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龙振昼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 RVF),又译作立夫特谷热、里夫谷热,是一种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影响动物,可通过蚊子传播,多侵袭牛、绵羊和山羊等家畜。
人主要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的组织、器官、血液,及被蚊子叮咬而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感染此病,处于疫区的动物养殖人员、屠宰人员及兽医等人群为高危人群。
被感染后,可没有任何症状,或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痛和头痛等流感样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颈部僵硬、对光敏感、食欲不振和呕吐等症状,重者可出现视网膜炎、脑膜脑炎、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药可用,大多数轻症患者会自行痊愈,但是身体素质较差或危重症患者应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如血液透析、降低颅内高压等。有少部分患者会留下偏瘫、失眠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病死率一般不到 1%。
裂谷热在我国并不常见。
2016 年曾有一例(首例)输入性的裂谷热病例,近年来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我国存在裂谷热患者。
裂谷热最大的一次爆发发生在肯尼亚,1997~1998 年,当时大约有 8.9 万人被感染。
除此之外,索马里、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埃及、苏丹、马达加斯加、南非共和国、毛里塔尼亚共和国、尼日尔共和国等国家也曾经有过不同程度的爆发。
出现过。
根据相关文献及报道,我国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曾在 2016 年收治一例(首例)输入性裂谷热患者,该患者在非洲务工两年后回国发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半年,肝肾功能、视力等均无明显异常。
裂谷热的潜伏期(从感染裂谷热病毒到症状发作的间隔)约 2~6 天。
轻症的裂谷热患者可无症状,或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痛和头痛等流感样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颈部僵硬、对光敏感、食欲不振和呕吐等症状。
通常在 2 周左右会慢慢恢复、好转。
重症的裂谷热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疾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不同的疫区间,病死率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病死率一般不到 1%,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大多数死亡病例发生在出血性黄疸的患者中。
引起裂谷热的病原体是裂谷热病毒。该病毒是在 1931 年对肯尼亚裂谷的一个农场的绵羊中的一种流行病进行调查时首次发现的。该病毒可感染鸡胚、老鼠、猴子、家禽等动物,并在其体内大量复制。
56 ℃、40 分钟可灭活该病毒,该病毒也对酸、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敏感。
裂谷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传染给人:
迄今为止,尚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感染此病,处于疫区的动物养殖人员、屠宰人员及兽医等为高危人群。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统计,裂谷热的患者中儿童患者较少,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若曾去过或居住于裂谷热流行的地区,且曾接触过患病的动物或曾被蚊虫叮咬,还出现了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相关症状,则应怀疑是否染上裂谷热。
若怀疑染上裂谷热,需要做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等实验室检测中,存在一项阳性者,即可确诊。
需要与流感、乙脑、病毒性肝炎等鉴别。
若怀疑自己染上裂谷热,应及时前往感染科、传染科就诊。
大部分的轻症病例可在发病的 4~7 天后恢复正常体温,症状逐渐改善,常在 2 周内完全恢复。
身体素质较差或危重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应积极接受对症支持治疗,以免相关并发症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裂谷热是传染性疾病,虽尚无人传人的报道,但无论是怀疑有裂谷热还是确诊存在裂谷热,都应该隔离。
隔离就意味着患者要自己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不与人共食、不与人共寝,房间每日消毒,每日通风。
本病尚无特效药可用,大多数的裂谷热轻症患者会自行痊愈,无需特殊治疗。
但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危重症的患者,应积极给予相关的对症支持治疗,如:
大部分病人是可以自愈或治愈的。
病死率约为 1%。很少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严重的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等,从而留下或轻或重的后遗症,如偏瘫、失明、出血等。
治疗期间,饮食上,除了主食外,要注意要多吃水果蔬菜、多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瘦肉、牛奶等),保证每日的能量充足,不进食生食(特别是各种动物的刺身)。
至疾病痊愈,没有传染性,各项实验室的检测指标都恢复阴性后(一般需要至少 2 周以上,重症患者则更长),方可解除隔离。
已开发出一种灭活疫苗供人类使用。
但是,该疫苗未获得许可,也无法商业购买。它已被实验性地用于保护处于极高暴露风险中的兽医和实验室人员。其他候选疫苗正在研究中。
感染过裂谷热的人,病后可产生持续的的免疫力,不会再次感染上裂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