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李昕

李昕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施翰

施翰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1月12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小儿发热是指什么?

小儿发热指的是孩子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发热也叫做发烧。通常腋下温处于 36~37 ℃ 之间即表示体温正常。

体温可能因外界温度、运动等情况有一定的波动,孩子腋温在 37.4 ℃ 以下,但不伴有头晕脑胀、食欲减退、精神差等不适症状也不认定为发热。

当孩子腋温高于 37.5 ℃,或伴有不适症状,即可确定发热。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1]

发烧可发生于一天的任何时候。由于病因的不同,体温的变化也不同。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家长最好记录下来每次发烧的时间和发烧的温度,这样利于医生判断孩子的状态。

最常见的一种发烧情况是,发烧超过 38.5 ℃,经过处理后体温下降至正常,间隔 6 小时左右再次出现 38.5℃ 以上的发烧,反复 2~3 天。这种常见于病毒性感染的状态。常见的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科萨奇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在出现 39 ℃ 以上的高烧之前,孩子可能会出现寒颤的表现。大孩子会自己表达冷,想要盖被子。摸起来孩子手脚冰凉,脖子和肚子摸起来却是烫的。还有手臂和大腿的连续抖动,抖动的时候孩子的意识是清楚的,可以对话和自己活动。有的患儿表现高热惊厥(突然意识丧失、四肢僵硬抽搐、口吐白沫等)。

有的家长会误以为孩子是受凉了给加衣物。这种寒颤是体温升高前的一种症状,出现寒颤后大约 15~30 分钟,体温就会升高大约 2 ℃ 左右。所以出现寒颤的时候,孩子一般会觉得寒冷,此时可以适当保暖,待不再寒颤后及时松开衣被散热,不要专注于给孩子只加衣物而不减衣物。避免因为包裹太多,散热不足引起体温过高。

image

小儿发热是指体温超过多少摄氏度?如何准确测量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波动的范围,不同测量方法的正常范围也不同。一般在吃饭后、下午、活动后体温会稍微升高一点,可以到 37.7 ℃ (口腔温度)左右。清晨是体温最低的时候。全天正常体温的波动可以到 1 ℃ 左右[2]

所以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 ≥ 38 ℃ 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将肛温 ≥ 38 ℃ 或腋温 ≥ 37.5 ℃ 定义为发热[1,3]

以腋温为标准,儿童的正常体温是 36.0~37.0 ℃,上限为 37.5 ℃,也就是达到 37.5 ℃ 就是发烧的状态。一般 37.5~38.0 ℃ 为低热;38.1~38.9℃ 为中热;39.0~41.0 ℃ 为高热;超过 41 ℃ 以上是超高热,需要及时处理及就诊[3]

不同测量方式,包括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额温枪、耳温枪均可参考这个数值范围(后两种方法测量误差和波动稍大,也按腋温范围判断)。如果测量直肠温度,需要在这个范围上增加 0.5 ℃。

小儿发热为什么会出现?人体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

身体内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了基础体温的数值,这个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由于身体内存在感染,炎症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把基础体温调高。就好像按空调遥控器,把室内温度调高一样。基础体温调高之后,身体就会增加产热,造成体温升高。

环境太热,身体内的热度无法散发出去。常见于中暑的情况,或者小婴儿包盖过多的棉被,也会引起体温升高。

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如扁桃体炎、小儿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发热往往为早期临床表现。

缓解方式

小儿发热如何通过物理方法降温?

出现发热时,首先保证饮水

如果是小婴儿,有母乳者优先喂母乳。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可以直接给配方奶。大孩子可以给温水、果汁、牛奶、米汤、面汤这些食物均可,主要是液态的,能增加水分摄入的都可以。给有甜味或者咸味的都可以,只要宝宝喝得下就行。

物理降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物理降温可以用温热水泡脚,舒适的温水擦拭皮肤,温水澡也可以帮助降温。操作以孩子舒适为主。如果孩子表现的不乐意,那就不要勉强物理降温。

  • 发烧的时候,如果是夏天,房间可以开空调,但要避免空调风直接吹到孩子身上。房间温度低利于散热。

特别提醒:

1. 不要捂汗,一定不要捂汗

和平时一样穿就好,孩子觉得冷可以适当包裹一下手脚,增加一点衣物是可以的,孩子觉得热,可以减少衣物。如果高烧的时候要先减少衣物,利于散热,帮助体温下降。衣物穿着以孩子舒适为主。但是不要棉被拿来捂汗,避免加重高温。孩子捂汗是不能退烧的,越包烧的越高。 如果小婴儿发生捂热综合征还有生命危险。

2. 不要使用酒精擦、冰敷等方法降温

孩子高热不退时,皮肤温度较高,神志也不清醒,突然受到冷水或酒精的刺激,可能会使孩子发生抽搐,酒精的味道还可能加重孩子头昏的不适感。

小儿发热什么情况下要吃退烧药?

既往建议腋温超过 38.5 ℃ 时服用退热药;其实严格地说,应该从令宝宝舒适的目的出发来使用退烧药。

因为退热药不会缩短病程,所以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不适,即使体温超过了 38.5 ℃ 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如果宝宝觉得很不舒服,即便体温没到 38.5 ℃ 也可以使用退热药。

所以当孩子发热体温 ≥ 40 ℃ 或未及 40 ℃ 但伴有不舒服的表现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不必拘泥于具体体温。如果孩子在睡熟状态且体温低于 40 ℃,不需要唤醒用药。

特别提醒:

如果是中暑的情况,不要给孩子吃退烧药。中暑时,应该离开闷热的环境,脱下衣物,温水擦身,分次少量饮水,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小儿发热如何吃退烧药?

按体重计算用量,而不是年龄,首选中上限并按效果调整用量。6 个月以上的孩子出现发热,安全的退烧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视频)两种只需要选择一种。 不需要重复交替吃。 24 小时内可以重复最多 4 次,如果孩子仍处于发热状态,且伴随不舒适的症状,间隔 4~6 小时就可以再吃一次[2]

  • 对乙酰氨基酚:作用为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较弱,可能引起皮疹、瘙痒、贫血、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 布洛芬:作用为抗炎、退热,单次退热的作用比乙酰氨基酚好,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晕、耳鸣、视力下降等。

3~6 个月的孩子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同时建议咨询医生或就诊由检查评估。

如果是 3 个月以下的小婴儿 发热,不要自己吃药,先去医院检查。

虽然不建议交替使用退热药,但退热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发热儿童的舒适感。如果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3~4 小时后体温仍较高,且不适感仍未改善,则可将对乙酰氨基酚更换为布洛芬,反之亦然[3]

image

就诊判断

小儿发热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婴幼儿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1,3]

  • 3 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发热时,就算患儿精神及其他各方面看起来正常,也建议及时就诊。此外,不要自行给 3 个月以下的婴儿退热药。
  • 3~36 个月的婴幼儿,无其它症状的发热,体温超过 39 ℃,或体温超过 38.5℃ 且持续 24 小时以上。
  • 3 岁以上的儿童,无其它症状的发热超过 3 天以上;或体温超过 38.5℃ 且持续 24 小时以上。

同时监测孩子的一般状况(有无严重疾病的征象,如嗜睡、颈僵硬、精神状态改变、皮疹、拒食等)、反应活跃水平、液体摄入量和尿量。如果有异常表现,及时就诊。

任何年龄的儿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 口温、直肠温度、耳温或额温 ≥ 40 ℃;
  • 腋温 ≥ 39.4 ℃;
  • 发热引起惊厥表现(俗称「抽筋」);
  • 反复高热,热退后数小时又发热;
  •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高于正常水平,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继而反复,提示波浪热;
  • 长期低热,持续时间超过 2 周;
  • 发热伴随咳嗽、呼吸急促、发绀(皮肤黏膜呈现紫色);
  • 发热且伴有进展期的疾病,如心脏疾病、肿瘤、狼疮或镰刀细胞性贫血;
  • 发热且伴有新出现的皮疹。

总之,不论年龄多大,出现发烧加上如下症状的任何一条:一般情况不佳、精神不好、看起来十分疲劳、气喘吁吁、不能进食、没有小便或者表情十分痛苦,就需要马上前往医院。

小儿发热应就诊于什么科室?

儿科,儿科发热门诊,急诊科。

潜在疾病

小儿发热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 感染:因为病原体进入身体引起感染而出现的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 我们常说的感冒和幼儿急疹就是这种情况;其次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泌尿道感染就是这种情况;其他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小儿肺炎等均可引起发烧[1]
  • 体温中枢失常:包括婴儿包裹太多棉被引起的捂热综合征、夏天中暑、被遗忘在车厢内引起的热射病,都是因为环境太热引起体温升高,导致体温中枢失常[3]

反复发热超过 7 天以上的,需要考虑如下原因[1,3]

  • 特殊的病原体感染,包括:结核,疟疾,EB 病毒,沙门菌。
  • 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病、皮肌炎、结节性脂膜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川崎病等。
  • 产热、散热平衡失调: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局部感染灶:感染性心内膜炎、腹腔脓肿、骨髓炎、鼻窦炎、中耳炎、尿路感染、阑尾炎。
  • 血液病: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等。
  • 肿瘤:霍奇金淋巴瘤、恶性肿瘤等。
  • 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丙种球蛋白亚型缺乏症、胸腺发育障碍及先天性无胸腺、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脾发育不良等。

婴儿出牙前,也会出现中低热,待牙齿萌出后可自行消退。

总之,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