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蔷薇小儿呼吸科主治医师
蔡晴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3月22日
特应性皮炎(根据 ICD-11,目前已更名为特应性湿疹,但临床上常用的叫法还是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和遗传过敏因素有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变 [1]。
表现为瘙痒、形状不规则(多形性) 的皮损并有渗出倾向。约 50% 的患者于婴儿期发病,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反复发作到成年。常伴有皮肤生理功能障碍,如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变差等 [2]。
本病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与遗传及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治疗主要是外用激素类药物、口服抗过敏药物 [1]。
通俗地说,特应性就是有过敏倾向的,并且化验指标也显示出容易过敏的证据,原来也称为「异位性」。其含义是:
发达国家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病率达 10%~20%(每 100 人中,就有 10~20 人患有 AD),我国 AD 患病率的增加晚于发达国家,但近 10 年来增长迅速。据调查,2014 年我国 12 个城市 1~7 岁儿童 AD 患病率达到 12.94%,1~12 月婴儿患病率达 30.48% [2]。
根据特应性皮炎是否合并全身过敏性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剧烈瘙痒、慢性湿疹样皮炎、皮肤干燥,这几个特点经常共同存在并且反复发作。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的特点,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等三个阶段。
目前为止,没有特应性皮炎恶变、癌变的证据。
特应性皮炎的起病原因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通俗地说是这样一些因素:
特性应皮炎与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受损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特应性皮炎不会传染,因此不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无需隔离 [1]。
本病和遗传有部分关系。父母患病的,子女得病机会较大,但不是一定会得。双亲中有一方发病,子女出生后 3 个月内的发病率可达 25% 以上;如果双亲均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发病率可高达 79% [1]。
但遗传因素不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均可导致特应性皮炎发病。因此,父母没患病的,子女也有可能得 [1]。
引起特应性皮炎的过敏原与年龄有关。一般来说,特应性皮炎发病年龄越早,病情越严重,与食物过敏的相关性越高。
点刺试验的位置通常是单侧或双侧的前臂内侧(即手掌侧),医生也可能会选择背部、小腿、腹部等部位。
对试验区消毒并做完标记后,医生会将提前配置好的过敏原点刺液和对照液滴在相应部位,然后通过点刺针将液体刺入皮肤。
点刺试验结束后患者需留观至少 30 min,一旦点刺部位外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 [4]。
测试部位首选上背部,如患者背部面积不足或有瘢痕、痤疮、大面积纹身等不能选用时,也可选上臂或大腿外侧。
对试验区消毒并做完标记后,医生会将测试物贴在试验区。一般在 48 小时后患者需再次前往医院去除测试物。去除测试物后半小时,医生会进行第一次判读,24~48 小时后进行第二次判读。
测试期间,患者需保持测试部位干燥,直到第二次判读。不要游泳、搔抓测试部位、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测试物脱落。测试期间避免暴露于阳光下。如测试部位瘙痒难忍,甚至有疼痛感或烧灼感,应及时就医对症处理 [5,6]。
特应性皮炎可以看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有些医院有过敏反应科(或者变态反应科)也可以。
对于婴幼儿,儿童医院也设有儿童皮肤科和过敏反应科,如果去综合医院,则可与大人一样看皮肤科或变态反应科。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因此治疗目的是减轻和消除临床症状;去除诱发和加重因素,预防和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适度、规范、长期综合治疗。
轻、中度特应性皮炎以皮肤护理和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包括皮肤的清洁护理、保湿润肤和皮肤外用药物的使用。
重度特应性皮炎除了外用治疗以外,常需要配合口服抗组胺药,症状严重(糜烂、渗出)且外用药物无法缓解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甚至口服糖皮质激素(一般不用于儿童患者)[1,2]。
外用药物主要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常用的药物如糠酸莫米松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地奈德软膏、地塞米松霜等)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如吡美莫司和他克莫司)。外用磷酸二酯酶 4 抑制剂软膏(克立硼罗软膏)已经获批 2 岁以上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特应性皮炎长期治疗的首选方案。
如果皮肤继发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时,还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针对相应病原的外用药物 [2]。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弱效四个等级。初治时可选用强效或超强效制剂,以求快速控制炎症,此后逐渐降低外用制剂强度或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治疗,但是如何更换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更换药物。
婴幼儿宜选用弱效激素,例如氢化可的松或者地奈德乳膏。
用于眼睑、面部和皮肤皱褶部位宜选择中、弱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氢化可的松或者地奈德乳膏等,以避免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激素性痤疮和局部多毛等不良反应。
当皮肤炎症完全控制以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每周外用激素制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2 次,同时应用润肤剂进行维持治疗,使皮损长期处于缓解状态 [2]。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一些皮肤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膨胀纹、局部多毛、激素性痤疮等。长期大面积应用有时也可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如库欣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全身肥胖)、精神神经症状(兴奋、烦躁、失眠等)、青光眼(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白内障(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及月经周期紊乱等。
因此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能因为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就害怕用药,也不能为了控制症状而随意用药。考虑到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可以采用分阶段治疗方法,比如对于慢性或较厚的皮损外用时选用较为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短期控制病情后,改用弱效的制剂或非激素药物 [2]。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受损,容易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也可感染其他病原体如链球菌和真菌。
对于伴有局部感染的患者,应该使用抗菌剂或者抗真菌治疗。治疗前需要做细菌培养或真菌镜检,明确病原体类型,选择不同药物。常用的抗菌剂如莫匹罗星软膏或者夫西地酸软膏,常用的抗真菌药有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如果病情需要,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具体疗程需遵医嘱而定 [2]。
特应性皮炎可以系统使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使用:
特应性皮炎在某些诱因下容易复发,比如感染因素、接触过敏原、神经精神因素等等,因此生活中要注意做好皮肤护理保湿,以增强皮肤的抵抗能力;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
对于反复发作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需要定期门诊随访,如果病情出现变化,如皮疹、瘙痒加重,或皮肤明显渗出、发红则需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皮肤保湿措施,避免接触过敏源,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1]。
轻度皮炎(仅有红斑、丘疹),先大面积使用润肤剂,后局部使用药物。
中度以上皮炎(水疱、糜烂、渗出),先局部使用外用软膏,皮炎控制缓解后,在维持用药的同时,大面积足量多次使用润肤剂(每日至少涂抹两次,每次涂到皮肤不干燥才可以)[2]。
对于有食物过敏的患者,注意避免过敏食物的摄入,以免病情加重。根据 2017 年我国 31 个城市儿童食物过敏调查研究显示,5 岁以下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为牛奶、鸡蛋、小麦、花生和大豆;5 岁以上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为坚果、贝壳类和鱼;青少年和成人食物过敏少见 [7]。
6 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患儿及乳母均应避免进食已知的过敏食物。对皮疹反复发作的婴儿,辅食添加要少量、逐一添加,并充分蒸煮;对于婴儿或年幼的儿童,可采用大小合适的勺子,避免食物外溢,刺激口周皮肤 [2]。
特应性皮炎患者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哪些是导致发病或者引起疾病加重的因素,并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