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4月10日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糖的调节和利用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一类疾病,表现为血糖的异常增高和波动,和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1]。
可导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这一典型症状多出现在 1 型糖尿病中,很多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是不会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往往只是在抽血化验时才发现血糖的异常。
血糖升高和波动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脏器,包括眼睛、肾脏、神经、血管等,更有甚者会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
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无法治愈,一旦患上则需终生进行治疗。治疗以药物为主,但还需结合日常饮食、运动和自我血糖监测。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包括: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2]:
常见。
1980 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 0.67%,而 2017 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 11.2% 的人群患有糖尿病,也就是说每 100 个人中就约有 11 个人患有糖尿病[2]。
1 型糖尿病或者 2 型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很差,分泌的胰岛素很少,血糖容易发生波动,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出现,这叫做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治疗难度比较大,更需要患者很好地配合医生。
内分泌科。基层医院若无内分泌科,可就诊于普通内科。
糖尿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所以容易被忽视,很多人往往是因为乏力而就诊的,或是在测血糖时会发现血糖异常升高。
血糖升高较明显时,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除此以外,还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疲劳乏力、皮肤瘙痒、女性会阴部瘙痒、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症状。
糖尿病早期(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有可能会出现反复的餐前低血糖,表现为快到用餐时间时没有按时用药,而出现明显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后所致。正常情况下,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里血糖处于最高峰。胰岛素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会大量分泌,把高血糖「铲平」,但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由于种种原因分泌变得迟钝了,在血糖高的时候往往分泌量不多,而在血糖明显回落的时间段里,比如餐后 2~3 小时这个时间段里还会持续大量分泌,而这时候血糖已经不太高了,胰岛素却有很多,于是就容易出现餐后的低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用药剂量不合适、吃饭不规律、运动过量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的问题。
低血糖的常见症状有:明显饥饿感、出汗、心慌、手抖、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紧张焦虑、四肢冰凉、血压升高等,重者可以出现神志错乱、行为异常(比如随地大小便等荒唐行为)甚至昏迷。
低血糖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情况:如正在开车或从事高危工作时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发生危险;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低血糖昏迷时会导致摔伤;严重低血糖可危及生命。
所以发生低血糖时,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对健康人来说,血糖低于 2.8 mmol/L 为低血糖。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低血糖的相关表现,测血糖低于 3.9 mmol/L,吃糖或吃东西后不舒服的症状能缓解,即为低血糖[2]。
如果出现低血糖相应症状,没有条件测血糖时,也需要按照低血糖来处理,及时吃糖或吃东西,如症状明显改善也提示低血糖的可能。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有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并发症三大类[1]。
会。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或感染均可影响寿命,情况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
可能是低血糖导致的出汗增多,此时往往会伴有心慌、手抖、乏力、头昏等症状,多在进食后有所缓解。若在多汗时伴有上述情况,可及时测量血糖加以明确。
低血糖是比较危险的情况,一旦出现建议尽快就诊。
进食或体内分泌升糖激素后,血糖会升高。高血糖可以刺激胰岛 β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这些胰岛素会被运输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中,从而降低血糖[1]。
当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发生胰岛素降糖作用减弱(医学上称之为胰岛素抵抗)、迈不开腿时,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
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参与糖尿病的发病[1]。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些跟生活习惯有关,有些无关,所以不能笼统的认为是吃多了才得的病。
血糖调节能力很好的正常人,即使大吃大喝也不会高血糖。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
所以,爱吃的人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管不住嘴确实可能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可见于不同人群,例如妊娠期糖尿病特发于妊娠期的妇女; 1 型糖尿病常见于胰岛 β 细胞被破坏的儿童和青少年。这里简述一下发病率最高的 2 型糖尿病常见的人群。
成年人的 2 型糖尿病,常见于以下人群[2]:
未成年人的 2 型糖尿病,常见于超重和肥胖且合并下列任一情况的人群[2]: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但存在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1/3 的糖尿病患者后代出现了糖尿病或血糖异常的情况[3]。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一定会患糖尿病,只不过患病风险会高于常人。
不一定。
除了糖尿病,当一次性进食大量高糖食品、或患有某些肾脏病、或由于妊娠期间肾糖阈 (肾脏所能承受的最高血糖浓度)降低时,都有可能出现尿糖阳性。所以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需要进一步检查血糖来确诊。
此外,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因为当血糖仅有轻微增高时,并不能通过尿糖反应出来,所以即使尿糖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糖尿病的名字里有个「尿」字,但尿里有没有糖不是诊断糖尿病依据,诊断糖尿病还是要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才行。
如果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且满足下面任一条件,且排除了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导致的暂时性血糖升高,即可诊断糖尿病[1]:
「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是糖尿病的必须诊断标准,即使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出现了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条,也应该怀疑是糖尿病,需要改日再测定一次随机静脉血糖或空腹静脉血糖或 OGTT 2 小时静脉血糖[1]。
糖尿病主要是根据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来确定,但有时候医生要考虑病因、鉴别诊断等问题,所以可能还会做一些其他检查,常见的检查如下: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英文缩写是 OGTT,可以用来诊断有没有糖尿病[1]。
具体操作方法是:
空腹至少 8 小时后,在早晨先抽血测定空腹血糖,然后服用含有 75 g(儿童服糖量按每公斤体重 1.75 g 计算,总量不超过 75 g)葡萄糖的溶液 300 mL,在 5 ~ 10 分钟之内喝完,从喝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 120 分钟后再次抽血检查血糖,根据两次血糖值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调节受损,相当于糖尿病前期。即血糖已经有异常了,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能积极调整饮食、运动,或辅以药物治疗,血糖有可能恢复正常,否则将发展为糖尿病。
糖调节受损包括两种类型:
常见的测血糖方法有以下 4 种。
不完全一样。
在血糖值 < 5.6 mmol/L 时,血糖仪和静脉抽血误差在 ± 0.83 mmol/L;在血糖值 ≥5.6 mmol/L 时,血糖仪和静脉抽血误差在 ± 15%。具体数值可能会因血糖仪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 HbA1c。一般的血糖检测只能反应血糖在某个瞬间的状态,无法了解血糖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检测 HbA1c 可以了解最近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如何。
医生可以借此判断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的血糖暂时性升高,还是因糖尿病导致的血糖长时间异常。一般而言,糖尿病人在血糖不稳定的阶段每 3 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稳定后可每 6 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胰岛功能的检查,在医学上称为「胰岛素及 C 肽释放试验」,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空腹至少 8 小时后,在早晨先抽血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和 C 肽水平,然后服用含有 75 g(儿童服糖量按每公斤体重 1.75 g 计算,总量不超过 75 g)葡萄糖的溶液 300 mL,在 5~10 分钟之内喝完,从喝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 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和 180 分钟时分别抽血检查血糖、胰岛素和 C 肽水平。
对健康人来说,血糖低于 2.8 mmol/L 为低血糖;
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血糖 ≤ 3.9 mmol/L 就属于低血糖了[2]。
有很多人认为能吃能喝就没有病,但是有些病恰恰会使你胃口大开,糖尿病就属于这一类,糖尿病的症状中就有多饮和多食的典型表现。
并且,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前期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往往是在患病很多年、病情比较严重之后,才会导致明显的不适症状,而到那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很多并发症,药物往往已经不能逆转病情。
当然也有人说「某某人得了一辈子糖尿病,也没症状」,殊不知那只是个例或谣传。如果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不去治疗,那么无异于将自己下半生的幸福押在赌桌上,而这场赌局没有赢家,输家却只能是你自己。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可以在门诊完成,无需住院。
但是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的疾病,以及发现时血糖就特别高的患者,还是需要在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以便全面了解病情,制定血糖控制方案。
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时候,也需要及时住院抢救。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不仅仅是依靠药物,患者自身的日常管理与监测也是极为重要。一般来说,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1]。
不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每天还要工作学习,只能坚持一两周的饮食计划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糖尿病患者自身调节血糖的能力较差,就更需要规律的饮食,如果过于节食,会出现营养失衡,还有发生低血糖昏迷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该和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己的能量需要(跟理想体重和工作强度有关),共同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又不至于导致血糖升高。
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大大提升身体健康状况,运动和减轻体重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或者减少降糖药物用量。
有些人认为注射胰岛素会存在副作用或是产生依赖性,从而十分排斥注射胰岛素,耽误了治疗。其实并不存在哪个更好的说法,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制剂,都是医生根据病情综合考虑的结果。
糖尿病治疗可能只使用口服降糖药、只使用胰岛素,或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这些都是针对每位患者所提供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因为血糖和吃饭的情况密切相关,所以什么时候吃口服降糖药也颇有讲究。简单小结一下几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应该什么时候吃[1]:
不一定。
糖尿病进入晚期,胰岛功能很差,身体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时,当然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出现以下情况时,也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1]:
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都有的内分泌激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就需要从体外补充,以达到维持血糖的目的,相当于「缺什么补什么」,并不存在「依赖性」一说。
对于一些胰岛功能尚可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只是权宜之计,血糖控制理想后可以把胰岛素换回口服降糖药,或者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但对于一些胰岛功能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长期补充胰岛素治疗了。
胰岛素不能口服(因为会在胃中被消化而失去功能),只能注射,可以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
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在家里使用胰岛素时,均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可以通过胰岛素笔注射,也可以通过更先进的胰岛素泵注射。
目前,已经开发出胰岛素吸入剂,通过鼻腔的黏膜直接吸收进入血液,更加方便、无痛苦,但现在还不够成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全球推广。
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低血糖,所以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按时、按量吃饭,不要随意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
此外,胰岛素还会导致体重增加、水肿、过敏、皮肤出现硬结、注射部位脂肪增生或萎缩等副作用。有这些副作用时可咨询医生如何解决。
当血糖监测结果出现较大波动、出现一些并发症状(视物模糊、手脚麻木、意识模糊等),或者经常发生低血糖时,就需要去门诊咨询医生,修改胰岛素使用方案了。口服药也是同理,在治疗期间血糖会有所波动,并非一成不变,每个人都需要经过长期摸索,得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且不断与时俱进。
无论是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制剂治疗糖尿病,都存在发生低血糖的可能。
出现低血糖时可能会陷入昏迷,严重低血糖还会危及生命,所以要注意:
如果已经严格饮食控制,并且遵医嘱用药,清晨空腹血糖仍很高,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不要自行判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并自己随意调整药物,应该及时求助于内分泌科医生。看医生之前,建议先测一下睡前、凌晨三点和晨起空腹的血糖,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怎样调整药物。
如果是黎明现象需要增加药物的种类或剂量,如果是苏木杰现象需要减少药物种类或剂量。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认为只有尝起来甜的东西才含糖,其实「糖」指的是一类物质,只有少数几种能尝出甜味。我们无论是进食糖类、蛋白质或者脂肪,都可以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当然,甜味的东西所含的糖具有更快的升血糖作用,所以要尽量少吃,或者一次少吃几口。
糖尿病饮食关注的主要还是一些营养价值较高,可以使血糖缓慢上升的食物,当然还有一天食物的分配和总热量。某些代糖产品(如木糖醇)不能被人体吸收,可以用来调节食品口味。
只有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没有可以「降糖」的食品。部分食品包装上写有「无糖」、「无蔗糖」等字,其实就是指在加工过程中不额外添加蔗糖,但是除了糖类以外,蛋白质和脂肪等也可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所以不能看见「无糖」这两个字,就放心地大快朵颐了。
原因是后者升糖指数高,餐后血糖容易升高。但吃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注意份量,即使是干的也要遵守医嘱合理摄入。
可以吃,但有前提。
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吃 100~200 克水果,分多次食用。食用的时间,一般在两餐之间或运动之后比较好。
糖尿病患者对于水果最大的障碍就是其本身所含的大量容易吸收的糖分,可以快速引起血糖的波动。但水果中的维生素、果胶以及纤维素又是很有利于健康的,也是生活很好的调剂品,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少量进食水果。
建议选择对血糖影响不那么大的水果,比如樱桃、草莓、柚子、苹果、梨等。
不能。
市面上所谓的喝茶就能降低血糖的宣传,其实都是没有充分证据的,切勿上当受骗。
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研究说明喝黑咖啡能降血糖。
但市面上常见的速溶咖啡由于添加了植脂末等添加剂,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所以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服用。
1. 掌握自己在家中测血糖的方法,记录日常血糖值,就诊时给医生看,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定期复查,复查不仅仅是监测血糖,还需要筛查有无糖尿病的并发症。
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按时复查;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也应该至少每 3 个月复查一次。
如果出现反复的低血糖,要及时就诊,评估低血糖的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及时就诊。
3. 主动多学习一些糖尿病知识。大多数的糖尿病是一种持续终生的慢性病,且会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
对这个疾病了解得越深,血糖就会控制得越好,生活质量也会越好。
这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影响到了血管和神经功能引起的。
除了控制好血糖外,还需要戒烟、减肥。因为烟和肥胖都有可能加重对性功能的影响。此外,可以用一些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去不正规的医院治疗。
在血糖控制理想的状况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在内分泌以及妇产科医生的指导下正常生育的,在孕期要执行更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方案。但是部分糖尿病是由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排卵等功能,需要妥善治疗后才可以受孕。
另外,因为对于降糖口服药的安全性缺少临床研究资料,所以孕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孕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5% 以下,可减少大部分孕期并发症的发生[2]。
控制体重:糖尿病饮食管理,鼓励运动锻炼。
因为腹泻没有吃饭,不要吃降糖药,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恢复饮食后恢复正常用药。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对于遗传和年龄增长造成的不利因素,通过自身努力很难消除。但我们可以通过尽量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