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付继承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分为 2 型,HSV-1 与 HSV-2)引起的皮肤、口腔、嘴唇、眼睛及生殖器反复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包括:脑炎、脑膜炎、新生儿疱疹,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其还可引起播散性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的感染之一 [1]。
HSV-1 感染有关的疾病有:龈口炎、唇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脑炎 [2]。
HSV-2 感染有关的疾病有:生殖系统疱疹、新生儿疱疹等 [2]。
其中 HSV-1 感染多累及口唇部,也称唇疱疹;HSV-1 与 HSV-2 均可累及生殖器,也称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常见,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1]。我国尚无确切发病率。
临床上对于第一次出现疱疹症状无法判断是首次被病毒感染还是既往已经被病毒感染,故常分为初发型和复发型两大类 [1]。
发病时,患者皮肤和黏膜表面会出现簇集性水疱,还会又痒又灼痛。部分可自愈,但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 [1]。
近年来发现,HSV-2 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一般认为,HSV-2 感染可促进高危型 HPV 病毒所致的宫颈癌的概率[2]。
未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血清反应阴性的初次感染患者即原发感染,其潜伏期为 2~12 天,平均 6 天,部分复发患者可无原发感染症状 [2]。
初发型是指初次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初发型相对复发型水疱范围广,自觉又痒又痛的不适感明显,病毒平均潜伏期约 6 日,恢复时间稍长。且不同类型的感染,表现也各有区别 [1]。
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 6 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为口腔、牙龈、舌、咽等部位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疼痛性浅溃疡,影响吃饭,病程约 2 周[1]。
新生儿单纯疱疹:多经产道感染,一般出生后 5~7 日发病,表现为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伴发热、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1]。
疱疹性湿疹:常发生于婴幼儿,多见于躯干上部、颈部和头部,表现为患有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原皮损处突然发生的簇集脐窝状水疱或脓包[1]。
接种性疱疹:接触部位出现簇集性水疱。比如当沾有病毒的手触摸到嘴唇或者其他部位的皮肤、黏膜,随后这些部位出现簇集的水疱[1]。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角膜出现树枝状或深在圆板状溃疡,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致失明,伴有结膜充血水肿[1]。
复发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微,恢复时间短。
典型临床表现为以红斑为底,其上出现簇集性米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可单发,也可多发。水疱周围有红晕,疱液清亮,水疱弄破后糜烂结痂,1~2 周后痂皮脱落而愈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1]。
好发于口周、鼻腔周围及外阴,也可见于面部或口腔黏膜等部位,易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 [1]。
会感染。
一旦孕妇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病毒很有可能通过脐带血、胎盘、产道以及母乳等途径传播至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感染的概率增加 [3]。
70%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由 HSV-2 型所致,多经产道感染[3]。每 100 个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其中有 70 个是由于感染了 HSV-2 型单纯疱疹病毒所致。
新生儿本身抵抗病毒的能力较弱,一旦感染,症状严重。
一般出生后 5~7 天发病,表现为皮肤(尤其是头皮)、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疹广泛播散的患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 15%~50%[3]。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这种病毒分为 1 型(HSV-1)和 2 型(HSV-2) [1,2]。
HSV-1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共用餐具、哺乳期妇女给疱疹性口炎婴儿哺乳造成乳头感染,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 [1,2]。
HSV-2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比如性交传播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以及新生儿感染 [1,2]。
常见的诱因有发热、受凉、曝晒、劳累、机械刺激(比如创伤)等 [1]。这些诱因会使得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无法阻止病毒入侵。
人是 HSV 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可存在于病人、恢复者或无症状带毒者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中。
通过接触传播,包括口 - 口、口 - 生殖器、生殖器 - 生殖器接触传播,以及感染性的分泌物接触皮肤伤口传播等 [1]。
新生儿感染的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道和产后接触感染。其中产道感染最常见 [2]。
损伤的皮肤、黏膜易被感染,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后,可先在局部增殖,形成第一次感染,即初发感染,以后在神经节内长期潜伏,当受到某些诱因(如发热、受凉、暴晒、劳累、刺激等)时,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可被激活,导致疱疹再一次出现,即疱疹复发 [1]。
不一定。
人体是存在自我抵抗力的,如果自我免疫力较强,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一定会出现症状表现,此时病毒在人体内处于潜伏状态。
感染后发病较快的情况,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其他疾病、感染的人群,但病毒将持续潜伏于人体中,可被激发而发病[1,2,4]。
在患者血清中可发现针对病毒的特异性 IgG 抗体。抗体不能阻止复发,但可使临床症状减轻 [2]。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中的生殖器疱疹属于性传播疾病。
生殖器疱疹是我国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是由 HSV 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性传播疾病。
其主要是由 HSV-2 感染所致。近年来口交行为方式导致 HSV-1 型感染比例明显增加[2]。感染后临床症状的轻重及复发频率受病毒型别和宿主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
大多数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根据临床上群集性水疱,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灼热、瘙痒或疼痛,往往一周左右自愈,常反复发作等症状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还可根据相关病毒检查,临床上大多通过检查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和IgM检查来诊断。
病毒培养鉴定是诊断 HSV 感染的金标准 [1]。
免疫荧光法和 PCR 分别检测疱液中病毒抗原和 HSV-DNA 是目前最常用的快速诊断方法 [1]。
单纯疱疹有自限性,大多可自愈,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缩短病程、预防感染和并发症,控制复发和传播 [1]。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采用阿昔洛韦口服或静脉滴注。频繁复发者应用病毒长期抑制疗法 [1]。
单纯疱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 ℃ 加热 30 分钟、紫外线照射 5 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 [2]。
可选用抗病毒的外用药膏,市面上常见的有 3% 阿昔洛韦软膏、1% 喷昔洛韦乳膏等。当水疱破溃时易合并细菌感染,可加用抗感染外用药,如 0.5% 新霉素霜、莫匹罗星软膏等 [1,2,4]。
对于疱疹性龈口炎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 1:1000 新洁尔灭溶液含漱 [1,2,4]。
不可以,会有增加感染的风险。
单纯疱疹的水疱一般只有米粒至绿豆大小,疱液可自行吸收,不必特殊处理。如水疱破溃,尽量保留疱壁,并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药。
目前认为对治疗疱疹病毒唯一肯定有效的药物是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包括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和喷昔洛韦 [4]。
其中阿昔洛韦口服利用率低,半衰期短,需要多次口服用药 [4]。
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药效学优于阿昔洛韦,但对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 [4]。
复发性单纯疱疹常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所以提高免疫功能的制剂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
阿昔洛韦进入体内后通过肾脏排泄,因此有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 [4]。
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引起一过性血尿素和肌酐升高,因此建议使用本药时缓慢静脉内滴注,最好不短于 1 小时,同时适当补充水分 [4]。
临床上大多通过检查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和IgM检查来诊断。
I 型干扰素,包括 IFN-α 和 IFN-β,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以及抑制细菌增殖活性,临床上可用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可采用溶液外涂或肌肉 / 皮下注射 [4]。
阿昔洛韦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应在临床症状出现时尽快开始治疗。
频发复发者是指 1 年复发 6 次以上,为减少复发次数,可采用持续抑制疗法,即连续口服核苷酸类药物 6~12 个月[1,2,4]。
单纯疱疹病毒对阿昔洛韦耐药情况尚不严重,至少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是如此,而在免疫功能受损、需要长期或经常反复治疗的患者,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导致了难治性皮损的存在。
可考虑系统应用膦甲酸钠治疗,本药通过阻断 DNA 复制而达到抗病毒作用。除系统应用外,膦甲酸钠外用也有效。
紫外线或微波局部照射可促进皮损消退 [1]。
合并 HIV / AIDS 感染的生殖器疱疹往往治疗较困难,治疗时间长,常需作抗病毒抑制治疗,且对阿昔洛韦易产生耐药性,可适当增加药物的剂量,持续给药直至临床缓解 [1]。
如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后,皮损或症状持续存在,处理要排除可能存在的其它感染外,如梅毒,应怀疑 HSV 对阿昔洛韦耐药。
所有耐阿昔洛韦的 HSV 毒株均对伐昔洛韦耐药,大多数也对泛昔洛韦耐药,可改用膦甲酸钠静脉滴注治疗,直至临床缓解 [1]。
会导致,HSV-1 感染的最常见就是口唇周围出现疱疹 [1]。
用药上忌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外用药膏,可以使用阿昔洛韦乳膏等抗病毒乳膏外用。
单纯疱疹病毒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尚未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单纯疱疹可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如公用餐具、毛巾、剃须刀等。因此养成良好的洗手成习惯是阻断病毒感染的最简单的方法,尤其是六步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