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何慧琴

何慧琴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魏玮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缺血性肠病是什么?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血栓、血管狭窄或痉挛等)导致肠道血流供应不足而引发的肠道疾病,可累及小肠、部分大肠或全部肠段。

常表现为腹痛、大便带血。这类疾病往往起病较急,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常较差。

缺血性肠病分为哪几类?

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

缺血性肠病容易发生在哪些人身上?

缺血性肠病的高发人群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大多有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血管状况更差,因此发病率更高。

所以,对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老年人,就诊时一定要考虑到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症状

缺血性肠病主要有哪些症状?

缺血性肠病非常狡猾,中招的患者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包括:

  • 常突发剧烈上腹或脐周痛,伴随有便血和腹泻。
  • 症状多于进餐后发生,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 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等,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发热、腹壁僵硬如板状、休克等。
  • 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不成比例,早期没有明显的腹部异常体征,医生不容易通过查体发现明显问题,因此诊断比较困难。

缺血性肠病常发生在哪些肠道部位?

缺血性肠病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但 75% 以上都发生在左半结肠,原因是为横结肠左侧 1/3、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部供血的肠系膜下动脉发生了堵塞。

肠系膜下动脉从腹主动脉上发出,但其主干口径较小,当存在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时,更容易发生堵塞,使其供血的肠管发生缺血损伤。

病因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是什么?

缺血性肠病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血流供应不足有关。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近期手术史(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妇科手术等)、药物(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诊断

缺血性肠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包括血常规和血生化、腹部 X 线检查、血管超声检查、腹部 CT 增强扫描、CT 血管成像(CTA)、腹部磁共振成像(MRI)、肠镜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等。

其中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诊断手段。肠镜下表现为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通常呈偏侧性改变(缺血一侧黏膜病变严重,对侧可表现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缺血性肠病的金标准,可在诊断的同时直接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需与胆囊炎和胆石症、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进行鉴别。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进行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可以把上述疾病一一排除。

治疗

缺血性肠病应该看什么科?

急诊科、消化内科、普外科。

缺血性肠病如何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治疗方法:

  • 药物保守治疗: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医生护士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跳、呼吸等。患者必须禁食,必要时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输液治疗,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血供,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等。
  • 介入治疗:对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阻塞、无明确肠管坏死证据的患者,或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首先考虑采用介入技术开通阻塞的血管。
  •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肠病能治好吗?

视情况而定。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常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容易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特别重要。

缺血性肠病轻症患者,通常可在 1~3 个月内恢复健康,并不留后遗症。

缺血性肠病重症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大部分也可痊愈,只有少数患者病情会比较凶险或遗留不可逆损害。如急性期快速发展为肠坏疽、甚至腹膜炎或广泛中毒性结肠炎,危及生命;或溃疡延迟不愈进入慢性期,导致肠管严重狭窄,需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病会导致死亡吗?

可能会。

急性肠系膜缺血围手术期死亡率为 31%~62%,慢性肠系膜缺血围手术期死亡率0~16%。

死亡原因包括持续肠系膜缺血伴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心源性疾病、出血和终止治疗。

缺血性肠病患者 1 年的总生存率为 38%。

image

生活

缺血性肠病患者在饮食、营养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 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发作期建议禁食。
  • 慢性肠系膜缺血轻症患者,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多,避免进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症状明显者也建议禁食。
  • 禁食可以让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缺血性肠病患者在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不同原因导致的缺血性肠病,痊愈后的生活和饮食注意事项不同。比如:

  • 高血压导致的缺血性肠病,要低盐饮食,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每天早晚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时及时就诊。
  • 糖尿病导致的缺血性肠病,要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按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点测量血糖,定期去医院复查、调整药物。
  • 更多注意事项,可参照相关疾病词条,点击疾病名称即可查看:
    • 高血压病;
    • 糖尿病;
    • 冠心病;
    • 心力衰竭;
    • 心房颤动;
    • 机械性肠梗阻。
预防

缺血性肠病能预防吗?如何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积极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