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小儿(一般指年龄小于 3 岁的儿童)腹泻也叫腹泻病,主要症状和成人一样,就是「拉肚子」「拉稀」,在医学上是指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不管有没有大便次数增多 [1]。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饥饿或过度喂养、饮食不卫生、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病菌或病毒感染、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等。其中六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最容易发生小儿腹泻 [1]。
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轮状病毒一般经粪 - 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等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轮状病毒腹泻患者的大便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或带少量粘液,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 8 日。不过,轻症可能时间更短,仅持续几日,如果持续时间长则可发生迁延性疾病。
轮状病毒腹泻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惊厥、心肌损害(验血发现心肌酶升高)等消化系统以外症状 [1]。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即出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常有湿疹。生理性腹泻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在添加辅食后,有些婴儿的大便会逐渐正常 [1]。
人体的肠道内存在大量外来的物质(抗原):细菌、病毒和食物,肠黏膜通过免疫性机制构成「黏膜屏障」,可阻止抗原进入体内或控制机体对侵入抗原的免疫反应。如果这些粘膜屏障作用减弱或丧失,抗原便进入人体内,引起过敏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属于食物过敏症,常见于牛奶、蛋类、花生或木本坚果(如榛子、核桃、巴旦木等)、小麦、大豆、海鲜(如虾、螃蟹)等等。血清中可检测出相关抗体,斑贴试验、激发试验阳性,可以帮助判断 [1]。
当然了,如果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某些症状与进食某些或某个食物相关,停食后症状改善,那么这种规律也可以作为判断孩子过敏的依据(建议家长记录连续 2 周的饮食日记)。
危害较大的腹泻一般是侵袭性细菌引起的,包括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杆菌等 [1]。
这类腹泻常可引起痢疾样病变,表现为急性起病,腹泻频繁,大便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腹痛和里急后重感(想解的时候就很急,感觉肛门坠胀,但是拉出来的又很少)。
此外,以下情况的腹泻也要引起重视:疑似霍乱、合并重度脱水、早产儿、合并免疫缺陷病的儿童。
长期腹泻时,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1],具体如下:
小儿较成人更容易发生腹泻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小儿尤其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的活力偏低,当不能适应食物的变化时,即可导致腹泻。
其次,小儿生长发育快,所需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导致其胃肠道负担较重。
再次,小儿胃酸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 IgM、IgA)较低、肠道菌群易失调,因此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1]。
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发生,以前比较容易发生,很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卫生条件较差,放的时间长而凉了的东西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腹泻。
此外,受凉会导致胃肠道蠕动亢进,还没等水分被吸收完全,食物就被排到下一个流程了。
那为什么肚子着凉就会造成胃肠道蠕动亢进呢?
这跟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有关,和骨骼肌、心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的一个特性就是对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很敏感。温度稍微有点变化,可能就会引起反应,造成胃肠道蠕动的紊乱,发生肠道的痉挛。而且不仅仅是着凉,包括吃冷饮,有些人也会发生腹泻。
所以,在卫生的情况下,个体的差异是主要因素,包括一些功能性疾病,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容易出现上面的情况。如果吃冷饮后出现了腹泻,那么不吃或少吃便是了。
如果是新生儿(出生后 28 天内的儿童)出现墨绿色的大便,算是比较正常的胎粪的颜色。
如果是婴幼儿、儿童、成年人,则多有可能是腹泻、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肠蠕动增快,大便中的胆汁成分本来应该是大部分被重新吸收回去,结果肠蠕动快了,就来不及吸收被拉出来,使大便呈绿色。
另外,进食了铁元素较高的奶粉或者辅食,以及进食较多绿叶蔬菜,也可以导致大便偏绿或发黑 [2]。
首先,可以关注脱水程度,正常情况下,腹泻引起的脱水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一般来说,大便越频繁、大便越稀所引起的脱水越重。但是,有些细菌性腹泻每次大便量不多,大便含有粘液样物质,每次大便完都还想再大便(宝宝可能即使没有便便也会长时间蹲、坐在马桶上不愿意起来),我们称之为「里急后重」,这种腹泻也应该引起重视。
其次,如果腹泻伴有严重腹痛、大便为果酱样大便,孩子出现不能安抚的哭闹、呕吐(最初呕吐物不含胆汁,但当病情进展时会出现呕吐胆汁样物质)等情况,这是肠套叠的表现,是儿科的急症,家长必须立即送孩子到医院救治。
因此,当发现孩子有脱水的表现时,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如果脱水程度为中、重度,或者伴有持续腹痛、如厕后不能缓解等情况,建议及时送孩子去儿科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
小儿腹泻不难诊断,难的是腹泻病因的判别。可通过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隐血等明确可能的腹泻类型。进而结合病史给出诊断 [1]。必要时需要进行腹部超声、CT检查,排除其他原发疾病。
儿童腹泻补液治疗包括口服补液法和静脉补液法:
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给予口服补液盐加上其他清洁用水,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具体补液量如下:
* 6 个月者:50 ml;
* 6 个月~2 岁者:100 ml;
* 2~10 岁者:150 ml;
* 10 岁以上的患者:150 ml 或者更多,直至腹泻停止 <sup>[4]</sup>。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1971 年推荐所有具有脱水症状的急性腹泻患者均可用口服补液盐预防和治疗。2006 年 WHO 公布新配方为:氯化钠 2.6 克、氯化钾 1.5 克、枸橼酸钠 2.9 克、无水葡萄糖 13.5 克 [3]。
但口服补液盐应用不当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其原因在于消化不良和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消化道黏膜有炎性水肿,吸收功能很差,短时间内大量快速服用补液盐,不但难以吸收,而且会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引起吐泻加剧,进而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重。
所以,口服补液盐虽有许多优点。但也不能随意服用,应在就医后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
不可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其实腹泻是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等)和腐败变质食物排泄的必须步骤,在病原体或相关毒素的清除、减轻腹痛这些方面,是一种暂时的、自然的自我保护。
如果用强力止泻药,仅仅解决腹泻拉得太多的症状,而没有清除病原体(儿童急性腹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杀死」,就是等待自愈),可能会导致病原体等更多更久地停留在肠道,危害更大 [1]。
因此小儿腹泻不能简单地使用止泻药物,要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地应用止泻药。
儿科、急诊科。
喂益生菌时不要与抗菌素同时服用。
如果服用抗菌素,间隔两个小时再服用益生菌 [6]。如
果是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龅芽杆菌制剂,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能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但其他腹泻不能预防。
轮状病毒腹泻也叫秋季腹泻,是秋冬季最常见的婴儿腹泻。轮状病毒疫苗是减毒重组的活性疫苗。现在国内接种的疫苗一般是甜味口服液,目前结果表明安全性良好,有效保护率在 70% 以上 [7]。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适用于 2 个月到 3 岁的孩子,每年口服 1 次 [8]。
接种时间:每年 9 月到次年的 1 月是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的季节,所以在每年的 8~10 月接种该疫苗预防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