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儿童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综合征,由于营养、外伤或者疾病原因,使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红细胞丢失增加、或红细胞过早破坏,导致单位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一般表现为皮肤(比如面部、耳轮、手掌)、粘膜(比如眼睑结膜、口腔粘膜)及甲床苍白,病程较长的患者,精神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贫血首先是要就诊由医生明确原因,再针对病因治疗。
早产、双胎或多胎、母亲孕期严重贫血的小婴儿,要注意补充铁剂。
添加辅食后要尽早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比如红肉、高铁米糊、动物肝脏等等,注意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适宜,科学喂养。
对于 G6PD 缺乏的孩子,孩子及哺乳妈妈要注意回避蚕豆或蚕豆制品(比如粉丝),以及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比如抗疟药、砜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比如阿司匹林、安替比林、氨基比林、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大剂量维生素 K、氨基呋喃类、某些中药中成药等等)
此外,平时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勤洗手、疾病高发期少去人多密集处、避免接触感染性疾病的人),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起地贫或 G6PD 缺乏的孩子的贫血加重。
血友病的孩子,要注意养成安静生活的习惯,以尽量避免外伤出血。平时用药要咨询医生,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免肌内注射,如有外科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要注意补充凝血因子。
对于大人,要注意婚前检查,尽量避免地贫患者或基因携带者联姻。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地贫的话,孩子发生严重地贫的概率较高,产前要注意排查。
由于贫血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及重要器官功能(心、肺、胃肠道和神经系统),所以儿童自出生后应当按儿保要求定期体检筛查贫血,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皮肤、粘膜及甲床苍白,易疲倦或精神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一般是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者儿童医院的普通内科或血液科。
造血物质缺乏,常见的如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维生素 B12 和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妊娠最后 3 个月是胎儿获得母亲体内的铁最多的时候。所以,如果宝宝早产、双胎或多胎、孕妈严重缺铁等原因,会使胎儿储铁减少。有这些因素的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补充铁剂。
出生后 4~6 个月,宝宝身体储备的铁会逐渐不够身体所需,奶类、谷类食物里铁的含量较低,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多的辅食,会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这是儿童最常见的贫血原因。辅食添加不合理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除了及时补充铁剂,还要注意给孩子摄入含铁食物高的食物,比如红肉、高铁米糊等等。
此外,慢性腹泻、慢性肠道出血(比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肠道过敏等,均可引起肠道慢性失血),也可以引起铁的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这些疾病需面诊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另外给予补充铁剂或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
如果添加辅食的孩子严重偏食,比较少吃肉类、蔬菜等食物,会导致维生素 B12 和叶酸缺乏,而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羊奶喂养的孩子,也容易叶酸缺乏,因为羊奶的叶酸含量很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血常规显示为大细胞性贫血,追问喂养情况,结合血常规、血清维生素 B12 和叶酸测定可明确,给予维生素 B12 和(或)叶酸治疗可有效改善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等。
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的孩子,要注意再生障碍性贫血。
对于出生后 1 年内出现重度贫血和网织红细胞减少的婴儿,尤其是伴有先天畸形的婴儿,应注意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对于起病急,进展快,病情较重,伴有发热的贫血,要注意白血病可能,血象可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减少,网织红细胞较低,白细胞增高(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占多数),血小板减少。
这些疾病的治疗比较特殊,需要就诊血液科,由专科医生指导治疗,比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成分输血、化疗、诱导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营养支持等等。
感染或一些慢性疾病引起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膜结构缺陷,比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红细胞酶缺乏,比如 G6PD 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血红蛋白合成结构异常,比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和遗传相关,有阳性家族史者要注意排查。一般给予对症处理,比如有发生黄疸的新生儿给予退黄治疗(比如光疗或换血治疗),贫血严重者给予输血,有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者给予脾切除,等等。静止型和轻型地中海贫血无需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要注意除铁治疗。G6PD 缺乏者要注意去除诱因(比如某些食物、药物及感染)。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比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贫血、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感染、物理化学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会破坏红细胞而发生贫血。
这些要注意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疾病,以及对症处理。
这些情况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的检查可诊断,给予对症处理、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出血,贫血严重者给予输血,这些处理后,贫血一般可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