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骨科主治医师
杨苏腾皮肤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1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嵌甲是手指甲或脚趾甲甲板的边缘长入其周围的皮肤组织里,属于临床常见甲病。
它最常发生在大脚趾,可引发疼痛、发炎和肿胀,使患足负重困难而影响行走,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嵌甲常发生在指、趾一侧,有时双侧可同时发生,多见于 20~30 岁的青年人,约 95% 的嵌甲发生在大拇趾。
根据嵌甲的症状和体征,嵌甲分为三个等级:
1 级:红斑,轻度水肿,施加侧压时疼痛。
2 级:除了第 1 条症状增加外,还有液体排出和感染。
3 级:非常严重的第 1 条症状伴有外侧皱褶增厚和肉芽组织增生。
嵌甲首先表现为疼痛,趾甲刺到肉里会引起针刺样的疼痛。而后由于嵌甲造成甲沟组织损伤,导致组织红肿。
如若加上不良的卫生习惯,甲沟藏污纳垢,很容易引起甲沟组织感染,临床上叫做甲沟炎,一旦出现甲沟炎,会加重嵌甲症状,疼痛更加明显。
嵌甲最容易发生在脚的大拇指。
嵌甲刺破了甲周软组织易生成甲沟炎,未经治疗的甲沟炎容易导致指、趾甲永久性畸形,影响指、趾甲美观。此外嵌甲还可生成指、趾甲周围炎、甲旁肉芽肿、慢性骨髓炎、真菌感染等。若处理不当,则反复发作,寸步难行。
嵌甲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主要包括天生甲面过宽,指、趾骨生长异常等。
后天性因素与指甲修剪不当、鞋袜不合适、足趾踢球等外力作用及脚部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
不恰当的修剪,是导致嵌甲和甲沟炎最常见的原因;
尖头鞋,脚趾处于挤压状态,趾甲边缘对周围的皮肉形成较大的压力,如果是尖头的高跟鞋,脚趾承受的重量更大;
长时间步行、运动中足趾甲旁足趾受力不对;
负重,肥胖。
主要是因为青年人酷爱运动,脚趾和鞋不停「顶撞」,导致脚趾肿痛。加上身体代谢快,脚容易出汗,鞋内潮湿细菌容易滋生。这时如果不注意改变修剪趾甲的习惯,不注意保持脚部干爽清洁,就很容易造成嵌甲和继发甲沟炎。
不会。
医生通过了解症状和进行体格检查,就能判断是否患有嵌甲。即若发现指、趾甲的侧边或拐角长入其周围的肌肉里面,出现疼痛、发炎和肿胀,就可确认得了嵌甲。
不需要做针对嵌甲的检查。通过了解症状和进行体格检查,医生就能判断是否患有此病。
普通外科,皮肤科或者手足外科。
发现得了嵌甲,若不进行必要的干预,是不会自己好的。一般轻中度嵌甲改变修甲习惯和换穿宽松鞋或采取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即可防止向内生长的指、趾甲恶化,并预防复发。
目前治疗嵌甲的方法有很多,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情的分期和严重程度。
轻度至中度病变伴轻度至中度疼痛、轻度红肿、无脓性分泌物,可采用保守治疗如棉花芯插入法、牙线技术、改良创可贴法等。
中重度病变伴有剧烈疼痛、明显红肿和脓性分泌物需要手术干预如甲沟成形术,尽量避免全甲拔除术。
替代疗法如使用矫正贴片、矫正钢丝,这些使得患者避免拔甲带来的病痛。
联合治疗,综合考虑患者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如果发红和肿胀加重或者出现脓液,应该立即就诊,而不是通过错误的修剪,导致趾甲异常生长,出现「倒刺」引发甲沟炎。
尽可能地避免病因如正确修剪指甲,不穿过紧的鞋子,嵌甲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再复发的。全甲拔除不能改变甲床的生长方向,甲再次生长后,很容易再次出现嵌甲。
注意指甲的修剪:
健康的脚趾甲,轻微弧形生长,趾甲顶端与趾端基本持平。
避免甲的两端修甲过深、过浑圆。
具体方法是修甲时趾甲的两个角都比下面的肉(甲襞)要长一些,这样随着趾甲长长,两个角也不会顶到肉里去。如果趾甲两边的转角都修掉了,新长出的趾甲转角部分就有可能楔到肉里去形成嵌甲。
平时穿比较宽松的鞋。勤换鞋袜,注意保持脚部干爽。
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穿高跟鞋长久站立,因为前面太窄,会把足趾的软组织挤起来,时间一长,容易形成嵌甲。
选择合适的鞋子,运动时,避免用足尖碰撞,很容易导致甲外伤,如果出现甲下出血,需要及时到外科处置,避免甲下出血,甲床损伤后没有及时修复导致的甲床异形,继而导致甲生长的异常。
下面一些措施可使部分患者(没有破损,没有分泌物,不严重的嵌甲)获得缓解:
如果嵌甲部位发红和肿胀加重,或者出现脓液,应该立即就诊,以免引发甲沟炎。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放油,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少吃腌制菜、腌制肉等;
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可以用粗粮、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
荤素合理搭配,肉类首选鸡鸭鱼等白肉,少吃肥肉,鸡蛋、牛奶是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如果是素食主义者,可以多吃豆类和豆制品来补充蛋白;
多吃水果、蔬菜;
尽量不喝酒。
可以预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注意指甲的修剪:横向修剪指甲,避免剪得过短。
平时穿比较宽松的鞋,避免尖头高跟鞋。
勤换鞋袜,注意保持脚部干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