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琴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血栓、血管狭窄或痉挛等)导致肠道血流供应不足而引发的肠道疾病,可累及小肠、部分大肠或全部肠段。
常表现为腹痛、大便带血。这类疾病往往起病较急,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常较差。
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
缺血性肠病的高发人群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大多有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血管状况更差,因此发病率更高。
所以,对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老年人,就诊时一定要考虑到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缺血性肠病非常狡猾,中招的患者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包括:
缺血性肠病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但 75% 以上都发生在左半结肠,原因是为横结肠左侧 1/3、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部供血的肠系膜下动脉发生了堵塞。
肠系膜下动脉从腹主动脉上发出,但其主干口径较小,当存在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时,更容易发生堵塞,使其供血的肠管发生缺血损伤。
缺血性肠病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血流供应不足有关。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近期手术史(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妇科手术等)、药物(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包括血常规和血生化、腹部 X 线检查、血管超声检查、腹部 CT 增强扫描、CT 血管成像(CTA)、腹部磁共振成像(MRI)、肠镜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等。
其中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诊断手段。肠镜下表现为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通常呈偏侧性改变(缺血一侧黏膜病变严重,对侧可表现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缺血性肠病的金标准,可在诊断的同时直接进行介入治疗。
需与胆囊炎和胆石症、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进行鉴别。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进行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可以把上述疾病一一排除。
急诊科、消化内科、普外科。
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治疗方法:
视情况而定。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常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容易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特别重要。
缺血性肠病轻症患者,通常可在 1~3 个月内恢复健康,并不留后遗症。
缺血性肠病重症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大部分也可痊愈,只有少数患者病情会比较凶险或遗留不可逆损害。如急性期快速发展为肠坏疽、甚至腹膜炎或广泛中毒性结肠炎,危及生命;或溃疡延迟不愈进入慢性期,导致肠管严重狭窄,需手术治疗。
可能会。
急性肠系膜缺血围手术期死亡率为 31%~62%,慢性肠系膜缺血围手术期死亡率0~16%。
死亡原因包括持续肠系膜缺血伴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心源性疾病、出血和终止治疗。
缺血性肠病患者 1 年的总生存率为 38%。
不同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肠病,痊愈后的生活和饮食注意事项不同。比如: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积极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