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就诊科室:感染科 传染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邢延清

邢延清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2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可能会出现全身不适、疼痛、持续高热、相对脉搏缓慢、肝脾肿大、白细胞下降、皮肤玫瑰疹等症状。典型的伤寒病程较长,可持续 3~4 周。一般经过抗感染治疗后可痊愈,可获得终身免疫。

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副伤寒?

副伤寒和伤寒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是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比伤寒稍轻,病程也略短,一般持续 1~3 周。

导致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是不同的。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或希氏沙门菌引起,也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医学上叫做消化道传播。

伤寒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里是一个意思吗?

并不相同。

现代医学中的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肠道黏膜为入侵门户的全身性传染病;传统医学中的伤寒,是对外染病的通称,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并不特指某一种疾病。

症状

伤寒的病程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典型的伤寒病程较长,可持续 3~4 周,病程分为四个阶段:

  • 潜伏期:伤寒杆菌病从口入,到达小肠,细菌大量繁殖后入血。
  • 前驱期:伤寒杆菌跟随血液,扩散到全身很多地方。此阶段患者会出现发热、不适和全身疼痛等症状。
  • 极期:伤寒杆菌在肝、脾、肾和骨髓等部位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此期为出现症状后的第 2、3 周,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搏缓慢、肝脾肿大、白细胞下降、皮肤玫瑰疹等全身中毒症状。
  • 恢复期:此期是出现症状后的第 4、5 周,经过治疗后体温正常,食欲好转,全身症状消失。

伤寒有哪些典型症状?

伤寒显著的临床特点是:长期缓慢的发热,最高可达 39~40 ℃,并伴有出汗、腹痛、肠胃炎、严重腹泻、头痛,甚至部分患者出现玫瑰疹。

伤寒患者的相对缓脉是什么意思?

相对缓脉常见于伤寒。按照正常规律,人体温升高,脉搏也会相应加快,一般来说体温每升高 1 度,脉搏每分钟要加快 15~20 次。

但是出现高热的伤寒患者,其脉搏的加快程度往往和其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呈比例,也就是脉搏并没有随着体温升高而明显加快。

伤寒玫瑰疹是什么意思?

在部分伤寒患者胸腹部的皮肤表面可出现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 2~3 毫米,压之褪色,松开时又重复出现。玫瑰疹的出现对伤寒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吗?伤寒肠穿孔是如何发生的?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肠穿孔多数发生在伤寒病程的第三个阶段,若不注意饮食则易诱发肠穿孔。

病因

伤寒是因为伤风受寒引起的吗?

不是。气温降低可以导致抵抗力下降,但与伤寒杆菌感染没有直接关系。

伤寒是由哪种细菌引起的?

引起伤寒的细菌是伤寒杆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也称为伤寒沙门菌。

伤寒杆菌是如何传染和致病的?

伤寒杆菌可随伤寒患者或者无症状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如果不加控制和处理,伤寒杆菌会污染环境和水。

当健康人不注意饮食卫生,摄入了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或者食物,伤寒杆菌就可能通过消化道入侵体内,通俗地说就是「病从口入」。

伤寒杆菌以小肠上皮细胞为入侵的门户,在体内大量繁殖,释放出的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可引起体温升高,严重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什么是无症状带菌者?

约有 1%~5% 的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一年或更长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伤寒杆菌,这种人称为无症状带菌者。这些细菌存在于胆囊中,通过粪便排出,成为人类伤寒重要的传染源。

伤寒杆菌怎样才能被杀死?

伤寒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可被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杀灭,比如 70% 酒精或 5% 石炭酸,5 分钟可杀死伤寒杆菌。另外伤寒杆菌在 60 ℃ 环境下持续 30 分钟就会死亡,或者 65 ℃ 环境下持续 15 分钟也会死亡。

但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时间较长,在粪便中可存活 1~2 个月,水中可存活 2 周左右。

诊断

伤寒患者的血象会有什么变化?什么是血象?

血象是医护人员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白细胞数目的一种简略提法,血象高指白细胞数目超过正常,血象低则反之。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目为(4~10)× 109/L,新生儿为(15~20)× 109/L,6 个月到 2 岁的儿童为(11~12)× 109/L。

通常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白细胞数目一般会增高,但是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血象却反常降低,这是伤寒特有的临床表现,但起病时白细胞总数可稍高,2 岁以下白细胞增加者更多,但具体发生机理目前仍不清楚。

伤寒无症状带菌者的检查有哪些?

伤寒无症状带菌者的检测最可靠的方法是分离培养病原菌,但检出率不高。因此,一般先检测可凝血清中有无伤寒抗体,然后再取粪便或尿液多次分离培养确定是否为伤寒带菌者。

「伤寒玛丽」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伤寒玛丽」本名叫玛丽 · 梅伦,1869 年生于爱尔兰,15 岁时移居美国。起初给人当佣人,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私人厨师。调查发现,7 年中玛丽更换过 7 个不同地方的家庭,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曾爆发过伤寒。

医生检查结果证实玛丽感染了伤寒沙门菌,经历 5 年强制隔离治疗后,玛丽重新回到了社会,恰在此时纽约一家医院又爆发了伤寒病,25 人被感染,2 人死亡,卫生部门在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因为她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

「伤寒玛丽」引起医学界对传染与免疫学的研究,提示我们:伤寒无症状带菌者传播疾病有时候比伤寒患者更具有隐蔽性,更危险。

伤寒的诊断依据主要是什么?

伤寒的诊断依据主要有:

  • 病史:有和伤寒患者或者带菌者的接触史,或者有不洁饮水及食物的摄入史;
  • 临床表现:有伤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辅助检查:粪便、胆汁或尿液等标本中检测出了伤寒杆菌、血液或者骨髓培养中发现伤寒杆菌,可以确诊。血清学试验(如肥达试验)的结果持续阳性且有升高趋势,也可以提示有伤寒。

伤寒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什么?

从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是伤寒最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标本采取疑似感染者的血液、骨髓为最佳,另外可以采取粪便、胆汁或尿液。

伤寒患者如何采集标本进行检查?

伤寒患者要因病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标本。第 1 周取外周血,第 2 周起取粪便和尿液。骨髓中的伤寒杆菌出现得早并且消失最晚,可全程采取骨髓标本。

伤寒检测的肥达(Widal)试验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判定?

肥达(Widal)试验属于伤寒的血清学试验,在临床上比较普及。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抗原,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临床辅助诊断伤寒。

肥达试验结果的判定,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和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单次结果阳性不能判定一定患有伤寒,必须在病程中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检测的效价大 4 倍或以上者才有诊断意义。

伤寒患者的肥达试验结果一定是阳性吗?

不一定。因为极少数伤寒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呈阴性或者在正常范围,这种现象与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有关。

治疗

伤寒是内科病还是外科病?属于哪一科的疾病?

伤寒属于大内科范畴的疾病,具体说是属于传染科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看病时可能看消化内科,也可能转诊到传染科和感染科。

伤寒如何治疗?

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是氟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

建议做培养和药敏实验,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有肠出血者应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伤寒发病后不治疗会怎样?

不进行治疗的会持续发热数周或者数月,10~30% 左右的患者会死于并发症。

伤寒患者痊愈后,会获得终生免疫力吗?

伤寒感染后产生特异性伤寒抗体,获得终身免疫。

image

生活

伤寒病人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才能防止肠穿孔的发生?

伤寒病人应进食营养丰富和清淡少渣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食物,忌食含大量纤维素的玉米、红薯等粗粮和白菜、芹菜等蔬菜水果,另外易于在肠内产生气体的豆浆等豆类制品也不宜食用。

伤寒患者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预防

伤寒应该如何预防?

  • 充分加热食物、注意手和餐具的卫生,是最重要的。

  • 伤寒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病从口入」的途径传播的,另外伤寒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在 60 ℃ 环境下持续 30 分钟就会死亡,或者 65 ℃ 环境下仅仅持续 15 分钟也会死亡,所以预防伤寒需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 伤寒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出差到卫生条件不好的地方特别需要预防,特别需要关注水和食物及餐具卫生。

  • 同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要及早隔离治疗,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管理,严禁伤寒沙门菌的带菌者从事饮食服务工作。

  • 近年用活疫苗口服预防伤寒,效果也比较明显。

伤寒的疫苗有哪几种?

伤寒疫苗目前有两种,口服和注射疫苗。

  • 口服的比如 Ty21a 胶囊(Vivotif Berna, Swiss Serum and Vaccine Institute),需要服用 4 次,每次间隔 2 天,一周开始有免疫保护,5 年内都有作用,但是必须是 6 岁以上儿童服用。
  • 注射疫苗如 ViCPS(Typhim Vi, Pasteur Merieux),只需注射一次,两周开始有免疫保护,但是只能维持 2 年左右的保护,此时需要重新注射增强免疫,优点是 2 岁儿童即可使用。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