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王文传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1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拉沙热(Lassa fever),又名拉沙出血热(Lassa hemorrhagic fever)、拉萨热等,是因感染拉沙病毒而引起的疾病。
1969 年,两名尼日利亚东北部地区拉沙镇教会医院的医护人员,被一名美国护士传染后死亡,最终从死亡病例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出这个病毒,于是就以分离出病毒的地点——拉沙——命名了这个病毒和这个疾病。
拉沙热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染给人的急性传染病,可有发热、无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泻、咳嗽、腹痛和耳鸣等症状,常出现面颈部肿胀,胸腔积液,口、鼻、胃肠道、阴道出血,蛋白尿等,重症患者出现休克、癫痫、昏迷,甚至因肝、肺及心脏等多器官受损而死亡。
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治疗主要是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大部分病人预后良好,少数可遗留听力丧失等后遗症。
拉沙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拉沙病毒。每年有 30~50 万人感染拉沙病毒,死亡 5 000~10 000 人,感染率高,病死率也高。
本病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贝宁、加纳、马里等。随着全球各国之间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拉沙热也随着旅游人群向其他地区播散。
我国境内尚无拉沙热病例报告,国内的鼠类亦未检测到携带有拉沙病毒。
全年均可发病,从干旱季节过度到雨季的 3 月期间发病率最高。
人体感染拉沙病毒后,一般在 6~21 天后出现症状(潜伏期),平均 10 天。
拉沙热的症状,通常是逐渐进展变化的:
危重病例发病后通常在 14 天内死亡;孕妇感染后,孕妇及胎儿死亡率较高。
25% 的存活患者可出现听觉异常、神经性耳聋,还有其他一些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其中半数在 1~3 个月后可恢复部分功能。
本病总病死率为 1%,但在住院患者中病死率最高可达 15%。该病在妊娠后期尤其严重,在妊娠末 3 个月期间超过 80% 的病例会发生孕产妇死亡和 / 或胎儿死亡。
拉沙热的病原体是拉沙病毒。
拉沙病毒属于沙粒病毒科,为负链 RNA 病毒,病毒直径约 80~150 nm(平均 100 nm),有包膜。拉沙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仓鼠、豚鼠、恒河猴等。
拉沙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酸、热、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都可将其灭活。
拉沙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黏膜等途径侵入机体,在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生长和繁殖。
病毒可侵入多种器官,引起肺部疾病、消化道出血、心肌炎、肝脾细胞坏死、肾脏疾病等,从而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的可引发死亡。
啮齿动物鼠类为拉沙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包括多乳鼠、家鼠、草鼠等。在西非地区主要是多乳鼠。感染者主要因为密切接触带有病毒的啮齿类动物而感染。
感染方式包括吸入带病毒的气溶胶、接触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血液、尿液及粪便)、或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及带病毒的鼠肉等。
拉沙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就是会人传人,主要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尿液、粪便及分泌液(如精液等)。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和反复利用针具等,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在农村生活的人风险最大,那里通常可见多乳鼠,尤其是环境卫生不良或生活条件拥挤的社区。
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护理拉沙热患者时,如缺少适当的隔离护理和感染控制规范,也容易患上拉沙热。
生活在拉沙热流行地区或 3 周内有疫区旅居史(这被称为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等表现的,需要怀疑拉沙热(这也被称为疑似病例)。
怀疑拉沙热时,医护人员做好防护,进行体格检查,如:
然后,进一步完善以下辅助检查:
对于疑似病例,在以下实验室检查中符合一项就可以确诊拉沙热:
拉沙热与流感、疟疾、伤寒、黄热病、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埃博拉出血热)表现类似,主要是通过病毒特异性抗体、抗原以及病毒核酸检测来进行区别。
沙拉热应该看感染科、传染科。
部分拉沙热可以自己好,但仍建议就诊。因为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提高康复率,降低病死率。
怀疑拉沙热,需要采取严密的隔离至少 3~4 周。
主要为对症处理和抗病毒治疗。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 3~4 周。
拉沙热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少数可遗留后遗症,主要为神经精神系统后遗症,如听觉异常、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
拉沙热治疗期间饮食上没有特殊要求,推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拉沙热患者严密隔离 3~4 周,症状缓解无发热,可以解除隔离。
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拉沙热疫苗可供接种。
感染过拉沙热的人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仍可被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