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骨科主治医师
曹青刚骨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膝内翻又叫 O 形腿,罗圈腿,外观是两膝之间距离较大,下肢像椭圆形的字母 O。绝大多数的膝内翻都是生理性的,随着儿童骨骼的发育,会得到自发的矫正,但仍有少数是属于病理性的,需要干预和处理。
病理性膝内翻,应考虑是否存在内科疾病如佝偻病,若存在,则先行内科治疗。若效果不佳,可考虑支具矫形,若较严重,则考虑骨科手术矫形。手术方法多样,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在 7 岁之前,孩子下肢发育会经历一系列可预见的过程,从膝内翻变为中立位,再变为膝外翻,最后回到成人式的中立位。因此,膝内翻很常见,但是大多数的膝内翻都是生理性的,不需要治疗,只有少数病理性膝内翻需要医生的干预和处理。
双脚合拢站立时,膝盖之间有明显缝隙。病理性膝内翻还会出现膝外摆、下肢不对称以及疼痛等症状。
生理性下肢弯曲一般出现在 0~2 岁期间,通常都是双下肢对称的弯曲,身材正常,行走时没有膝外摆(指在起步时膝关节短暂的外突),没有疼痛、关节僵硬和其他全身的表现。
病理性膝内翻的典型特征包括身材矮小、膝外摆、下肢不对称以及 0~2 岁期间病情进展且未有改善。
生理性弯曲的意思是儿童出生后主要以 O 形腿为主要表现,直到 1 岁半左右,儿童下肢会逐渐变直,到 3~4 岁通常又表现为 X 形腿,在 6~7 岁左右接近于成年人。这种情况是生理性的,不是疾病,会随着儿童骨骼的发育,得到自发的矫正,因此,不要太过担心。
膝内翻会危害正常的膝关节,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外摆、膝关节不稳定性及疼痛,等年龄大了,还会出现骨关节炎和内侧半月板撕裂,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
膝内翻的常见病因包括生理性弯曲(生理性发育过程)、Blount 病(该病可致重度内翻畸形、下肢不等长以及关节不协调)、全身性疾病如营养性佝偻病及其他代谢性骨病、骨骼发育不良、创伤、感染或肿瘤形成。13~15 岁青少年出现 O 形腿,可能与经常参加对抗运动有关,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
因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在用力,内侧用不上力,腿部肌肉发育就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并且,由于腿内侧肌肉少,会导致双腿间的缝隙别大。外侧肌肉多,就显得胯宽,下肢臃肿、腿短,上下不协调。
通过体格检查和了解病人病史,医生基本可以诊断膝内翻。对于临床特征提示病理性膝内翻的病人,可能还需要进行 X 线检查。
一般不需要做任何检查。但对于临床特征提示病理性膝内翻的病人,可能还需要进行 X 线检查。
X 线检查可以探测骨骼的病变,对获得有用的图像至关重要。因此,无论患儿是否采用站立位,最重要的是髌骨(而非足尖)朝向正前方,否则无法准确评估内翻程度。
儿科、儿外科、儿童保健科或骨科。
生理性膝内翻会随着年纪增大逐渐改善,但病理性膝内翻一般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善,可能需要矫形具或手术治疗。
生理性的膝内翻不需要任何处理。
如果是病理性膝内翻,则应该首先明确有无用力不当的不良习惯如过早使用学步车、从事高对抗性运动,若有,先行改正。
若下肢弯曲继续发展,则还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内科疾病如佝偻病,若存在,则先行内科治疗。
待内科处理完毕,效果不佳,可考虑支具矫形。
若较严重,则考虑骨科手术矫形:
对于仍有生长潜力的儿童,考虑生长诱导术;
对于骨骺已经闭合的病人,则建议采用截骨矫形术,必要时采用膝关节置换术。
不能绑腿。绑腿容易导致髋关节过度内收而引发髋关节发育不良甚至是髋脱位的风险。
只要遵医嘱认真治疗,正确佩戴矫正器,一般膝内翻可以完全治好。
生理性的膝内翻,家长不要过于担心,不要盲目购买矫形支具,耐心观察,注意 4~6 个月随诊。病理性膝内翻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心态也要好,这是可以治愈的。
对于生理性弯曲患者,每 4~6 个月随访 1 次以确保缓解;
对于病理性弯曲患者,按照医生要求的频率进行复查。
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患儿家长来说,在网络上购买矫形器具真伪难辨,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矫形效果,甚至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还是推荐找正规的骨科医生就诊,诊断明确后,到正规医院的矫形器制作室找正规支具师制作矫正器或矫正带。
可以预防。
避免婴幼儿在行走发育期前的不必要负重,合理的补充钙质,保持正常的身高及体重发育,经常的户外活动,都能够对预防膝内翻的出现起到积极的作用。
超过 3 岁仍然存在 O 形腿;
8 岁以后,X 形腿继续加重;
不对称的内翻或外翻;
疼痛或走路瘸;
身高明显低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