颈部胼胝、玩滚球者手等。
胼胝本身并不会遗传。但临床有个病叫「遗传性疼痛性胼胝」,又称货币状掌跖角化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较罕见。
遗传性疼痛性胼胝的皮疹多位于跖部受压点,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货币状、增厚的角化性斑块(也类似于老茧),有时趾端及其侧面也可见到,个别病例在手掌或肘部伸侧还可见到扁豆状角化损害。皮疹发生于 3 岁半至 15 岁之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厚,其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创伤、摩擦、压迫的影响。自觉疼痛明显,严重者影响行走。减少摩擦和挤压后,皮疹可自行消失。若病因仍存在,容易复发。
主要是由长期机械刺激引起,好发于足跖,尤其是骨突起部等易受压迫、摩擦部位,形成局限性角质增生。本病还与患者的身体素质、足畸形或职业有关。
机制:跖、趾、指等骨髁的骨性隆起在皮肤上产生向外的压力,这些部位的鞋袜及行走奔跑等活动可产生反向压力。反复摩擦和压力引起角化过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角化过度不断加重。摩擦、压力和增厚的持续循环最终导致胼胝形成。
根据好发部位、皮疹形态,可以临床诊断。
这些常见皮损很少误诊,但应与寻常疣、鸡眼和先天性掌跖角化症鉴别。
疣与鸡眼均使皮纹中断,而胼胝则使皮纹更明显。削去皮损表面后,寻常疣可见栓塞的毛细血管和多数出血点;鸡眼可见中央半透明、黄白色的核心;而胼胝则为浅黄色的角质。
先天性掌跖角化症,本病的掌跖部呈弥漫性、对称性、角化肥厚,也可为胼胝样皮损,但大多有家族史。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生活上无特殊注意事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可。
可以。
胼胝主要是由长期机械刺激引起,减少持续的刺激、摩擦和压迫,可以预防胼胝的发生。
但本病多与身体素质、足畸形或职业有关。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配合软鞋垫(硅树脂鞋垫、羊皮)、手套、护膝、护肘保护垫等,或者合脚的鞋袜和使用适当的矫形器,有利于减轻和预防胼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