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云骨科医师
曹青刚骨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脊柱结核是结核细菌通过血液跑到椎体(就是脊柱骨),从而引起椎体感染。被感染的椎体渐渐被结核细菌破坏,形成冷脓肿,并出现胸背部疼痛、发热等症状。
在整个脊柱中,胸椎、腰椎结核发生率最高,颈椎结核较少见。
脊柱结核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表现有所区别,成人型常出现疼痛,若是腰椎结核则常出现腰痛,胸椎结核则常出现背痛,除了疼痛,患者还常常有低热、疲倦、消瘦等症状,部分人有夜间出汗的现象。儿童常常表现为晚上哭闹,性情急躁等。
疼痛,最常见的是腰部疼痛,因为胸椎最容易得脊柱结核,此外,部分患者休息后疼痛可减轻,劳累后则加重;
发热,通常表现为低热,38 ℃左右,下午 4 点左右开始发热,所以被称为午后低热;
局部肌肉痉挛变硬,因为脓肿的刺激,脊柱结核周围的背部肌肉常常痉挛变硬;
驼背,因为脊柱椎体的骨质被破坏,出现后凸畸形;
当结核损伤到周围神经时,可能出现上肢或下肢的麻木无力,甚至瘫痪。
绝大多数病人不会有后遗症,少部分可能存在如下后遗症:
一般的脓肿都有非常明显的高烧,甚至怕冷,局部发红、热的表现,但是脊柱结核导致的化脓,没有高烧,局部没有发红、热的情况,所以叫冷脓肿,但这些脓肿的危害不小,很容易流向周围、扩散。
通俗地讲脊柱后凸发生在胸椎就是我们讲的驼背,引起脊柱后凸的病因有很多,其中脊柱结核也会造成驼背。
约 10% 的脊柱结核患者会出现截瘫。
截瘫发生过程常有这些表现:
同时按发生时间的不同,脊柱结核导致的截瘫可分为两种情况:
单纯的脊柱结核是不会传染的。脊柱结核一般是其他器官的结核通过血液循环转到脊柱导致的,比如最常见的肺结核,其次是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核。
所以,要判断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要看其肺部是否有结核,同时肺结核是否是活动性的。如果为活动性肺结核,痰涂片(一项化验痰的肺结核检查)里有结核杆菌,则有传染性。
脊柱结核最常见的病因是肺结核中的结核菌通过血液,转移到了脊柱,从而引起脊柱结核,所以肺结核与脊柱结核是关系密切的。
67% 的脊柱结核病人曾经或者现在有肺结核。患过肺结核的病人,如果出现腰背痛,且磁共振发现脊柱有感染时,应该首先考虑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多发于贫困、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就全世界范围来讲,非洲及中东地区较高发,在我国,西部地区发病率更高。
就个体来讲,营养状况较差,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患者,HIV 患者等更容易患脊柱结核。
其实,结核菌常潜伏在人体,如果我们免疫力低下,它就会占上风,成为致病菌,所以抵抗力差的人容易患病。
X 线,查看脊柱整体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全部脊柱都要接受x线检查,因为脊柱结核经常在脊柱的椎体出现跳跃传播(不相邻的椎体出现感染);
CT 检查,显现结核病灶详细的骨质破坏情况,特别是较隐蔽和较小的破坏,帮助了解脓肿的位置;
磁共振检查,显示肌肉等软组织的情况,显示神经受损伤的程度和范围,还能显示脓肿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病原学诊断,相当重要的检查,具体为医生从患者身上取得一小块病变,如果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结核细菌,或者培养出结核细菌,则可帮助诊断脊柱结核。
为了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通常建议结合X线、CT和磁共振检查。
儿童脊柱结核累及的脊柱节段数(一个椎体称为一段)比成人多,平均儿童脊柱结核累及的节段数是成人的 1.9 倍;
更容易出现脊髓压迫,因为儿童及青少年椎管内空隙及营养脊髓的血管管径比成人小;
更容易形成脓肿和扩散,因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椎体筋膜及骨膜与椎体相连更疏松,一旦结核化脓则很容易在椎前筋膜及骨膜下潜在腔隙内扩散;
儿童处于生长期,后凸畸形的进展更快,角度更大,相比之下成人脊柱结核所致的角度改变小,所以对儿童更倾向于早期外科治疗和器械固定;
儿童的抗结核治疗需要的时间更长。
无法弯腰捡东西的原因很多,腰椎的结核可以导致这种情况,因为被结核感染的椎体无法承受较大的力量,同时感染的组织和脓肿刺激了腰部肌肉,引起肌肉僵硬,无法弯腰,必须挺直腰下蹲,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称为拾物试验阳性。当然其他的疾病,比如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症也可能有类似表现,还需要医生通过检查来诊断。
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82~95% 的脊柱结核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痊愈,所以脊柱结核的第一步治疗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缓解神经压迫症状,甚至可以部分控制脊柱畸形。
目前治疗结核的药物分为一线和二线,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组、链霉素,常用的是前四种。
二线药物包括对氨水杨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二线药物在一线药物无效或者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选用,同时也是对抗耐药结核菌的主要用药。
此外,降尿酸药物是针对抗结核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如弥可保,医生会根据出现的副作用进行选用。
目前有几种方案:
WHO 推荐治疗 9 个月;
英国推荐 6 个月的短程治疗;
美国推荐成人应用 6 个月,儿童应用 12 个月。
这些都是研究的结果,供医生参考和选择。医生需要通过各种化验结果,影像学评估(X 片、CT、核磁检查)等来决定治疗时间。
但是,通常都需要先进行 2 个月的强化治疗期,一般治疗药物由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组成。两个月后,则会根据病情、药物副作用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当地的防疫站都有免费的抗结核药物领取,病人可以到当地县级疾病控制中心领取。当然,按规定只有抗结核药物是免费的,其他的药物,如降尿酸、护肝药物等则不免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风险较大,应注意复查肝功能。
如果注意采用营养支持,结合抗结核药物应用和手术治疗,构成的正规综合治疗方案,治愈率可达到 90% 以上,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局部病变未愈或复发。
在轻度神经受损的情况下,有 90% 以上的患者都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对于身体失去活动能力的患者,60~70% 都能恢复。
所以,患者不必过分担心和消极,治疗结核是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要有信心。
82~95% 的脊柱结核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即使有神经受损、脊髓受压、脊柱畸形的患者,仍可以先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如果能控制疼痛,减轻神经受压的症状(如四肢麻木、无力等),则继续药物治疗,避免手术。
国内外的多个研究发现,手术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纯服用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手术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所以脊柱结核的治疗,首先应考虑药物保守治疗。
总体来讲,有以下情况的病人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脊柱有大的脓肿形成;
严重的驼背畸形,畸形角度大于 30 度,注意这个角度需要医生在 X 片上进行专业测量,不可目测驼背角度;
进行性的神经功能损害,也就是说神经功能(手脚麻木、无力等)一天比一天差;
对结核药物没有反应,也就是说结核细菌出现了耐药。
手术治疗主要是可以立刻减轻疼痛,神经受压的情况也会立刻解除。同时,手术能更好更快地清除患者的结核感染组织,减少复发。
尽管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是手术还是有以下几个优势,对有需要的人群可以提供选择参考。
可以立刻减轻疼痛,尽快投入正常生活;
神经立刻解除压迫,麻木无力的症状改善更快;
更好更快的融合脊柱,减少病情复发。
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膜粘连及胸腔积液,通常都会放置引流管。医生会根据引流出的积液量来决定什么时候拔管,临床上引流量少于 100 毫升,引流液为淡黄色时拔管较为妥当。如果无特殊情况,通常 1 周左右可以拔管。
胸椎结核往往侵犯胸椎前方,手术一般要开胸进行。开胸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同时患者因为疼痛不敢咳嗽呼吸,肺内容易积痰。为了防止肺部感染,就需要进行咳嗽锻炼,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手术后,医生都会强调咳嗽锻炼,拍背,抬头扩胸、深呼吸等功能锻炼。即使疼痛,也要忍痛进行上述锻炼。
术后前 1 周疼痛是正常的,特别是前 3 天,可以止痛药物处理。
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术前必须进行 2 周及以上的抗结核治疗,控制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一般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联合治疗。
此外,有学者提出,通过药物等治疗将体温控制在 37.5℃ 以下,红细胞沉降率 < 40 mm/h 时,手术失败的概率会明显降低。出于以上考虑,在手术前医生会要求服药治疗。
手术把被结核破坏的脊柱清除以后,会有一段大的缺损,所以需要骨头放在两节椎体之间,这样可以促进两节椎体更好、更快地融合为一体,促进恢复。而髂骨因为位置表浅而又不负重,所以选择取这里的骨头,相当于拆(作用不大的)东墙补(更重要的)西墙。
一般来说没有很大或者很严重的后遗症,不必太担心。少部分患者在取骨处会有慢性疼痛及麻木,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 13%,主要见于体瘦、取骨较多的患者,而绝大部分患者的不适会逐渐消失。
手术后一般需要观察 2 周,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无异常,伤口的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出院。不必非要等到伤口愈合完全拆线后再出院。
即使进行了脊柱结核的病灶清除手术,抗结核药物治疗仍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还需要 6~9 个月的抗结核治疗,应该按时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并决定何时停药。
多家医院都报道了微创治疗脊柱结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结果。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引流术、CT 引导下经皮穿刺术、内窥镜技术等微创手术因其对全身情况的要求低,对机体创伤小,治疗周期短的特点也逐渐被应用到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中来。
但是,微创手术治疗仅能做到脓肿清除和引流,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很多长期的益处,只是对于一些身体情况非常差,耐受不了大手术的一种选择,暂时缓解脓肿的压迫和清除局部的结核菌。如果情况允许,最好能行大手术,彻底清除病灶。
对于胸椎结核,国内某些医院开展用微创的胸腔镜进行结核病灶的清除,然后再进行钢钉的固定,这也是一种减少手术创伤的办法。
耳鸣、手麻、尿变红都是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服药期间,患者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经常要自我监测有无耳鸣、听力减退、口角或四肢麻木、关节痛等异常情况;
服药后药物随尿排出,表现为尿变红,和尿中出血是不同的(尿常规检查能够区分),药物引起尿变红不需要处理;
有些患者出现肝功能重度损害才发现,最后只有被迫停药,延长治疗周期,而且对肝脏打击也很大。所以,要定期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出院后前 3 个月,每个月都要来复诊,三月后,在第 6 月、9 月、12 月时复诊,如果无异常,以后可以每隔 1 年复诊 1 次,总共复诊 3 年左右。复诊的目的是:
让医生监督药物治疗的规范程度、饮食营养、功能锻炼;
观察病情,如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的变化,疼痛和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查看化验指标血沉、C 反应蛋白、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定期进行 X 线摄片,观察病灶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钢钉钢板或植骨块位置有无变化,必要时进行 CT 和 MRI 复查。
营养支持是治疗结核病的基础,机体免疫细胞是杀灭结核杆菌的重要方式,最好的药物是自身的抵抗力。
结核患者大多消瘦、体弱、常伴贫血,每日应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食物品种多样,避免偏食,粗细适当搭配食用。以奶类、蛋类、鱼虾、瘦肉、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为主。
总的来说,注意休息、营养、脊柱制动、充足睡眠是最基本的。
手术后以休息为主,特别是前 2~3 个月,以卧床休息为主,适当下床进行室内活动;
脊柱适当制动,比如不要经常弯腰,扭腰旋转等动作,前3个月下床时应佩戴腰围,需要质地较硬的腰围,而不是我们通常用的软绵绵的腰围;
加强营养,多吃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
心理调整,脊柱结核病程长,部分伴脊柱畸形,甚至压迫神经导致截瘫(比如腰或胸部某个位置以下的身体都感觉丧失、不能活动),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家属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
部分患者来自农村,担心住院费用太高而又治不好,需要明白的是,本病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而且功能恢复良好,所以不必过分担心。
脊柱结核未治愈及复发相关因素包括:
不合理的治疗;
自身营养不良;
手术消除病灶不彻底;
脓腔处理不当;
耐药菌株的出现等。
未愈及复发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多因素中一般有一种起主要作用。
作为患者必须做好前面两点:
按时按量的吃药,不要漏服或者少服。长期规律服药是为了让药物在血液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杀灭和抑制细菌。如果漏服或者少服,那么就不足以抵抗细菌,使得细菌占上风。长期如此,不仅不能杀掉细菌,反而可能诱发耐药菌出现。
自身营养也需要重视,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以抵抗结核菌。
若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及时前往正规可靠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