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闽普外科主治医师
麻勇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腺体,重量约体重的 1/40,通常约 1 200~1 500 g。通过肝脏的各种韧带固定于腹腔右上侧(受右上腹肋骨保护),右侧钝圆,左侧薄,呈一不规则楔形。
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邻,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胆囊位于肝脏的胆囊窝上(所以中国才有「肝胆相照」的说法)。
肝脏的作用非常多,也非常重要、非常复杂,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个脏器。只能笼统的说下,主要包括:
分泌胆汁:即消化功能,能帮助脂肪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代谢作用:肝脏是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中心,多种激素和维生素的代谢也在肝内;
生物转化功能:即平常所谓的解毒功能,代谢过程产生的毒性物质和外来的毒性物质经肝脏中相应酶的转化后可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
造血功能:在胎儿期及成人造血骨髓病变时,肝脏可有造血功能;
凝血功能:即参与止血,肝脏可以合成大部分凝血所需的物质;
吞噬、免疫功能:可以清除循环内的有害物质或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他们产生的毒素等。
肝的储备和再生能力均很强大,动物实验证明,切除 70%~80% 的正常肝实质,肝仍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且能在约 6 周后再生至近原来的肝重量。但对于人体肝,这一修复过程一般认为需要约 1 年时间。
创伤性肝破裂指肝脏因各种创伤因素(车祸、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导致肝脏损伤。肝脏损伤在腹部损伤中占 20%~30%。
其中右肝破裂较左肝多见,肝脏损伤时常发生严重出血与休克及胆汁性腹膜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较高,单纯性肝损伤死亡率为 9%,合并多发脏器损伤时死亡率可高达 50%。
肝脏之所以在胸腹部受外力撞击后容易损伤,主要是因为其体积大,质地脆。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仅次于脾损伤。创伤性肝破裂是外伤导致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不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后果会很严重,偶可危及生命。
肝破裂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有不同表现,轻的可仅表现为右上腹闷痛,一般情况好,但可发生迟发性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重的可表现为腹痛、面色苍白、休克等表现,及时行超声检查、腹部 CT或诊断性腹腔穿刺等有助于诊断。
根据创伤类型的不同可分为:
开放性肝损伤:即腹腔与外界相通,如用匕首等锐器捅伤、枪伤等;
闭合性肝损伤:即肝脏损伤时腹壁完整,这种类型多见,比如右上腹遭受暴力钝性伤害,车祸、拳打脚踢、高处坠落等。
开放性、贯穿性损伤的严重性取决于肝脏受伤的部位(是否损伤肝内重要的血管及胆管等)和致伤物的穿透速度。子弹和弹片穿透肝组织时可将能量传递至弹道周围的组织,使之破坏。伤及肝门大血管时,肝实质损害可不严重,但由于持续大量出血,仍有较高的死亡率。
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分为:
表浅被膜下破裂:一般较轻;
中央的被膜下破裂:大多较重;
真性破裂:病情可以轻,也可以很重,具体轻重有更细的分型,这里就不展开阐述了。
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及休克:
腹痛主要是由于肝脏的破裂、肝内胆管损伤后胆汁外溢所致,多表现为右上腹的持续性(非一阵一阵)的闷痛(一般是一个范围而非一个点),也可因为血液及胆汁外溢到整个腹腔刺激腹膜后表现为全腹部的疼痛、腹部肌肉僵硬,疼痛多较剧烈。也可以因为膈肌受刺激后表现为右肩部疼痛和呃逆(打嗝)。
休克症状主要是:面色苍白、出汗(冷汗)、口渴、气急、心跳快、血压低、少尿。
如果是开放性肝损伤,伤口位置多位于右上腹,并指向肝脏方向,但是应注意枪弹伤伤口可远离右上腹(因为枪弹能量大,且弹道在体内不一定呈直线。)
肝损伤的症状主要是腹腔内出血所致的休克及血液、胆汁引起的腹膜刺激征(腹痛、腹部肌肉变硬),不同类型的肝破裂表现不同:
表浅被膜下破裂:多数有包膜下血肿。受伤不重时可仅有右上腹胀痛,无休克症状(休克症状指: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心跳快,血压下降)。
中央被膜下破裂:在深部形成血肿,可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因肝脏内部出血量大,可表现为一过性或者轻微的休克症状。如同时有肝内胆管裂伤,肝内血液可流入胆道和十二指肠,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和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及排黑便,以黑便常见)。
真性破裂:轻微损伤出血量少并能自止,无休克症状,腹痛症状也较轻微。严重损伤有大量出血可致休克。表现为病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心跳快,血压下降。可出现呃逆(打嗝)和右肩部疼痛。
顾名思义创伤性肝破裂是由于「创伤」所致,常见创伤原因一般包括:
外伤史:明确患者右上腹是否有外伤史,如车祸撞击,被棍棒击打等;
临床表现:
腹痛:是否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或者全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
休克:面色苍白、出汗(冷汗)、口渴、气急、心跳快、血压低、少尿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右肩部疼痛、呃逆(打嗝)等。
临床查体:右上腹或全腹部是否有压痛,肝区是否有触痛,腹肌紧张(腹部肌肉僵硬),反跳痛(医生按压腹部后突然放手后引发的腹部疼痛)。
辅助检查:
B 超:优点是快捷、方便、便宜。缺点是准确率与操作医生业务水平相关,临床医生对影像的参与度低,对病情评估病情不如 CT 检查。
CT:优点是图片信息量大,评估准备度高,临床医生对影像的参与度高,有利于全面评估病情,拟定治疗方案,评估手术风险等。缺点是检查相对麻烦、费用高、不如 B 超方便。
MRI 检查:MRI 与 CT 相仿,但比 CT 检查时间更长,一般病情较重的患者临床上常用 CT 检查评估。
诊断性穿刺:即用细针筒穿刺腹腔,如果抽出血液则明确腹腔内出血。优点是简单、快捷、方便、可重复性,缺点是有一定的假阴性(腹腔内有出血未抽出),不能明确出血部位(如果抽出液体含有胆汁则可推定肝脏损伤),无法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大多数医院都是由急诊科首诊(因为病因多为车祸、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急诊科首诊后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创伤性肝破裂」后多收住普通外科(或者肝胆外科)进一步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只有部分轻型的真性破裂及表浅被膜下破裂可考虑保守治疗,具体情况是否适合保守治疗经管医生会视肝破裂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而定。
被膜下破裂可因肝脏内出血增多,血肿逐渐增大,张力逐渐增高,经数小时、数日或更长时间后可破裂,尤其是在活动、右上腹再次碰撞、腹腔压力突然增大(如用力排便、咳嗽等)等情况下,出现真性肝裂伤的一系列症状。
据国外最新报道,70%~85% 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处理肝钝性损伤;保守治疗包括以下方面:
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即介入治疗,就是从体表大血管内置入导丝,通过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并将之「堵住」以止血。
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评估是否有休克症状,多次重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B 超、CT 等,评估出血速度及出血量;
抗感染:当合并胆管损伤应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以免发生感染性腹膜炎等;
绝对卧床休息:即不能下床,大小便在床上进行;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长时间卧床后便秘,排便所致腹腔内压力骤增;
镇痛治疗: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镇痛治疗,必要时给予针剂止痛。
手术治疗:严重的肝损伤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会视肝破裂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而定,常见的手术方式有:
肝脏缝合术:直接将裂口缝合;
清创性肝切除术:将破碎及坏死的肝脏切除,保留完好的部分肝脏;肝动脉结扎术:即将肝脏的供血动脉结扎;
肝周局部填塞术:于肝脏周围填塞纱布,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多用于病情危重,其他方法无效时;
血管缝合术:如果是大血管破裂出血,可考虑缝合血管,但是难度大、风险高、死亡率高。
一般情况下只有部分轻型的真性破裂及表浅被膜下破裂可考虑保守治疗。
具体情况是否适合保守治疗经管医生会视肝破裂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而定,中央被膜下破裂可因肝脏内出血增多,血肿逐渐增大,张力逐渐增高,经数小时、数日或更长时间后可破裂,尤其是在活动、右上腹再次碰撞、腹腔压力突然增大(如用力排便、咳嗽等)等情况下,出现真性肝裂伤的一系列症状。
被膜下肝破裂保守治疗过程中肝脏内的积血可继发感染,形成肝脓肿,可表现为畏冷、寒战、高热、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具体见肝脓肿词条)。
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并发症,如胆汁瘤、外伤性囊肿、假性动脉瘤等。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
出血: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血以及手术后再次出血,可予以保守的输血、止血、抗休克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出血的原因及严重程度给与相应的建议。
感染,绝大多数通过非手术治疗,如应用抗生素、脓肿穿刺引流等可以痊愈。
胆瘘:即胆管有破口,胆汁流入腹腔,绝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穿刺置管引流漏出的胆汁,或 ERCP 下胆管置入支架)痊愈,极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胆道出血:可应用血管造影栓塞治疗。
早期情况不稳定时,应禁食,因随时可能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进食会增加手术时麻醉的风险。
如果非手术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时,则应增加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保障排便顺畅,避免因便秘排便时腹压增高而增加迟发性出血风险。
病情稳定时,如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后康复期,应适当增加优质蛋白(鱼、肉、蛋、奶等)摄入量,以利于机体恢复。
创伤性肝破裂主要是因为创伤所致,常见原因有车祸、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故预防应注意驾车及行走安全,高空作业时应注意生产安全,遵纪守法,适当佛系些可避免很多无谓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