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奕小儿内分泌科医师
吴菲菲小儿内科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小儿腹泻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每日超过 3 次)为主要表现,其中病程在 2 周以内为急性腹泻, 2 周~2 个月迁延性腹泻,病程在 2 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国外也有把 2 周或 4 周以上的腹泻定义为慢性腹泻)。
小儿慢性腹泻,可分为慢性持续型和慢性复发型。小儿慢性腹泻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免疫低下、继发感染等,影响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在治疗上需要明确发病原因,及时处理脱水等并发症。
小儿慢性腹泻是婴幼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而且治疗较为困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容易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脱水、佝偻病等并发症,影响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大便的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增加,次数每天 ≥ 3 次,大便较稀,呈水样、蛋花汤样、糊状表现,甚至可带粘冻、脓血,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 2 个月周以上,小儿有眼窝凹陷、泪腺分泌减少等脱水表现,甚至可能并发抽搐。
可能大致小儿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小儿慢性腹泻的病因多样,可以大致分为炎症性肠病、先天性吸收不良性腹泻病、免疫缺陷疾病、过敏性慢性腹泻病和肿瘤、内分泌等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的腹泻病等。
炎症性肠病:为特发性、慢性肠道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先天性吸收不良性腹泻病:是由先天性小肠组织或酶类、蛋白类异常引起。
免疫缺陷疾病相关腹泻:由先天性的免疫缺陷或继发于免疫紊乱性疾病引起,其反复感染多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其中消化道感染以慢性腹泻、吸收不良及生长发育迟缓等为表现。
过敏性慢性腹泻病:由过敏疾病引起,如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
肿瘤、内分泌等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的腹泻病,如甲亢和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急性腹泻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腹泻。
一般情况下,受凉会导致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急性腹痛腹泻,益生菌、思密达或脐贴处置,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很快就可以康复,不会持续 2 个月以上。因此,小儿慢性腹泻跟受凉没有关系。
奶粉可能导致宝贝出现慢性腹泻。主要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和奶粉过敏这两个原因。如果说是更换奶粉或者是刚添加奶粉后马上出现的,首先考虑是奶粉过敏,可以停用奶粉或者更换氨基酸奶粉,如果停用或者更换氨基酸奶粉后,腹泻缓解,考虑奶粉过敏,建议使用氨基酸奶粉等防止过敏的奶粉。如果说是反复长期的腹泻,建议找儿科医生面诊后,根据宝宝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治疗喂养建议。
辅食添加过早,容易出现食物不耐受导致腹泻。或者是宝宝的辅食结构不合理,比如摄入过多的高糖,高渗透压的果汁,容易出现腹泻,此时减少或者停用,即可缓解腹泻症状,此外,宝贝的食物中摄入的脂肪含量过少(低于每日总摄入热量的 40%),也会导致腹泻,此时适当增加每日的脂肪摄入即可。
先天性吸收不良的孩子,主要是小肠组织或酶类、蛋白类异常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
免疫缺陷患儿,主要由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或继发免疫系统疾病的孩子;
过敏体质的孩子,易患食物过敏性慢性腹泻。
大部分的慢性腹泻不会传染,只有慢性菌痢、肠结核、慢性阿米巴炎以及肠血吸虫病等有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感染性腹泻会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传染。
母乳喂养的小儿粪便可为糊状,偶有大便次数 2~5 次为正常,若次数明显增加(每日 3 次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高度警惕慢性腹泻。正常小儿 1 日 1 次左右,若大便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需要注意。
病史及体格检查:通过询问家长关于孩子的饮食习惯、服用药物、腹泻特点等病史,以及做体格检查来寻找可能病因。该检查无特殊注意事项,配合医生检查即可。
大便培养、隐血和大便常规: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检测细菌及寄生虫感染等征象。接取大便标本后及时送检即可。
生化及病原学化验检查:血液检查对于某些引起腹泻的疾病的鉴别有很大帮助。必要时可行结肠镜检查,判断有无胃肠道器质性改变,进一步明确病因。需要注意的是,生化检验需要空腹抽血。
专科医院的小儿消化科,或综合医院的儿内科、普儿科。如果出现脱水或严重腹痛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前往小儿急诊内科就诊。
需要治疗的,慢性腹泻是腹泻病中最为难治的一种,小儿慢性腹泻已成为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小儿慢性腹泻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的。在明确病因的前提下,采取针对病因治疗,即针对不同类型腹泻采取相应治疗,也可对症治疗。
首先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正常饮食是前提。如母乳喂养的的患儿,应该坚持继续母乳喂养。要素饮食则是肠黏膜损伤患者最为理性的饮食。要素饮食是指含有营养要素的饮食,主要是指经过消化的氨基酸、脂肪和葡萄糖的饮食,适用于营养吸收不良的患儿。要素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台物的来源及比例应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来确定。
对于慢性特异性腹泻的婴幼儿,导致其腹泻的原因常包括饮用过量的碳酸饮料和果汁,这些食物可导致吸收不良,脂肪摄入不足。对此,应改变患儿的饮食结构,减少饮料并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对于过敏性性腹泻患儿。要严格控制其饮食,通过对过敏性食物的检测来管理饮食。
静脉营养养疗法: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儿,仅靠饮食结构的调整不能使其恢复健康,则应采用静脉营养——肠道外营养疗法来进行治疗。这种疗法可将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液通过静脉输送到不能口服营养物质的患儿的肠道,从而达到有效吸收的目的。
其他:在治疗小儿幔性腹泻的过程中,排除感染因素引起的慢性腹泻,其它情况下应尽量少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并减少剂量,以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索类药物导致的失调性腹泻。孩子若出现脱水症状,医生会根据脱水程度及具体病情给予适当的补液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时可适当用止泻剂,但需要在明确没有继发感染的前提下。止泻剂会抑制胃肠蠕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所以不可盲目给予止泻药,有时非但无效,反而会干扰腹泻保护机体的一面(如感染性腹泻),甚至引起病情加重。
对症治疗中,若长期频繁使用止泻剂,会引起便秘、大便干结等。
若在明确病原体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可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慢性腹泻会影响消化吸收,长期会导致营养不良、佝偻病、免疫低下,继发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等。
小儿慢性腹泻主要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去除病因或针对病因治疗后可好转。
但对于诊断不明或疾病未得到控制时,只能采取对症治疗,不能彻底治好。
对于过敏性慢性腹泻,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接触食物过敏原可较快好转,而对于先天性酶缺乏或异常及免疫缺陷类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不仅病程长且很难根治。
部分情况下,小儿慢性腹泻会导致死亡。因为小儿慢性腹泻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如营养不良、免疫低下、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该疾病病程长,易迁延不愈。此外,持续腹泻可能会加重原发病,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是否容易复发需要针对不同病因做出判断,如因婴幼儿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腹泻,若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注意喂养,治疗后一般不易复发,但若是慢性肠道炎症、乳糖酶缺乏等,则容易出现复发。
不需要禁食,家长只需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的孩子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避免摄入高糖、高膳食纤维及果汁等高渗食物,减少乳糖摄入。
可减少每次进食量,酌情增加进食次数,即少量多餐原则。
避免高糖、高渗透压的果汁及高膳食纤维的摄入。
适量减少含有乳糖食物的摄入。
对于少数继发乳糖酶不耐受的患儿可以暂时予以无乳糖奶粉,好转后慢慢恢复乳糖奶粉的比例。
孩子若出现烦躁不安、哭时少泪或无泪、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时,要及时就医。
大部分情况下,小儿慢性腹泻尚无良好的预防措施,目前主要是明确引起小儿慢性腹泻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而对于部分情况,如感染性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周围人有急慢性腹泻情况未查明原因时,注意及时检查、保持食物清洁。
小儿若患有急性感染性腹泻,及时明确病因,及时治疗,防止其发展为慢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