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1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甲状旁腺是卵圆形的小腺体,85% 的人有上、下两对共 4 个,上对通常位于甲状腺上方,下对紧邻甲状腺叶下方。
甲状旁腺肿瘤,发生于甲状旁腺,属于内分泌系统肿瘤,相对于其他肿瘤罕见,占所有内分泌系统肿瘤的比例也较低。
甲状旁腺肿瘤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囊肿和腺癌。
其中腺瘤多见,囊肿和腺癌少见。囊肿与腺瘤属于良性病变,腺癌属于恶性病变。
甲状旁腺肿瘤根据不同的表现可分为无功能性和有功能性。
甲状旁腺囊肿通常为无功能性的,可能只表现为无症状性颈部包(或仅查体时发现)。
一些甲状旁腺囊肿会产生局部症状,取决于囊肿的大小和在颈部的位置。比如,当甲状旁腺囊肿比较大且位于纵隔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
除甲状旁腺囊肿以外,大部分甲状旁腺肿瘤都是有功能性的,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出现骨关节痛、肾结石等以骨、肾功能受损为主的临床表现,并可涉及胃肠道、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系统,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溃疡、胰腺炎、皮肤瘙痒、情绪不稳定、易倦、急躁、记忆力减退、衰弱、反应迟钝、心慌、心律失常等表现。可谓是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
甲状旁腺肿瘤发病率低,不常见。
甲状旁腺肿瘤发生在甲状旁腺,可以发生在四个腺体中的任何一个,但以下甲状旁腺中更为常见,约为上甲状旁腺的 2~4 倍。
甲状旁腺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没有强有力的数据和证据可以证明其病因与某些因素直接相关。
有头颈部放射史、患有腺瘤或增生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有某些家族性遗传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与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甲状旁腺癌好发于 40~55 岁的人群。甲状旁腺腺瘤的发病年龄略微高于腺癌,平均年长 10 岁。儿童甲状旁腺癌则很少发生。
甲状旁腺癌发病与性别没有显著关系。而甲状旁腺瘤则往往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 1∶3~4,且在中老年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不会传染。
甲状旁腺肿瘤目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否会遗传、以及怎么遗传,尚待进一步研究。
医生在诊断甲状旁腺肿瘤时,主要参考的是:
一般需要做定性和定位检查。
甲状旁腺穿刺检查需要慎重,甲状旁腺穿刺检查包括粗针穿刺和细针穿刺。
粗针穿刺术优势在于可取得较多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但是由于其针道较宽,创伤面较大,可能影响甲状旁腺的功能。加之颈部血管亦十分丰富,易引起穿刺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对于甲状旁腺肿瘤的粗针穿刺需谨慎。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优势在于可较为准确的确定甲状旁腺肿瘤的性质,以便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但是由于甲状旁腺肿瘤病灶大多较小,常位于甲状腺腺体深面,使得穿刺取材的成功率大大降低,需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穿刺医生及病理医生联合进行。
多数文献表明细针穿刺对甲状旁腺癌存在针道转移的风险,且通过穿刺结果来诊断甲状旁腺癌难度极大。故疑似甲状旁腺癌患者,不宜行细针穿刺术。
甲状旁腺肿瘤需要去看内分泌科、甲状腺外科。
甲状旁腺肿瘤不能自己好,一旦诊断本病,建议尽快治疗。
甲状旁腺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如出现严重的高钙血症或颈部肿块,则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甲状旁腺肿瘤需要住院治疗。
甲状旁腺肿瘤手术治疗后常见风险是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为暂时性的,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比较为罕见。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在术后 2~15 天出现,表现为低钙血症,手足及颜面部麻木、抽搐。术前高钙血症越明显,术后缺钙症状越重。
绝大部分甲状旁腺肿瘤可完全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复发率低。
即便是恶性病变甲状旁腺癌,也为惰性肿瘤,预后较好,预后好坏与手术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如果复发多发生在术后的 1.5 年内,复发后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再难治愈。
甲状旁腺肿瘤患者术前常常是要求低钙饮食,应禁食牛奶或奶制品等高钙食物,还需及时补水,可稀释血钙并促进钙从尿液中排出,同时也可以预防脱水。
术后与术前饮食刚好相反,应进高钙低磷食物,如水果、蔬菜、牛奶、豆制品、虾皮、芝麻等,并适量补充维生素 D 以帮助钙吸收。
甲状旁腺肿瘤的患者在生活中主要是要防跌倒、防骨折。比如,在疾病未完全康复之前避免做剧烈运动;避免提重物;上下床及上厕所时动作要和缓;外出注意安全,最好有人陪伴。
甲状旁腺肿瘤患者术后注意:
甲状旁腺肿瘤需要复查:
甲状旁腺肿瘤由于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没有确切有效的措施预防。
甲状旁腺肿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止出现并发症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