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周勐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2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29日
丹毒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比较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下肢及头面部,其他部位也可以发生。病变区域可出现界限明显的水肿,皮肤发红,表面紧张发亮,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脓疱,皮温高,可有触痛。
常见于老年人,不具有传染性。通过相关治疗可予以根治,但仍有复发风险。
多为水肿性红斑,好发于面部、腿部以及足背。
丹毒起病较急,会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常发生得比皮肤症状更早。
引起丹毒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同样是引发肾小球肾炎的病原体,丹毒患者体内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处于活动状态,可累及肾脏,对肾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多为轻度损害),所以丹毒的及早治疗可减轻对肾脏的伤害。
丹毒如治疗不及时,感染可扩大加剧,尤其是大面积丹毒,可发生病菌、毒素侵犯全身血液,引起败血症,甚至是感染性休克(毒素导致的血压过低),所以丹毒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当患处皮肤颜色从棕红色转为暗红色,病灶中央红肿逐渐减轻,皮温及触痛感趋于正常,说明丹毒患者处于好转状态中,皮肿消退后局部可能出现暂时色素沉着和细小脱屑,此恢复过程的持续时间因病情而异,一般在 10~30 天左右。
丹毒多是由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黏膜、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引起。
造成丹毒感染的溶血性链球菌反复地侵犯下肢的淋巴管,致使淋巴管不通畅。因为不通畅,所以通过淋巴管回流的水分产生滞留,会逐渐形成水肿,使得皮肤增厚,肢体变形,形成「象皮腿」。
足癣是病程长的慢性皮肤病,病程较长,足癣病变处皮肤很可能有破损,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从破损处侵入的可能性大。因而患足癣后也应尽早治疗,如果放任病情迁延就有继发丹毒的危险。
丹毒反复发作可能有以下原因:
老年人整体身体状况较中青年人差,可能存在各种疾病病史、手术史,抵抗感染的能力相对低下,老年人也是「三高」的好发人群,存在循环系统障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皮肤干燥容易出现问题。综上,所以老年人比中青年人更容易患丹毒。
怀孕期间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免疫功能有所减弱,同时胎儿也会生成一些物质使母体的免疫反应减弱,所以孕妇的整体免疫状态较低下,易感染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另外,妊娠时容易出现淋巴水肿,从而患丹毒风险增大。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感染机会增加。糖尿病有各种并发症,如外周神经病变(感觉不到皮肤的微小破损甚至因此受外伤)、微血管病变(循环障碍)、皮肤损伤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导致细菌的入侵。糖尿病患者的一些侵入性检查及治疗也可能容易是细菌趁机侵入。
不会。
通常当丹毒出现全身症状时,血常规结果是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医生可结合血常规检查和症状表现确诊丹毒,而且血常规可以方便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丹毒是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静滴抗生素时血液中抗生素浓度高于口服抗生素后血液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对细菌杀伤作用越大,所以一般采取输液。
用于丹毒治疗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每天 480 万~640 万 U 静滴,一般 2~3 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需要持续静滴抗生素 2 周左右防止复发;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
丹毒的物理疗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治疗,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等。
能,但有复发风险。
丹毒的病程呈急性过程,一般为 5~7 天,在及时治疗和治疗得当的前提下可以根治,因为丹毒具有复发可能性,所以症状完全消退后仍需密切观察。
足癣是真菌感染性皮肤病,丹毒是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所以需要抗真菌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联合治疗,通常需要在患处涂抗真菌药物同时加上静脉注射抗生素。
控制血糖和控制感染这两大方面同等重要。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