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佳中医内分泌主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小儿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代谢异常疾病,特征是血糖高[1]。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两大类,表现为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以及体重变轻等。小儿糖尿病以 1 型糖尿病居多。
小儿糖尿病,主要是通过胰岛素、饮食管理、运动锻炼等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效果,另外还需要积极控制并发症。
小儿发生的糖尿病类型包括[1]:
高。
98% 的小儿糖尿病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甚少。我国小儿 1 型糖尿病每 10 万 15 岁以下儿童中约有 1~2人会发病,4~6 岁和 10~14 岁为 1 型糖尿病的高发年龄[2]。
患有其它类型糖尿病的孩子相对少见。
如果孩子出现吃得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轻[2,3],以及出现不明原因的嗜睡、昏迷的表现,都要怀疑糖尿病,建议尽快就医。
患有糖尿病后容易发生急性和慢性并发症。
本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格雷夫斯病等,也可能合并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疾病、乳糜泻等。
本病可合并肥胖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股骨头骨骺滑脱、胫骨内翻、骨折等肥胖相关的骨科疾病。
有以下情况的儿童患上 1 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1 型糖尿病家族史;
新生儿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黄疸;
维生素 D、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
出生时母亲年龄 > 25 岁;
母亲怀孕时发生子痫前期;
过早(年龄 < 3 个月)或过晚(年龄 > 7 个月)给小儿喂养大米、玉米、麦片等谷物食品。
有以下情况的儿童患上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有 2 型糖尿病家族史;
出生时体重过低(如 < 2.3 kg)或过高(> 4.0 kg);
久坐、缺乏运动;
超重或肥胖;
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
睡眠时间短(每天 ≤ 6 小时);
过多摄入红肉(如猪、牛、羊、鸡肉)、加工肉食(如香肠)、含糖饮料。
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不是百分之百遗传。遗传因素只是小儿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如前所述,还受体重、生活方式、环境、其他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 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合并下列任意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随机静脉血浆血糖 ≥ 11.1 mmol/L,随机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空腹静脉血浆血糖 ≥ 7.0 mmol/L,空腹状态指至少 8 小时未进食任何食物;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服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血糖 ≥ 11.1 mmol/L。
如无典型糖尿病症状,仅合并上述任意一项,应择日重复检测一次,仍然达到上述标准,可诊断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后还需检测:
尿常规: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合并肾病、糖尿病酮症、尿路感染。
糖化血红蛋白:用于评估近期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肝肾功能:用于评估是否合并肝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
血脂:用于评估是否合并血脂异常。
血清胰岛素或 C 肽:用于评估胰岛功能,协助诊断糖尿病属于何种类型。
糖尿病自身抗体:用于协助诊断糖尿病属于何种类型。
甲状腺功能:如确诊为 1 型糖尿病,常合并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需检测甲状腺功能以排查。
肝脏超声:如确诊为 2 型糖尿病,常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需通过超声排查。
眼底检查:如确诊为 2 型糖尿病,需进行视网膜检查以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核磁共振(MRI)检查:可用于排除颅脑疾病。
从临床特点看,以下因素可帮助鉴别:
起病及症状:1 型糖尿病起病急,多尿、多饮、烦渴、体重减轻、疲乏明显,2 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
发病年龄:2 型糖尿病常在 10 岁以后发病,1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更早,一半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在 10 岁以前发病。
体型:2 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或肥胖,1 型糖尿病少见。
皮肤:2 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腋窝、腹股沟和颈部等身体皮肤出现褐色、绒状、皮肤增厚的表现,即黑棘皮样改变,1 型糖尿病患者少见上述表现。
家族史:大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在近亲中也有人患 2 型糖尿病,而 1 型糖尿病患者近亲患病较少。
从实验室检查看,以下因素可帮助鉴别:
血清胰岛素或 C 肽:血清胰岛素或 C 肽水平低支持 1 型糖尿病诊断,但也有 2 型糖尿病出现这种情况。
糖尿病自身抗体:抗体阳性提示 1 型糖尿病,但是抗体阴性也见于某些 1 型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抗体阳性。
有些情况下,1 型和 2 型糖尿病比较难区别,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区分开来。
不一定。在急危重症(如休克)、短期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早产、外伤等情况下,血糖会暂时性升高,待解除上述因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需要系统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才能确诊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治疗包括:
可见,小儿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既有医生、护士、营养师的指导,又有患儿自己和家属的参与、配合。如果能尽力做好上述六点,可以把血糖控制在适合自己的理想范围内,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长时间高质量的生活。
对于 1 型糖尿病的患儿,空腹和餐前血糖应控制在 5~8 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 5~10 mmol/L,睡前血糖应控制在 6.7~10 mmol/L,凌晨血糖应控制在 4.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7.5% 以下。
对于 2 型糖尿病的患儿,血糖控制应严格,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7.0% 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 7.2 mmol/L 以下。
其它类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尚无共识,总之血糖严格控制甚至接近正常水平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前提是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
有。
胰岛素治疗常可引起低血糖、体重增加。
偶尔出现皮疹、水肿和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瘙痒等),或看近处模糊,血糖的迅速改善也可能引起急性痛性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疼痛,但这些是暂时性的,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罕见全身性过敏反应,如全身性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需要紧急送医。
1 型糖尿病可以考虑长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以更精细地控制血糖。
其它类型糖尿病在血糖较高(如血糖 > 13.9 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 > 9.0%)、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状态、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时,也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泵。
不同项目复查间隔时间各不相同[4]。
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治疗可以将患者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保证生活质量[3]。
如患儿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身高生长障碍、消瘦、骨骼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如进食过多又会引发体重过度增加。
因此,必须采取营养学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方法控制好血糖,这样可以保证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血糖控制不佳、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有关。只有尽力控制好糖尿病,延缓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正常寿命。
可以运动。
推荐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每天运动时间至少半小时。一般餐后 60~90 分钟后运动。
运动后注意监测血糖。如进行 1 个小时以上的持续运动,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增加,应注意监测血糖、适当进食。
避免在参与运动的骨骼肌部位注射胰岛素,有可能导致胰岛素过快吸收而发生低血糖。
1 型糖尿病患儿在运动期间和运动后发生血糖波动的风险较高,血糖控制在 5~13.9 mmol/L 时再去运动相对安全些。
减少长时间静坐学习、看电视,坐了一个小时可以起来适当活动一下。
糖尿病儿童外出时应备好糖尿病药物、血糖监测设备和一定数量的零食,延续糖尿病饮食方案和运动治疗,按时服药和监测血糖,零食用作低血糖之需。
坐飞机时胰岛素应放在随身行李中,高温环境下胰岛素注意保存在冷藏盒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的患儿,也能正常生育。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和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有一定遗传性,生育前应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并做好心理准备。
糖尿病儿童可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需要父母、家庭、社会等共同给予关爱。
糖尿病儿童在学校时间较长,可能遇到进食不规律、胰岛素注射不方便、与疾病有关的自卑感、低血糖发作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父母、医务人员和学校积极协调,处理好这些问题,最小程度地影响孩子学习和心理状态。
要引导患儿积极面对病情,克服恐惧心理。
目前没有研究表明接种疫苗会对小儿糖尿病患者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但具体情况建议患儿父母在患儿接种疫苗前询问防疫科的医师。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比如避免高热量饮食摄入、适度运动来防止超重或肥胖,对于 2 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其它类型糖尿病还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