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董维刚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2月18日
主要由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等组成。
呼吸系统疾病泛指发生在呼吸系统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各种疾病。一般包括呼吸道、肺部、胸膜的疾病以及累计呼吸功能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鼻、咽、喉虽然也属于上呼吸道的范围,但常常归于五官科的范畴内。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发生率、住院率、死亡率均位于前列,大气污染、人口老龄化、吸烟人群的增多都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巨大。
呼吸系统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和疾病特点,主要分为气流受限性肺疾病、限制通气功能障碍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感染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等。
咳嗽:咳嗽时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排除气道内异物的保护性功能。急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发作的慢阻肺。慢性咳嗽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咳痰: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气道分泌物排出的动作。痰液的颜色、气味、量、性状常常可以提供诊断的依据。
咯血:咯血指的是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的出血,经过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如经过呕吐动作,则考虑为呕血,多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咯血主要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也可发生于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
胸痛:胸膜炎、肺炎、肿瘤、肺栓塞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胸痛最常见的原因。但胸痛并非是呼吸系统疾病独有的症状,也常见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的疾病。
呼吸困难:是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之一,通常患者自我感受为「气短」、「呼吸费力」、「喘不上气」等。按发生快慢可分为急性、慢性、反复发作。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免疫、肿瘤、环境、遗传、外伤等。
呼吸系统慢性病在总人口中占比高,如慢阻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
感染、吸烟、气候变化、可吸入的有害物质(如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均可导致呼吸系统慢性病的急性加重。
痰液检查:包括痰涂片,痰抗酸杆菌涂片、痰培养。痰涂片和痰培养一般在抗生素使用前留取,可增加结果的阳性率,有助于明确致病菌,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痰抗酸杆菌涂片用于结核杆菌的诊断,但阳性率很低。
血清学检查:包括血培养、血清抗体/抗原、G 试验、GM 试验。血培养通常在抗生素使用前留取,可增加结果的阳性率。血清抗体/抗原的检查不能早期诊断,往往用于回顾性诊断。G 试验、GM 试验对真菌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胸水检查:在重症感染或出现肺炎旁胸水,可通过胸水检查,明确病原菌。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对症和对因治疗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止咳祛痰药、肺癌化疗及靶向药等。
氧疗:氧疗是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来纠正患者缺氧状态的治疗方法。通常只要氧分压低于正常即可氧疗,但根据不同疾病和病因,有不同的氧疗指征和方法。
雾化治疗:指的是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成悬浮在空中的微粒,便于吸入到呼吸道和肺中进行治疗。吸入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是常用的临床雾化治疗药物。同时雾化治疗还可用于气道的湿化,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介入治疗:
详见具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