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张玉晶小儿内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甲基丙二酸是在异亮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胆固醇和奇数链脂肪酸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属于有机酸血症的一种。本病是由于体内代谢酶(甲基丙二酸变位酶)活性减低,使得体内甲基丙二酸(一种有机酸)代谢障碍,造成甲基丙二酸在体内蓄积,从而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反复发作性呕吐,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智能落后、惊厥、昏迷,肌肉病变以及血液异常,酸中毒等症状。
甲基丙二酸血症不常见。据统计,美国患病率为每 4.8 万活产婴儿中出现 1 例,日本为每 5 万活产婴儿中出现 1 例,意大利为每 11.5 万活产婴儿中出现 1 例,德国为每 16.9 万活产婴儿中出现 1 例,国内目前没有相关数据。
甲基丙二酸血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酶的缺陷,分为甲基丙二酰辅酶 A 变位酶缺陷及其辅酶钴胺素代谢障碍两大类;
根据血或尿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为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和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半胱氨酸血症;
根据围手术 B12 负荷试验,分为维生素 B12 有效型和无效型;
根据发病时间早晚,分为早发型(1 岁以内出现症状)和迟发型(4 岁以后出现症状)。
神经系统损伤:反复发作性呕吐、嗜睡、惊厥、运动障碍、智力低下、四肢发软,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智力障碍、手足徐动症等。
代谢紊乱:常因发热、饥饿、高蛋白饮食和感染诱发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发作,表现为意识障碍、深大呼吸等。
发育落后:生长发育障碍,尤其是新生儿期的患儿,可见小头畸形、智力有不同程度的落后,运动发育落后,四肢发软。
血液系统损伤:表现为贫血,可有白细胞、血小板的减低。
肝肾损伤:肝脏肿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合并感染,常见口角、眼角、会阴部皲裂和红斑,少数患儿可见口炎、舌炎、肠病性肢端皮炎等。
生后数小时至 1 周内发病,表现为拒食、呕吐、嗜睡、四肢发软、昏迷、抽搐、肝肿大、脑水肿、脑出血,甚至死亡。
生后数月发病,平时厌食,对蛋白质不耐受,易兴奋,易疲劳。发热、感染、饥饿、疲劳、外伤等情况下可诱发急性发作,表现为拒食、呕吐、嗜睡、昏迷、抽搐、四肢无力。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甲基丙二酸辅酶 A 变位酶或辅酶腺苷钴胺缺乏,使体内甲基丙二酸不能转变为琥珀酸,造成甲基丙二酸在体内蓄积,引起神经、肝脏、肾脏、骨髓等多个器官、系统受到损伤。
甲基丙二酸血症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
甲基丙二酸血症会遗传,部分患儿有明确的家族病史,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如果父母双方无疾病表现,但均携带致病基因,后代有 25% 的概率得病。
如果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患病,且另一人携带致病基因,后代有 50% 的概率得病。
医生在怀疑甲基丙二酸血症时,主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血、脑脊液中的有机酸水平,和通过串联质谱法检测血中游离肉碱、乙酰肉碱、丙酰肉碱和蛋氨酸水平,并计算 C3 与 C2 的比值,来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
需要做一般检查、特殊检查、酶学检查、基因检测、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儿科、内分泌科。
甲基丙二酸血症属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不能自己好。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药物、手术三种。
甲基丙二酸血症属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尚不能被根治。
饮食中要限制食物来源的蛋白,即采取低蛋白膳食,在膳食中可添加不含异亮氨酸、蛋氨酸、苏氨酸或缬氨酸的氨基酸混合物(特殊奶粉或蛋白粉)。根据患者年龄、体重、代谢控制情况及血中必须氨基酸的水平,可随时间逐步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奇数链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的摄入也是要受限制的。
早期治疗和预防酸中毒的发作可明显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