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跟腱滑囊位于足跟后侧,可以减少跟腱与周围组织的摩擦,起润滑作用。
正常情况下是摸不到滑囊的,当出现跟腱滑囊炎时,能观察到足跟后侧肿胀,跟腱外形消失,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可以缓解,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手术。
跟腱滑囊炎是一种导致足跟部疼痛的慢性疾病,长期跑跳运动导致跟腱止点处滑囊发炎、变形、形成结节。
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休息、换鞋、理疗等保守疗法,保守治疗效果良好,无效时可以手术。
跟腱滑囊炎典型症状表现为跟骨后上方红肿和疼痛,多数患者可并发 Huglund 畸形和止点性跟腱病,表现为:
常见于运动人群和 20~40 岁的肥胖女性 [1] 。
患者可以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初步判断,如果症状持续存在请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由医师或康复师判断。
运动康复中心,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
分情况。
当跟骨后的肿块非滑囊发炎引起,是骨性突起,摸上去是硬的,并且平时不痛也不影响生活运动,可以不用专门治疗,日常穿合适的鞋子避免摩擦、定期拉伸小腿和跟腱即可;
如果伴随疼痛需要治疗,自己在家处理后(处理方法见下文「跟腱滑囊炎急性疼痛期可以做什么?」),仍不能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当跟骨后的肿块是滑囊发炎引起,摸上去是软的,并且造成疼痛,这种情况需要治疗,自己在家处理后(处理方法见下文「跟腱滑囊炎急性疼痛期可以做什么?」),仍不能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跟腱滑囊炎首选保守治疗,包括换鞋、调整活动方式、休息、药物、物理治疗、贴扎,若保守治疗六个月无效,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跟腱滑囊炎手术治疗适用于跟骨后结节增生明显,休息时疼痛,以及跟腱有明显钙化的患者。
具体的手术方式根据病变的类型而不同,包括单纯跟骨后结节切除术、跟腱止点重建术、跟腱修补术等。
手术时长也会依具体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异。对于跟腱重建的患者术后应当选择石膏固定 4 周,4 周后逐步开始功能锻炼。常见的手术风险为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
患者跟骨后上方突然疼痛肿胀,经常由鞋子磨脚、跑跳太多而诱发,称为急性疼痛期,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缓解症状:
换鞋:疼痛期不穿高跟鞋和磨脚的鞋,可以穿后部敞开的鞋(如拖鞋),如果必须要穿鞋,需在鞋里垫增高鞋垫,避免鞋帮摩擦刺激疼痛位置;
调整活动:疼痛期需要停止使症状加剧的活动(如打篮球、踢足球、长时间行走),运动员可以进行不引起症状的活动来保持体能;
休息:运动量较大的患者应减少运动量,避免在不平整或坚硬的地面上跑步;
冷疗:冷疗可限制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特别是活动后应进行冷疗,将冰水混合物放在冰袋或塑料袋中,先用薄布或枕巾包裹脚踝,然后将冰袋置于疼痛位置后用弹性绷带缠绕几圈后固定,冰敷 15~20 分钟;
药物:如果疼痛剧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可以。
患者疼痛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口服或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能迅速缓解疼痛,但应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跟腱病,吃药并不能延缓跟腱退变 [2]。
分情况。
急性疼痛期(跟骨后上方突然疼痛肿胀的阶段),患者、皮肤破损以及过敏体质者不建议贴膏药。急性期使用药膏的话会加重出血肿胀,不利于患处恢复。另外,过敏体质患者贴了膏药以后易引起皮肤过敏,导致水肿加重,所以应慎用。
急性期过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膏药。
小腿后侧肌肉紧张僵硬是跟腱滑囊炎的风险因素,缺乏柔韧性会增加跟骨后软组织撞击和摩擦的几率,因此当急性疼痛期过后(疼痛肿胀缓解),应该对小腿肌肉进行牵拉训练。
小腿后侧肌肉指的是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通过变换姿势来牵拉不同的肌群,可以有效提高小腿肌肉和跟腱的柔韧性,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这里介绍一些可以自己操作的牵拉训练,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腓肠肌牵拉:放松腓肠肌
比目鱼肌牵拉:放松比目鱼肌
泡沫轴是一种可用于自我按摩放松的康复器材,需要使用者将自身重量施加于泡沫轴上,通过缓慢滚动产生的压力作用于肌肉,从而达到和按摩师手法一样的放松效果,初学者可以选择无突点的、较软的泡沫轴,自我放松时会产生肌肉酸痛感,这种感觉是正常的;
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筋膜枪来放松小腿肌肉,低频震动用于放松深层肌肉,高频震动用于放松浅层肌肉。
小腿三头肌泡沫轴滚动:自我放松小腿三头肌
小腿后侧肌肉离心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 [2],肌肉强壮有力可以减轻对滑囊的负荷,因此疼痛期过后,患者应该进行小腿力量训练,推荐使用弹力带,弹力带由轻到重、次数由少到多,循序渐渐的改善力量。
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术后踝关节需要固定一段时间促进组织愈合,具体固定时间因手术方式选择、损伤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应遵医嘱。
关节镜手术后,棉花夹板固定 3 天,使用护踝保护的情况下逐渐部分负重行走,术后 14 天拆线,拆线后进行更加积极的康复训练,术后 3 周全负重行走,术后 6~8 周日常生活和开始运动[3];
切开手术后需要短腿石膏后托固定,术后满 3 周去石膏,拆除石膏后开始更为积极的康复训练,术后 4~6 周佩戴护踝,部分负重行走,术后满 6 周完全负重行走,术后满 3 个月恢复日常生活和开始运动 [3]。
需要。
术后为了给踝关节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需要限制负重,不能直接下地走路。
腋拐是帮助患者行走的常见工具,随着康复进程推进,从「双拐不负重 - 双拐部分负重 - 单拐部分负重 - 弃拐」循序渐进,正确地使用腋拐行走有助于减少步态异常和其他部位损伤。
以下为步行功能训练:
术后 1 周为康复早期,这个阶段以减轻肿胀疼痛和保护愈合组织为主,患者可以将下肢抬高,频繁冰敷患处,进行髋关节 4 象限训练维持肌力,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术后第 2~5 周为康复中期,这个阶段患者以恢复活动度和步态为主要目标,可以开始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逐渐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可以增加的训练包括(早期的康复训练继续执行),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术后 6~8 周为康复后期,这个阶段患者逐渐开始负重位的下肢力量训练,增加踝关节、大腿以及臀部肌力,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1. 急性疼痛期(跟骨后上方突然疼痛肿胀的阶段)不要牵拉跟腱或频繁勾脚,因为背屈动作增加了对滑囊的压迫刺激,可能会使症状严重。
2. 急性疼痛期和刚做完手术 1 周内不要按摩患处,不要热疗(包括热水澡、热敷、烤灯、热磁等),不要使用有热性作用的膏药,防止炎症扩散,肿胀增加,延缓愈合;
3. 正确调整腋拐高度,如果高度调整不当或使用方法不当,会导致腋托压迫神经使其受损。患者站立位,双上肢放松置于体侧,肘关节屈曲 20°~25°,在此体位调节腋拐的腋托和把手高度。高度调整方法如下:
跟腱滑囊炎的预防主要针对其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