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敏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周勐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结节性痒疹(prutigo nodularis)又称为结节性苔藓、疣状固定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疣状的结节性损害,好发于成年女性,多分布于四肢,尤以小腿伸侧多见。
临床上多通过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封闭治疗和冷冻、激光等物理方法治疗,但是效果欠佳,病情容易反复迁延,患者通常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结节性痒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累及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为 62 岁,女性多见。
但是一般人群结节性痒疹的发生率和患病率尚无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而其中大约有 5% 的 HIV 感染者可继发结节性痒疹。
不是。
痒疹包括急性痒疹、慢性痒疹和症状性痒疹,而结节性痒疹属于慢性痒疹的范畴,是痒疹的一种特殊类型。
结节性痒疹虽然有剧烈的瘙痒,影响日常的生活,但是对怀孕没有影响的。
同样,结节性痒疹虽然影响健康和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对寿命并不造成影响。
患者经常会感到剧烈的瘙痒,尤其是夜间的时候,常常阵发性加重,影响睡眠,让人难以忍受,进而影响第二天的生活质量。
而因为瘙痒反复搔抓后局部会出现破溃、出血,反复的摩擦、搔抓等过度的刺激会导致局部增厚呈苔藓样的的改变,并遗留色素沉着、疤痕等。
结节性痒疹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小腿的伸侧面,也可见于上背部、腹部、腰骶部和臀部,而面部、手足部位较少受累及,有趣的时,难以触及的中上背部一般不不会被累及,我们也形象的称之为「蝴蝶征」。
结节性痒疹起病开始的时候是淡红色的丘疹,隆起于皮面,逐渐转变为半球形的结节,约黄豆至蚕虫大小,皮疹的顶端会有明显的角化,呈疣状,表面比较粗糙,逐渐呈暗红色、黑褐色,孤立而不融合,摸上去有坚硬的感觉。
而由于瘙痒后局部的反复搔抓、摩擦等刺激会导致局部破溃、出血以及结痂,导致皮疹不断的增厚、苔藓样的改变,并周围出现色素沉着,数目多达数十至数百个,呈慢性过程,常常迁延不愈。
结节性痒疹是以慢性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慢性,通常反复迁延,长期不愈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状况。
因为结节性痒疹有一定的毁容性,会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社交障碍,并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的情绪。
另外,局部皮肤的反复搔抓等刺激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局部粗糙、肥厚,呈苔藓样的改变,进而皮肤变得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破溃出血以及继发感染或者瘢痕形成。
具体的发病原因不是太清楚,目前多数考虑与机体的超敏反应有关。
此外,也有可能会跟精神神经因素、遗传易过敏的体质、以及其它,如虫咬、食物或者药物的过敏、局部的感染和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内分泌障碍可能会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瘙痒反复搔抓造成的瘙痒-搔抓恶性循环也是它持续存在的原因。
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相对更容易患结节性痒疹。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更早且病情更严重。
而据统计,约 5% 的 HIV 感染者可继发结节性痒疹。此外,患有特应性皮炎、Ⅱ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肾功能不全、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人患结节性痒疹的机率更高一些。
没有传染性。
如果结节性痒疹合并 HIV 感染时就会有传染性,而 HIV 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的方式传播感染的,当然绝大多数结节性痒疹患者并不会合并 HIV 感染。
当出现于身上,尤其是小腿伸侧的疣状结节性皮疹,表面坚硬,呈圆形或者类圆形的丘疹时,伴有剧烈的瘙痒,病程反复,慢性发作,迁延不愈。
起疹前有虫咬史或者其它的容易引起瘙痒的慢性疾病史比如特应性皮炎,如精神心理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淋巴瘤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甚至 HIV 感染等疾病的时候,要考虑结节性痒疹的可能。
结节性痒疹一般主要是通过临床即可诊断,不常规进行皮肤活检,但临床诊断不明或它对治疗方案效果比较差的时候,需要做皮肤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皮肤活检术是一种有创伤的皮肤科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术前医生会在局部注射麻醉剂,一般是利多卡因溶液,术后注意伤口不要沾水,定期换药,一般 7~14 天左右拆线,当然,如果术后出现伤口局部的红肿热痛或者出血、化脓时要注意及时随诊。
结节性痒疹的发病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和I型超敏反应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对临床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所以不需要检查过敏源和免疫功能。
丘疹性荨麻疹:多累及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春秋季节,皮疹表现为红色的风团样丘疹,呈圆形或者纺锤形,中央通常会有水疱,抓破后有渗出,病程较短呈急性发作。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疹呈褐色、暗褪色的扁平丘疹,好发于小腿、肩背上部及上臂,皮肤病理检查可鉴别。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好发于躯干、四肢及面部,皮疹中心有脐凹,内粘着不易剥离的角化性物质,溃疡边缘呈堤状,周围绕以红晕。组织病理可见胶原纤维穿出表皮,可予鉴别。
结节性类天疱疮:临床表现与结节性痒疹极为相似,容易误诊,多累及躯干、四肢,表现为红色角化性丘疹、斑丘疹,皮疹也可与水疱同时或者早于、晚于水疱出现,偶可累及口腔黏膜,皮肤病理检查可鉴别。
皮肤科。
结节性痒疹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对比较顽固,很难自愈。
一、积极寻找原发疾病,对因治疗
二、局部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多采用强效或者超强效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发挥抗炎症反应、止痒以及抑制增生的作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卡泊三醇:卡泊三醇是一种维生素 D 的衍生物,可以通过抑制 α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的表达和减少皮损表皮 FcR1+ 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来缓解瘙痒。常用的药物有:卡泊三醇软膏。
止痒剂:涂抹止痒剂比如 1% 的薄荷醇或石炭酸乳剂可以有效减缓瘙痒,改善生活质量。另外,辣椒碱外涂也可以缓解瘙痒。
保湿剂: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皮肤变薄、皮肤屏障破坏、敏感性增高,外用保湿剂如维生素 E 乳膏、尿素霜、凡士林等可以用来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
三、局部注射
皮损外用药效果差者可考虑糖皮质激素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可以采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1 次 / 2 周)或者得宝松(1 次 / 3~4 周)。
四、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疗法由于可以通过减少表皮和真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相关的神经纤维数量及抑制免疫反应等来缓解结节性痒疹的瘙痒,减轻皮疹的严重程度。
对一些外用药物效果不理想或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选择,常用的比如 PUVA、窄谱 UVB、308 nm 准分子激光。
五、系统治疗
抗组胺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皮损中肥大细胞数目增多,因此抗组胺药能减轻患者的瘙痒症状,改善睡眠,提高生活的质量。
沙利度胺: 通过抗炎、调节免疫、调节神经和抑制中枢等多种机制来发挥止痒效果。另外,沙利度胺有致畸作用,所以孕期及备孕期严禁使用。
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环孢素和甲氨蝶呤,对病情严重、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节性痒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六、其它:
如白介素-31 受体拮抗剂和 Dupilumab 等生物制剂尚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证实。
不需要,建议门诊用药,但是结节性痒疹是一个慢性的疾病,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要注意坚持长期定期的随访和耐心配合治疗。
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皮肤局部的感染、萎缩、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紫外线疗法会使皮肤更加干燥、脱屑,所以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积极加强保湿很重要。
抗组胺药物和沙利度胺有一定的嗜睡作用,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头晕的症状,所以建议晚上睡前口服,又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另外,沙利度胺,还可以引起血栓栓塞、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可能引起血细胞下降以及肝酶、肌苷的升高,所以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变化。
结节性痒疹比较棘手,很难治愈。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主要是以减轻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的目的。
饮食上适当清淡,不要过度饮酒,避免进食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皮肤局部不要过度搔抓、摩擦等刺激。
平时洗澡的水温不要太烫,不超过 40 ℃ 为宜,次数不宜过于频繁,2~3 次 / 周就可以,同时洗澡的时候少用肥皂、强碱性的沐浴露等洗涤剂。
尽量减少和避免可能诱发的因素,少去花草树木比较多的地方长时间的活动,避免蚊虫叮咬,改善睡眠,调整心理压力,适当增强体质,加强运动。
需要,建议 2 周左右门诊复诊一次,观察皮疹和瘙痒情况的变化。同时如果有系统用药时注意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检查指标的变化。
加强皮肤的保湿,可以外用保湿剂如维生素 E 乳膏、尿素霜、凡士林等来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
结节性痒疹可防可治,预防首先要排除诱因,尽量减少和避免可能诱发的因素,少去花草树木比较多的地方长时间的活动,避免蚊虫叮咬。
同时,如果有引起瘙痒的系统性疾病,要及时早期控制和治疗,坚持对因治疗。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病情控制后要注意长期的维持治疗,如外用保湿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维持治疗,这对于控制结节性痒疹的复发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