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真菌病
就诊科室:感染科 传染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鼻真菌病是一种什么病?

鼻真菌病是指鼻腔和(或)鼻窦(鼻腔周围骨头形成的内部空腔)真菌感染导致的一种炎性疾病。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等[1]

该病主要症状因型别不同而异。根据真菌的侵犯范围、组织受损程度、以及机体免疫反应等,可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在及时规范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全治愈,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急性侵袭型病变如治疗不及时往往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昏迷死亡。

鼻真菌病与鼻炎有什么区别?

鼻真菌病与鼻炎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1. 病因不同

    • 鼻真菌病:是指真菌感染导致的鼻腔和鼻窦引发的疾病。致病菌可能是曲霉菌、鼻孢子菌、毛霉菌、念珠菌等,大多是鼻腔鼻窦引流异常、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接受放疗等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的。
    • 鼻炎:分为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可能是尘螨、花粉、柳絮等过敏原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反应;非过敏性鼻炎可能是病毒、细菌等感染,刺激性的气味、气温变化、或者不当药物应用等引起的鼻腔黏膜炎症反应。
  2. 治疗不同

    • 鼻真菌病:主要为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病变可经鼻内镜手术彻底清楚病变,侵袭型病变可在手术基础上联合抗真菌药物。
    • 鼻炎:根据类型的不同治疗方案也存在较大差异,过敏性鼻炎可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鼻喷激素(布地奈德或丙酸氟替卡松)或鼻喷抗组胺药(氮卓斯汀或左卡巴斯汀),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也可使用生理盐水鼻冲洗缓解症状。慢性鼻炎同样可尝试鼻喷激素及生理盐水鼻冲洗,慢性鼻炎如鼻塞药物效果不佳也可考虑下鼻甲射频消融术等。干燥性或萎缩性鼻炎可使用生理盐水鼻冲洗及薄荷油滴鼻液等缓解鼻干症状。
症状

鼻真菌病有哪些常见表现?

鼻真菌病根据分型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具体如下:

  • 非侵袭型可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症状均不明显,随疾病进展真菌球可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面部压迫感等。此外,部分患者鼻涕中可含有污秽的碎屑或干酪样物,可自觉鼻内异味;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表现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类似,病变进展可压迫周围结构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面颊部肿胀膨隆、眼球突出、运动受限、视力减退、甚至脑神经麻痹。
  • 侵袭型比较少见,多发生于免疫力降低甚至免疫缺陷患者,如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白血病等,患者局部真菌感染可侵入周围组织导致黏膜坏死及骨质破坏,向邻近组织器官扩散引起一系列症状,如面颊部肿胀、眼结膜充血、眼肌麻痹、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等,急性者甚至可出现球后疼痛、高烧、颅高压、偏瘫、甚至昏迷死亡等。

鼻真菌病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鼻真菌病中侵袭型的病变如病变发展迅猛或治疗不及时会带来严重后果,主要为眼部并发症如眼肌麻痹、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甚至失明,颅内并发症如颅高压、脑神经麻痹、脑膜炎、甚至昏迷死亡等严重后果。

鼻真菌病与鼻窦炎是一回事吗?

鼻真菌病与鼻窦炎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是有区别的。

  1. 病因
    • 鼻真菌病:鼻真菌病是鼻腔和鼻窦真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常见的原因有长期应用药物、糖尿病、白血病等全身疾病造成的抵抗力下降、鼻腔鼻窦机械性堵塞也可诱发该病[2]
    • 鼻窦炎:鼻窦炎的病因学非常复杂,传统的观点认为呼吸道感染、呼吸道过敏反应、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是鼻窦炎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3]
  2. 治疗方法:
    • 鼻真菌病:主要为手术治疗,侵袭型病变往往需联合抗真菌药物。
    • 鼻窦炎:可给予抗生素、短期鼻内减充血剂、以及鼻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内镜鼻窦手术治疗。
病因

鼻真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鼻真菌病是鼻腔和鼻窦真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常见的原因有长期应用药物、全身疾病,比如糖尿病、白血病等造成抵抗力下降,鼻腔鼻窦机械性堵塞也可诱发该病[4]

  1. 长期应用药物:比如经常应用抗生素、肾上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等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鼻腔鼻窦真菌感染发生本病。
  2. 全身疾病:比如糖尿病、白血病、严重贫血、严重烧伤等会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导致鼻腔鼻窦真菌感染而诱发该病。
  3. 鼻腔鼻窦机械性堵塞:比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导致鼻腔鼻窦机械性的堵塞,也容易导致真菌感染而发病。

哪些人容易患鼻真菌病?

以下人群容易患鼻真菌病:

  1.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白血病或艾滋病人群。
  2. 鼻黏膜相对脆弱的人群,比如有鼻腔或鼻窦通气障碍的人群。
  3. 长期服用抗肿瘤药物、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
  4. 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人群,比如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 B 细胞缺陷病等。
诊断

鼻真菌病去哪个科室就诊?

鼻真菌病建议就诊科室为耳鼻咽喉科。

鼻真菌病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鼻塞、流脓鼻涕、头痛头胀、眼突、结膜充血、视力减退、发烧、嗅觉下降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诊断鼻真菌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鼻真菌病通常需要以下检查:

  1. 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炎症,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感染程度。
  2. 鼻窦 CT 检查:通过鼻窦 CT 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推测病因,并判断感染的程度,为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
  3. 鼻窦 MRI 检查:通过鼻窦 MRI 检查可以查看鼻窦软组织的受损情况,帮助医生判断疾病分型及感染程度。
  4. 免疫学功能检查:通过免疫学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分型。
  5.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感染真菌的种类,帮助医生选择治疗方案,也是最终确诊鼻真菌病的重要检查。

鼻真菌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鼻真菌病容易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急慢性鼻窦炎等疾病混淆。

  1. 急性鼻炎: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食欲下降、头痛发烧等症状,一般用药一个星期后逐渐缓解。
  2. 过敏性鼻炎:主要是接触过敏原,比如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等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鼻子发痒、流清鼻涕、阵发性打喷嚏、鼻黏膜苍白,水肿等症状。
  3. 鼻息肉:鼻内镜可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肿物,没有疼痛,不容易出血。
  4. 急慢性鼻窦炎:鼻窦窦口黏膜肿胀,可见有脓鼻涕伴有头痛、嗅觉下降、发热、寒战、肌肉酸痛等症状。

所以通过单一症状很难诊断是哪一种疾病,需要通过以上提及的相关检查综合进行明确诊断。

治疗

鼻真菌病可以彻底治愈么?

鼻真菌病能否彻底治愈要根据比如真菌病的类型以及病情轻重而定。鼻真菌病一般分为非侵袭性鼻真菌病与侵袭性鼻真菌病。

  1. 非侵袭性鼻真菌病:可分为真菌球及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前者通过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变即可恢复,后者因存在变应性反应,可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2. 侵袭性鼻真菌病:会造成鼻窦以及鼻腔的黏膜及骨质破坏,可通过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黏膜骨质,在此基础上可辅以抗真菌药物冲洗鼻腔,病变特别严重的急性侵袭型病变,如患者极度衰竭不能耐受手术时,应首先全身治疗。

鼻真菌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鼻真菌病的常用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抗真菌药物两大类。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主要用于患有变应性鼻真菌病的患者,此类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真菌感染和黏膜水肿的症状。

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 B 等,则主要适用于侵袭性鼻真菌病患者。

物理治疗对鼻真菌病有效吗?

物理治疗对鼻真菌病有一定疗效,但是其疗效有所局限,不能完全治愈鼻真菌病,鼻真菌病的治愈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式。

鼻真菌病因鼻腔结构复杂,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很难达到治疗浓度,而且局部血供也不丰富,因此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药物也很难到达患处并发挥抗真菌效果。

因此,手术清除病变应是主要治疗方式,同时辅助抗真菌药物治疗。

image

生活

鼻真菌病患者日常生活有哪些注意事项?

鼻真菌病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术后护理、饮食护理、注意用药、运动护理。

  1. 术后护理

    • 注意不能私自拔除填塞鼻腔的纱条,以免出血。术后不要立刻用力擤鼻,避免咳嗽和打喷嚏,尽量避免用力咳痰。
    • 术后定期返院由医师进行复查。
  2. 注意用药:回家后按照医嘱服药,如服药后如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3. 饮食护理: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比如橘子、橙子等,尽量避免食用一些腌制食品,比如腐乳、臭豆腐等,

  4. 运动护理:术后可下床适当活动,出院后可每天散步半小时,提高免疫力。

鼻真菌病患者可以进行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吗?

鼻真菌病患者急性感染期则不能进行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非急性感染期可以进行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

  1. 急性感染期:鼻真菌病患者处于急性感染期时,有可能会诱发中耳炎等邻近组织器官并发症,还有可能会引起发热、头痛、头胀等症状,这时候不能进行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因为游泳消耗大量的体力,容易加重患者因为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而且游泳池的水可能有细菌,容易进入鼻腔和耳道引发急性的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2. 非急性感染期:鼻真菌病患者在非急性感染期时,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如果游泳池的水质比较好,可以佩戴鼻夹,适当进行游泳和跳水等水上运动。
预防

如何预防鼻真菌病?

鼻真菌病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规范用药、积极锻炼、注意生活环境卫生、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方式预防鼻真菌病。

  1. 治疗原发病:比如鼻息肉及过敏性鼻炎等可影响鼻窦通畅引流的疾病,以及糖尿病、严重贫血、尿毒症酸中毒等全身疾病,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鼻腔鼻窦真菌感染。
  2. 规范用药:平时不乱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3. 积极锻炼:积极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4. 注意生活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干燥,避免潮湿滋生霉菌,定期打扫房间,尽量减少接触霉菌。
  5. 饮食:改善饮食方式,多食用新鲜果蔬,减少食用腌制食品,霉变、过期的食物等。
  6. 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注意鼻腔卫生,从事农副产品职业的人群建议工作时规范佩戴手套和口罩。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 李明远,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38.
[2] 李永、张天明、邱锷等.鼻源性颅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12):1085-1091.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2):81-100.
[4] 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9.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