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类固醇性糖尿病,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种糖尿病有因可寻,起因在于类固醇,多是由于外源性应用糖皮质激素(如使用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药物)或内源性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分泌异常增多(如库欣综合征)而引起,归属于「其他类型糖尿病」。
类固醇性糖尿病由于只是出现在特定人群,比如自己身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多的人群(如库欣综合征),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人群(如使用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药物),因此总体患病人数不多,不常见。
现有数据统计库欣综合征患者中约 60%~90% 可出现糖耐量减退(糖尿病前期),达到类固醇性糖尿病标准的约占库欣综合征人群的 30%~40%;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中,8.8%~40% 左右的患者会发生类固醇性糖尿病。
依据类固醇性糖尿病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 患者表现常常有很大的不同。典型者与 2 型糖尿病相类似。可点击「2型糖尿病」,进一步了解详情。
不过,类固醇性糖尿病也具有自已的一些特点:
发病比较快:患者之前无糖尿病史,可在发现库欣综合征后 1~4 年发生糖尿病,或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2~3 周内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发病后不容易被发现,常常是经化验血糖才被发现的。但是这类患者血糖往往更高也更难控制,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怀疑此病时最好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样可以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
肾脏排糖增加:血糖不高时,尿糖也可以出现阳性。
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后的反应因人而异, 部分患者存在有拮抗胰岛素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较大剂量的胰岛素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治疗后血糖有望恢复正常:库欣综合征经治疗,或是停用糖皮质激素后,许多患者的高血糖能够逐渐减轻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法恢复正常。
急性并发症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表现为尿酮和血酮均阴性或轻度增高,血糖明显增高,常常高于 33.3 毫摩尔/升,伴有嗜睡、昏迷等意识改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尿酮和血酮明显增高。该并发症较少见,仅见于小部分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合并有感染、缺氧、呕吐、利尿剂的应用、饮食控制不良等情况的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
慢性并发症
类固醇性糖尿病的病因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外源性:是指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使用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药物。糖皮质激素常用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
内源性: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肾上腺分泌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如库欣综合征。
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节病。
结蹄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皮肤疾病:如银屑病(牛皮癣)、天胞疮、疱疹性皮炎等。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器官移植术后:如肾移植术后、肝移植术后等。
其他疾病:肠系膜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哮喘、周围神经炎、囊性纤维化、颅咽管瘤术后、胱氨酸病等。
主要是皮质醇增多症,又称为库欣综合征,包括:库欣病、异位 ACTH 综合征(常见于肺癌、胸腺瘤、胰岛肿瘤、支气管类癌、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患者)、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肾上腺皮质增生。
年长(40 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体型超重或是肥胖、既往有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糖皮质激素剂量大疗程长、既往有肝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类固醇性糖尿病不会传染。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类固醇性糖尿病的发病率会较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类固醇性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类固醇性糖尿病的诊断不困难。
既往无糖尿病史,患有库欣综合征之后,或是在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血糖升高,同时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便可明确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指: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口干、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且空腹血浆血糖 ≥ 7.0 毫摩尔/升,或随机血浆血糖 ≥ 11.1 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水 2 小时血浆血糖 ≥ 11.1 毫摩尔/升。如无典型高血糖症状,需非同一天内 2 次血糖超出上述标准才可以诊断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以下午至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因此,为避免漏诊,应注意检测餐前、餐后血糖, 并进行多点血糖的检测。
库欣综合征的检查:如皮质醇节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可点击「库欣综合征」,进一步了解详情。
血糖的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主要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空腹血糖多为正常或轻微增高,因此为了避免漏诊,最好常规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点击「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了解相关内容。
内分泌科。
不会自行恢复,除非可以立即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因此需要尽快就诊。
如引起库欣综合征的疾病能快速得到治疗(比如手术切除垂体瘤或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如能立即减少或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患者的高血糖可以渐渐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
但如果导致库欣综合征的原发疾病暂时不能完全治愈,或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暂时不能减量或停用, 则应该综合运用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来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一样,饮食和运动仍旧是类固醇性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基础。药物治疗上,目前所有类型的降糖药(包括胰岛素)都可以用于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
在具体选择降糖药物时,需要参考患者年龄、胖瘦、肝肾功能、有无并发症、全天血糖变化曲线等多重因素,采取单一或联合用药。
胰岛素增敏剂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是发挥作用比较慢,因此,那些只短期运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不需要选用此药物,而长期运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可以选用。
DPP-4 抑制剂、GLP-1 类似物主要控制餐后血糖、抑制胃排空、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低血糖发生少,对于类固醇性糖尿病针对性较好,较为推荐使用。
胰岛素仍旧是血糖高、或者急需平稳控制血糖、或者不适合用口服降糖药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特点为清晨和上午血糖低,易出现低血糖,而下午血糖较高,不易控制,因此降糖治疗的剂量安排通常是:中餐的药量 > 晚餐的药量 > 早餐的药量。
有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特点,采取特殊的胰岛素注射方案,如每天上午 9∶30 左右注射中效胰岛素,同时配合口服降糖药治疗。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不适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腹泻等。
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药物:如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格列酮类(或称之为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副作用主要是水肿、体重增加、心衰发生风险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等。
α 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症状,有腹胀、排气增多、腹痛等。
DPP-4 抑制剂、GLP-1 类似物: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症状,有恶性、腹部不适等。
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副作用主要是泌尿系感染率增加。
胰岛素: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能否治愈,或是糖皮质激素能否停用。如果原发疾病有望改善,则类固醇性糖尿病有望治愈。如果原发疾病复发或是再次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时,糖尿病病情也可以再度反复。
此外,即使类固醇性糖尿病得到根治,以后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普通人高,仍需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可以采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糖、低盐、高钾、高钙饮食,以控制高血糖、水肿、低血钾的发生。饮食中适当增加含钙及维生素 D 丰富的食物,以防止骨质疏松及发生骨折。
严格遵照医师指导,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擅自停药;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和药物副作用;
患者需要学习库欣综合征的知识,在病情加重时及时判断,立即就诊。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预防意外。
如果存在有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等可疑库欣综合征的迹象,需要尽早就诊,明确诊断库欣综合征后给予积极治疗,防止库欣综合征诱发血糖升高。
在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医生应详尽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家族史,并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必要时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权衡利弊后再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应该按照医嘱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 40 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基础血糖水平较高以及激素用量较大者,更需要密切关注血糖情况。
曾有过类固醇性糖尿病者,在停用糖皮质激素、血糖恢复正常后,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每年接受一次血糖检查,以筛查有无发生糖尿病。
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防止出现并发症的措施同 2 型糖尿病,即通过各种措施把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尿酸等指标控制在合适的目标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