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1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简称继发性甲旁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长期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或高磷血症,从而刺激甲状旁腺过度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以提高血钙、血镁和降低血磷,长期的刺激导致甲状旁腺增生、肥大,甚至形成腺瘤,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继发性甲旁亢可导致全身的骨骼、肌肉、神经病变,以及心血管系统钙化、皮肤病变、精神异常等。
甲状旁腺是一种内分泌腺体,一般位于颈部前面的甲状腺的背面内侧,上下左右共 4 个,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呈扁平卵圆形,黄褐色,质地柔软,约黄豆大小。
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主要作用有:
调节骨代谢:正常浓度的 PTH 既可促进骨吸收又可促进骨形成,以维持骨代谢的动态平衡。而原发性甲旁亢时高浓度的 PTH 主要促进骨吸收,使骨溶解造成骨质疏松,骨钙进入血液循环使血钙升高。
调节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钙从小便中的重吸收。原发性甲旁亢时,因血钙明显升高,所以尿排出的钙量比正常人多。抑制磷从小便中的重吸收,加快肾脏排出磷酸盐,使尿磷增多,血磷下降。
促进肠道对钙吸收。
其他作用:近年的药理研究还表明,大剂量PTH对血管、胃肠、子宫和输精管平滑肌均有直接松弛的作用。
常见,特别是高发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中,规律透析患者的继发性甲旁亢的发病率可高达 40%~80%。
继发性甲旁亢可导致身体各个系统出现异常:
骨骼系统: 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骨骼系统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可有:
肌无力、酸痛;
自发性肌腱断裂;
骨折、骨痛(多见于脊柱、髋、膝等承重关节,活动时加重,间断或持续性发作),如并发纤维骨炎或软骨病可出现痛无定处,突然出现胸痛可能为肋骨骨折,多见于骨质疏松症和软骨病患者;
骨骼变形,可发生于有肾性佝偻病的儿童及严重骨性软骨病的成人,长骨变弯,多个椎体的骨折可致身材变矮,脊柱侧弯,驼背,腰椎骨折;
未成年患者还会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滞;
有转移性钙化者可引起钙化性关节周围炎。
心血管系统: 可导致血管钙化、心肌钙化、瓣膜钙化、心脏传导系统钙化。
血管钙化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
心肌钙化可导致心肌功能损害;
心脏瓣膜钙化中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最多见,主动脉瓣钙化、硬化、增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心脏传导系统钙化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血液系统:
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可增加红细胞的脆性,导致溶血;患者维生素 D3 缺乏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红细胞生成减少,共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贫血。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有出血倾向,PTH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加重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结膜出血等。
皮肤病变:
体内钙磷代谢紊乱、PTH 升高,可致皮肤病变,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瘙痒,常见于额部、背部、下肢及前臂等部位,瘙痒为阵发性,持续时间不等,可自行缓解。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皮疹,表现为结节性痒疹、角化性丘疹和单纯性苔癣,甚至皮肤溃疡。
皮肤还可出现钙盐沉积。
神经、肌肉系统:
早期主要表现为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生气、记忆力减退、失眠、情感淡漠;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性格和行为异常、情绪低落、幻想、幻觉和幻听,甚至自杀倾向;晚期可出现肢体震颤。
肌肉系统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以靠近心脏端的肢体肌无力和肌萎缩,甚至少数患者可出现呼吸肌无力,一般没有感觉异常。
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性酸中毒、自身免疫性肾小管受损。可导致低钙血症、1-25-二羟维生素 D3 缺乏,从而诱发继发性甲旁亢。
低钙血症:如钙摄入不足,缺乏阳光照射,儿童、妊娠及哺乳期钙需要量增加,胆道疾病、胃大部分切术后导致钙吸收不良,慢性肝病或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导致体内维生素 D 活化障碍使肠道吸收钙减少,长期服用降钙素、镁泻剂、消胆胺、苯巴比妥等影响钙磷代谢的药物等。低钙血症可诱发继发性甲旁亢。
其他内分泌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质醇增多症、降钙素分泌过多,均能引起继发性甲旁亢。
医生一般结合病史(长期低钙、高磷病史,尤其是有较长的慢性肾衰竭及透析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
血液相关检查:
血清钙:与原发性甲旁亢不同,继发性甲旁亢血钙浓度降低或正常,持续性高血钙提示存在甲状旁腺自主分泌性增生结节或腺瘤。
血清磷:维生素 D 缺乏时血磷浓度下降,肾功能不全时血磷浓度升高,肾小管病变时大多在正常范围。
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测定:可直接了解甲状旁腺的功能,如 PTH 水平升高结合血清钙水平不高,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甲旁亢。
血清碱性磷酸酶:反应骨高转化状态,有骨骼病变者,几乎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血清 FGF-23 测定:该指标在慢性肾病早期高磷血症尚不明显时就会升高,可作为早期观察血磷代谢紊乱的指标。
其他:肾功能、电解质、维生素 D、血常规及血气分析,有助于了解患者肾损害程度及全身状态。
尿液检查:24 小时尿钙在维生素 D 缺乏或肾性尿毒症时降低,肾小管酸中毒时接近正常。尿磷测定诊断价值不大。
影像学检查:
主要是骨骼 X 线检查,可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典型表现为普遍性骨质疏松,弥漫性脱钙,颅骨斑点状脱钙呈毛玻璃样,牙槽骨板吸收消失,长骨骨干可见大小不等的透亮区(骨在 X 线下应是白色的,透亮区指颜色转为黑灰色,是骨质减少的表现)。
腹部 X 线检查还可见到多发性反复发生的尿道结石及肾钙化。
B 超、CT、核磁共振和 99mTc-MIBI(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甲状旁腺显像剂)核素扫描(原理是这种显像剂被甲状旁腺组织摄取并聚集,然后用核医学仪器探测这种有放射性的显像剂)有助于甲状旁腺的定位。
骨密度测定:显示骨密度降低、骨量丢失。
骨活检:严重的继发性甲旁亢可发生纤维囊性骨炎,取病变部位的骨组织可准确测定骨转化异常的状况。但该检查为有创伤性的检查,而且操作复杂、费用较高,目前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其他:如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等,可了解相应部位的损害情况。必要时可行肾活检明确肾病类型。
继发性甲旁亢需要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等相鉴别,同时还应鉴别导致继发性甲旁亢的不同病因。
主要应在内科就诊,可先就诊内分泌科,然后根据病因及选择的治疗方案去肾内科、消化内科、营养科或甲状腺外科进一步治疗。
如不选择手术治疗,一般可在门诊治疗。
与原发性甲旁亢不同,继发性甲旁亢的治疗主要是内科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达到阻断甲状旁腺增生、维持最佳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钙磷浓度、阻止异位钙化和维持正常骨代谢的目的。
补维生素 D: 对于维生素 D缺乏的人群,适当补充,并注意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和维生素 D 中毒。
补钙: 对于低钙血症患者,需要补钙,一般钙摄入量为 1~1.5 g/d。常用药物有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透析患者调整透析液钙浓度。补钙期间要注意监测血钙水平。
降低血磷:
低磷饮食:饮食中的磷摄入量应控制在 0~1.2 g/d。
药物治疗:可使用磷结合剂抑制肠道对磷的吸收。含钙的磷结合剂如碳酸钙和醋酸钙;含铝的磷结合剂如氢氧化铝和硫糖铝,因副作用较多,不能长时间使用;不含钙和铝的新型磷结合剂如盐酸司维拉姆,不从胃肠吸收,通过离子交换和氧化结合肠道的磷,可有效降低透析患者的血磷,而不升高血钙;镧制剂如碳酸镧、氯化镧、聚苯乙烯磺酸镧,组织吸收少,毒性小。
透析:包括血透和腹膜透析,可有效控制高磷血症。
抑制 PTH 分泌:
合理使用骨化三醇和维生素 D 类似物。
钙受体调节剂:如西那卡塞,可抑制 PTH 分泌,降低血钙,但对骨密度无显著影响。服药初期需每周测定一次血钙,维持期可 2 周测定一次血钙。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低钙血症、上呼吸道感染。iPTH 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 2 倍时,应减量或停用。
普拉洛尔:能抑制 PTH 分泌,但用药期间需监测心跳快慢。
西米替丁:可抑制 PTH 的合成分泌,长期使用血肌酐可升高,所以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抑制骨吸收:
磷酸盐类药物:可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增加骨密度。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血钙和血磷,防止过量。
降钙素:可抑制 PTH 水平,减少骨吸收。
存在以下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
持续发展的高钙血症;
甲状旁腺激素持续升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充分透析情况下仍存在骨、关节疼痛,顽固的皮肤瘙痒和坏死性溃疡;
重度广泛性骨外钙化和弥漫性动脉硬化;
纤维性骨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影像学检查发现甲状旁腺肿大存在腺瘤或结节。
根据病情行全切或部分切除。
对于已经存在严重的骨骼畸形、骨折或血管、心瓣膜等异位钙化的患者,手术难以逆转这些病变,不建议行手术治疗。
应给予高钙低磷饮食。
高钙食物包括奶类制品如酸奶、奶酪,海带,虾皮,豆制品、芝麻等。
低磷食物有藕粉、粉条、白菜、卷心菜、蛋清、芹菜、菠菜、西红柿、瓜类、甘蔗等。同时蛋白质的摄入量需控制,可以达到低磷的目的。
也可以通过改变烹调方法来降低食物中的磷,在烹调鱼和瘦肉时,用水煮一下捞出,再进行热炒,能够降低鱼、肉的含磷量。
适当限制活动,不要负重,床板不能太软,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外出有人陪伴,防止摔倒。
已有骨折者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骨折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加强翻身,预防压疮,拍背,预防肺部感染,但翻身、拍背动作要轻柔,防止发生新的骨折。
需要定期复查,为了观察疗效,一般需要复查血钙、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X 线等,如已有并发症,针对相应并发症进行复查,如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
鉴于继发性甲旁亢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长期的低钙、高磷刺激,因此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注意监测其血钙、血磷水平,必要时应给予适当的维生素 D 补充;饮食治疗难以控制的高磷血症,应给予磷结合剂,合并低钙血症的患者首选钙制剂;单纯钙制剂不能纠正低钙血症的患者,应补充活性维生素 D3,可减少其发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