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李长永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三尖瓣下移畸形又称「埃勃斯坦畸形」 (Ebstein anomaly),是一种少见的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为心脏三尖瓣瓣叶及其附着部位的先天星性畸形。
发绀即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等部位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症状表现。
常伴随有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口狭窄或闭锁。
三尖瓣下移畸形较少见,发病率在 1:40000~200000,占先天性心脏病 < 1%,多见于一些新生儿及儿童。
不同患者的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
当活动时或者劳累后,出现气短、气喘、乏力,甚至呼吸困难、皮肤青紫时,父母应带患儿积极求诊,避免因救治过晚错失最佳诊治时机。
是。 三尖瓣下移畸形是先天性的,自患儿出生时即存在。
总体来说,较为严重,具体根据瓣膜畸形的程度有所区别。
轻者:症状不明显,甚至终生无症状。
重者:自患者出生约 1 周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在儿童期活动或劳累后,会反复出现右心衰竭及呼吸道感染情况,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随时有死亡的风险。
大多数患者在 20 岁前死亡。
一般不会。
大部分还是与胎儿在母体环境中的病毒感染、药物、辐射等相关。
三尖瓣下移畸形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体循环动脉含氧量降低,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呈现青紫色,长期还会出现杵状指。
主要死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胸外科。
一旦确诊三尖瓣下移畸形,应积极前往心血管外科就诊。
在出现心力衰竭等相关症状但无法手术的情况下,可选择心血管内科就诊对症治疗。
视情况而定。
临床症状重、心脏明显扩大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消除三尖瓣下移的房化心室,纠正三尖瓣畸形,恢复三尖瓣功能、位置。
包括三尖瓣成形术或置换、房化的心室折叠、关闭房间隔缺损等。
根据使用的耗材规格,初步可能需要 5 万元。具体根据病情轻重有所不同。
如出现术后并发症,费用会增加。
不能。
病情严重者手术的目的是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中远期生活质量。
出院后,也需要积极密切关注病人愈后情况,定期院内复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积极就诊。
按时服用术后相关药物:术后需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根据服用抗凝药物的不同,如华法林抗凝药物,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症状。
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
对于心功能尚可的患者,可鼓励患者积极食用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营养均衡且多样化,但需饮食清淡,不可过于饱腹。
对于心功能较差,平时可能服用利尿剂的患者,需定期前往医院复诊,积极补充电解质如钠、钾等离子。
6~9 小时。
休息对于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患者尤其重要。除了要保证睡眠充足,还要避免劳累。
病情轻者可以适当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心脏耗氧量。当病情严重时,需卧床休息,避免加重心脏负荷,减少氧耗。
此外,平时应保持个人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刺激,如过于欣喜或过于悲伤。
需要经专业医生多重评估后再决定。
主要评估三尖瓣下移程度、心功能及临床症状等相关情况。
如果患者三尖瓣下移程度轻,心功能良好,并且平常生活中并无任何临床症状,那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妊娠。一旦怀孕后,在妊娠期内应定期复查各项心功能指标。如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发绀等情况,及时终止妊娠。
如果患者平时就存在全身皮肤紫绀、呼吸困难、气喘等心功能不全症状,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扩大,同时心功能较差,则不建议妊娠。
积极进行产前筛查。
尤其是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高龄风险、孕早期有过病毒感染、接触过有害物质及服用过致畸药物的孕妇更需要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