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尿病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词条作者
徐乃佳

徐乃佳中医内分泌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赵汝星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小儿糖尿病是什么病?

小儿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代谢异常疾病,特征是血糖高[1]。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两大类,表现为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以及体重变轻等。小儿糖尿病以 1 型糖尿病居多。

小儿糖尿病,主要是通过胰岛素、饮食管理、运动锻炼等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效果,另外还需要积极控制并发症。

小儿糖尿病包括哪些类型?

小儿发生的糖尿病类型包括[1]

  • 1 型糖尿病;
  • 2 型糖尿病;
  • 特殊类型糖尿病:
    • 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如与胰岛素作用有关的基因发生缺陷;
    • 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胰腺受到疾病损害或切除引起的糖尿病;
    • 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引起的糖尿病;
    • 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
    • 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患病率高吗?

高。

98% 的小儿糖尿病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甚少。我国小儿 1 型糖尿病每 10 万 15 岁以下儿童中约有 1~2人会发病,4~6 岁和 10~14 岁为 1 型糖尿病的高发年龄[2]

患有其它类型糖尿病的孩子相对少见。

症状

小儿糖尿病的早期会出现哪些症状?

如果孩子出现吃得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轻[2,3],以及出现不明原因的嗜睡、昏迷的表现,都要怀疑糖尿病,建议尽快就医。

小儿糖尿病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

患有糖尿病后容易发生急性和慢性并发症。

  •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透高血糖状态和低血糖症;
  •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还会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抑郁、生长发育障碍、女性月经失调等。

1 型糖尿病儿童常合并哪些其他疾病?

本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格雷夫斯病等,也可能合并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疾病、乳糜泻等。

2 型糖尿病儿童常合并哪些其他疾病?

本病可合并肥胖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股骨头骨骺滑脱、胫骨内翻、骨折等肥胖相关的骨科疾病。

病因

小儿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 1 型糖尿病:具体病因不明,与遗传基因、自身免疫紊乱、病毒对胰岛 β 细胞的破坏、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和黄疸等因素有关[1]
  • 2 型糖尿病:具体病因不明,与遗传基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体力活动的减少、超重或肥胖、出生时体重过低或过高、体力活动较少有关[1]
  • 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病因明确,即与胰岛素作用有关的基因发生缺陷有关,有遗传性。
  • 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病因明确,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等药物引起的糖尿病。
  • 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病毒可通过攻击破坏 β 细胞或诱导自身免疫紊乱引起糖尿病。
  •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通过分泌过多能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来引发糖尿病。

1 型糖尿病常见于哪些孩子?

有以下情况的儿童患上 1 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 1 型糖尿病家族史;

  • 新生儿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黄疸;

  • 维生素 D、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

  • 出生时母亲年龄 > 25 岁;

  • 母亲怀孕时发生子痫前期;

  • 过早(年龄 < 3 个月)或过晚(年龄 > 7 个月)给小儿喂养大米、玉米、麦片等谷物食品。

2 型糖尿病常见于哪些孩子?

有以下情况的儿童患上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 有 2 型糖尿病家族史;

  • 出生时体重过低(如 < 2.3 kg)或过高(> 4.0 kg);

  • 久坐、缺乏运动;

  • 超重或肥胖;

  • 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

  • 睡眠时间短(每天 ≤ 6 小时);

  • 过多摄入红肉(如猪、牛、羊、鸡肉)、加工肉食(如香肠)、含糖饮料。

小儿糖尿病是遗传的吗?

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不是百分之百遗传。遗传因素只是小儿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如前所述,还受体重、生活方式、环境、其他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诊断

小儿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 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合并下列任意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 随机静脉血浆血糖 ≥ 11.1 mmol/L,随机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 空腹静脉血浆血糖 ≥ 7.0 mmol/L,空腹状态指至少 8 小时未进食任何食物;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服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血糖 ≥ 11.1 mmol/L。

如无典型糖尿病症状,仅合并上述任意一项,应择日重复检测一次,仍然达到上述标准,可诊断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

诊断糖尿病后还需检测:

  • 尿常规: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合并肾病、糖尿病酮症、尿路感染。

  • 糖化血红蛋白:用于评估近期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 肝肾功能:用于评估是否合并肝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

  • 血脂:用于评估是否合并血脂异常。

  • 血清胰岛素或 C 肽:用于评估胰岛功能,协助诊断糖尿病属于何种类型。

  • 糖尿病自身抗体: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属于何种类型。

  • 甲状腺功能:如确诊为 1 型糖尿病,常合并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需检测甲状腺功能以排查。

  • 肝脏超声:如确诊为 2 型糖尿病,常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需通过超声排查。

  • 眼底检查:如确诊为 2 型糖尿病,需进行视网膜检查以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核磁共振(MRI)检查:可用于排除颅脑疾病。

小儿糖尿病怎么区分是 1 型糖尿病还是 2 型糖尿病?

从临床特点看,以下因素可帮助鉴别:

  • 起病及症状:1 型糖尿病起病急,多尿、多饮、烦渴、体重减轻、疲乏明显,2 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

  • 发病年龄:2 型糖尿病常在 10 岁以后发病,1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更早,一半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在 10 岁以前发病。

  • 体型:2 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或肥胖,1 型糖尿病少见。

  • 皮肤:2 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腋窝、腹股沟和颈部等身体皮肤出现褐色、绒状、皮肤增厚的表现,即黑棘皮样改变,1 型糖尿病患者少见上述表现。

  • 家族史:大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在近亲中也有人患 2 型糖尿病,而 1 型糖尿病患者近亲患病较少。

从实验室检查看,以下因素可帮助鉴别:

  • 血清胰岛素或 C 肽:血清胰岛素或 C 肽水平低支持 1 型糖尿病诊断,但也有 2 型糖尿病出现这种情况。

  • 糖尿病自身抗体:抗体阳性提示 1 型糖尿病,但是抗体阴性也见于某些 1 型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抗体阳性。

有些情况下,1 型和 2 型糖尿病比较难区别,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区分开来。

糖尿病孩子测到血糖高,一定是糖尿病吗?

不一定。在急危重症(如休克)、短期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早产、外伤等情况下,血糖会暂时性升高,待解除上述因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需要系统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才能确诊糖尿病。

治疗

小儿糖尿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小儿糖尿病治疗包括:

  • 营养学治疗: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既能控制血糖水平,又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1]
  •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避免超重或肥胖,促进正常生长发育[1]
  • 药物治疗:适合儿童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二甲双胍和胰岛素[1]。根据病情用不同的药物,减少副作用,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 糖尿病教育:指不断地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配合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做好血糖控制。
  • 自我血糖监测:指在家中自己监测血糖,如根据医生建议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1]
  • 心理治疗:患病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患儿家长应注意关注患儿的心情变化,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1]

可见,小儿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既有医生、护士、营养师的指导,又有患儿自己和家属的参与、配合。如果能尽力做好上述六点,可以把血糖控制在适合自己的理想范围内,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长时间高质量的生活。

小儿糖尿病应把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 对于 1 型糖尿病的患儿,空腹和餐前血糖应控制在 5~8 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 5~10 mmol/L,睡前血糖应控制在 6.7~10 mmol/L,凌晨血糖应控制在 4.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7.5% 以下。

  • 对于 2 型糖尿病的患儿,血糖控制应严格,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7.0% 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 7.2 mmol/L 以下。

  • 其它类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尚无共识,总之血糖严格控制甚至接近正常水平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前提是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

小儿糖尿病的治疗药物胰岛素有副作用吗?

有。

  • 胰岛素治疗常可引起低血糖、体重增加。

  • 偶尔出现皮疹、水肿和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瘙痒等),或看近处模糊,血糖的迅速改善也可能引起急性痛性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疼痛,但这些是暂时性的,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 罕见全身性过敏反应,如全身性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需要紧急送医。

小儿糖尿病适合用胰岛素泵吗?

1 型糖尿病可以考虑长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以更精细地控制血糖。

其它类型糖尿病在血糖较高(如血糖 > 13.9 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 > 9.0%)、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状态、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时,也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泵。

小儿糖尿病应该多久看一次医生?每次做些什么检查?

不同项目复查间隔时间各不相同[4]

  • 一般体重、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足部状况每间隔一个月复查一次;
  • 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一季度(三个月)复查一次;
  • 血脂系列,尿蛋白、尿常规、心电图等一般半年(六个月)复查一次;
  • 视力和眼底、胸部 X 线片、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肝胆超声和神经系统检查一般一年复查一次。

小儿糖尿病能治愈吗?

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治疗可以将患者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保证生活质量[3]

image

生活

小儿糖尿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吗?

如患儿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身高生长障碍、消瘦、骨骼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如进食过多又会引发体重过度增加。

因此,必须采取营养学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方法控制好血糖,这样可以保证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小儿糖尿病会影响孩子的寿命吗?

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血糖控制不佳、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有关。只有尽力控制好糖尿病,延缓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正常寿命。

小儿糖尿病应如何饮食,既能防止血糖过高又能保证生长发育?

  • 主食要定量,而且要粗细搭配,尽量选择山芋、黑米饭、马铃薯等低血糖指数(GI)的主食,芹菜、韭菜等高纤维蔬菜素;
  • 要多吃蔬菜,适量食用水果,种类和颜色要丰富多样;
  • 要选择优质蛋白质,以鸡鸭鱼肉为主;
  • 清淡饮食,少油低盐,应当足量饮水且不饮酒[5]
  •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根据实际情况少食多餐。

小儿糖尿病可以运动吗?怎么运动?

可以运动。

  • 推荐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每天运动时间至少半小时。一般餐后 60~90 分钟后运动。

  • 运动后注意监测血糖。如进行 1 个小时以上的持续运动,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增加,应注意监测血糖、适当进食。

  • 避免在参与运动的骨骼肌部位注射胰岛素,有可能导致胰岛素过快吸收而发生低血糖。

  • 1 型糖尿病患儿在运动期间和运动后发生血糖波动的风险较高,血糖控制在 5~13.9 mmol/L 时再去运动相对安全些。

  • 减少长时间静坐学习、看电视,坐了一个小时可以起来适当活动一下。

小儿糖尿病如何安全外出?

糖尿病儿童外出时应备好糖尿病药物、血糖监测设备和一定数量的零食,延续糖尿病饮食方案和运动治疗,按时服药和监测血糖,零食用作低血糖之需。

坐飞机时胰岛素应放在随身行李中,高温环境下胰岛素注意保存在冷藏盒内。

小儿糖尿病将来可以生育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的患儿,也能正常生育。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和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有一定遗传性,生育前应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并做好心理准备。

小儿糖尿病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糖尿病儿童可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需要父母、家庭、社会等共同给予关爱。

小儿糖尿病患者在学校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糖尿病儿童在学校时间较长,可能遇到进食不规律、胰岛素注射不方便、与疾病有关的自卑感、低血糖发作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父母、医务人员和学校积极协调,处理好这些问题,最小程度地影响孩子学习和心理状态。

要引导患儿积极面对病情,克服恐惧心理。

小儿糖尿病可以正常接种疫苗吗?

目前没有研究表明接种疫苗会对小儿糖尿病患者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但具体情况建议患儿父母在患儿接种疫苗前询问防疫科的医师。

预防

小儿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比如避免高热量饮食摄入、适度运动来防止超重或肥胖,对于 2 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其它类型糖尿病还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