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赵汝星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29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糖尿病是什么?糖尿病分为哪几种类型?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简称 DM)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糖调节和利用障碍,使血糖水平升高的一种疾病状态。

胰岛素是由胰腺的胰岛分泌的,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除了极个别升糖激素显著升高或胰岛素的作用出现缺陷的情况,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发生最终和胰岛功能的损伤和下降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胰岛功能只要正常,胰岛素发挥作用的途径正常,机体的血糖就不会升高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 1 型糖尿病: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1 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 5%。

  • 2 型糖尿病:和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有关。2 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 90%。

  • 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繁多,都有明确的导致血糖升高的病因,如各种家族遗传病、基因缺陷、药物、感染、内分泌紊乱等。特殊类型糖尿病属于少见病,仅占所有糖尿病的 0.7%。

  •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和妊娠期间相关激素的变化有关。妊娠期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 5%。

2 型糖尿病是什么?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简称 T2DM,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造成的。

T2DM 常在成年期发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和青少年 T2DM 患者也越来越多见了。T2DM 患者一般体形偏胖。

T2DM 以前也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见 T2DM 可以不用胰岛素治疗。但随着 T2DM 的病程延长,病人的胰岛功能会越来越差,胰岛素由相对不足变得绝对不足,此时就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了。

现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个名称已经不再使用。

2 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降血糖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因此血中的胰岛素水平会有明显升高。

打个比方,本来我方士兵(胰岛素)可以以一敌百(敌人:葡萄糖),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产生了消极抵抗的情绪(胰岛素抵抗),战力显著下降,为了取得胜利只能多派些士兵(胰岛素水平升高)。

胰岛素抵抗多见于 2 型糖尿病早期,此时胰岛尚能通过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但时间一长,胰岛就力不从心了,从而出现血糖升高。

2 型糖尿病常见吗?

很常见。

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为 9.7%,即每 10 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属于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90% 以上都是 2 型糖尿病。

症状

2 型糖尿病有什么表现?

2 型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很多人是因为体检偶然发现血糖高的。

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血糖逐渐升高,就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所以一些平时不太注重体检的人,是因为出现口干、消瘦去医院检查,才诊断糖尿病的。

如果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后仍没引起重视,没去医院检查,还吃很多甜食、喝很多甜饮料,就会让血糖升得很高,此时会出现烦渴、没胃口、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症状。

这些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或高渗综合征的表现。当 2 型糖尿病病程较长、出现一些慢性并发症后,又会有并发症的相关症状。

2 型糖尿病会引起什么其他疾病?

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常由下面这些原因引发:

  • 饮食失控,酗酒;

  • 随意停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 发热、感染、或动手术;

  • 合并肺部疾病;

  • 胃肠道疾病引起的严重呕吐和腹泻。

  • 出现急性并发症时常常有这些症状:明显口干、多尿、乏力、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昏迷。

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主要由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引起。

  • 视网膜病变会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失明等症状。

  • 肾病会有:泡沫尿、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

  • 大血管病变会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肢体疼痛等症状。

  • 神经病变会有: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体位性低血压、排尿困难、便秘或腹泻、反复呕吐等症状。

  • 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大血管病变更常见。

其他并发症和并发疾病

  • 易感染:如各种皮肤化脓感染、肛周脓肿、肝脓肿等、糖尿病足等。

  • 低血糖:会表现为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如果经常发生低血糖,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直接出现昏迷,所以低血糖一定要引起糖尿病病人的重视,及时进食、调整药物。

病因

2 型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很复杂,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 遗传因素:如果某个人的父母、子女或亲兄弟姐妹中有人有 2 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得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很大。

  •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人出生后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等。

  • 体形肥胖:超重(BMI ≥ 24 kg/m2)、肥胖(BMI ≥ 28 kg/m2)、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女性腰围 ≥ 85 厘米)的人,容易得 2 型糖尿病。

  • 多吃少动:长期进食过多高脂高糖食品,总是坐着很少运动的人,容易得 2 型糖尿病。

  • 孕期血糖超标:怀孕期间血糖过高、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人,以后容易得 2 型糖尿病。

  • 抑郁:抑郁患者,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的人,容易得 2 型糖尿病。

  • 高血压、高血脂: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容易得 2 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还没完全研究清楚,并不是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就一定会得 2 型糖尿病,只是这类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一些。

2 型糖尿病会遗传吗?

可能会遗传。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有糖尿病,子女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约为 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那么子女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增加至 70%。另外,父母发生糖尿病的年龄越早,子女得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

2 型糖尿病会传染吗?

不会。

2 型糖尿病儿童会不会得?

会。以前 2 型糖尿病一般是在成年后才发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运动过少、体重超标,使 2 型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现在 2 型糖尿病儿童并不罕见。

2 型糖尿病常见于哪些人?

2 型糖尿病多见于 6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无明显差别。有下面这些情况的人群比较容易发生 2 型糖尿病。

  • 父母、子女或亲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 出生时体重过低;

  • 超重(BMI ≥ 24 kg/m2)、肥胖(BMI ≥ 28 kg/m2)、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女性腰围 ≥ 85 厘米);

  • 长期进食过多高脂高糖食品;

  • 总是坐着,很少运动;

  • 孕期诊断过妊娠糖尿病、或产出过巨大儿;

  • 有抑郁症,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 有高血压或高血脂。

诊断

糖尿病诊断时,血糖需要升高到多少?

  • 如果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那么满足下面任意一条即可诊断糖尿病:

    • 空腹血糖 ≥ 7 mmol/L;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小时的血糖 ≥ 11.1 mmol/L;
    • 任意时间测的随机血糖 ≥ 11.1 mmol/L。
    • 注意,上面所说的血糖,都是指抽取静脉血测的血糖。用血糖仪测的指尖血糖不算。
  • 如果没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那至少要有两次血糖异常才能诊断糖尿病,而且两次抽血时间不能相隔太近,起码隔开数天。

1 型、2 型、特殊类型糖尿病都可以按上述血糖值诊断,但妊娠糖尿病有另一套诊断标准。

2 型糖尿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视力、听力、神经功能、足背动脉、血压等。一般在初次就诊时,由接诊医生进行检查。

  • 和血糖有关的检查:需要抽血检查,包括空腹血糖、OGTT / 馒头餐试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等。

  • 其他生化检查:需要抽血检查,包括血脂、肝肾功能等,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 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有助于判断糖尿病是哪种类型。需要抽血检查。常见的糖尿病自身抗体包括:胰岛素抗体(IAA)、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

  • 胰岛功能检查:检查胰岛功能也有助于判断糖尿病是哪种类型,并且指导后续的治疗。通常是在服用葡萄糖溶液或进食 2 两馒头前、后 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180 分钟各抽一次静脉血,检测血浆胰岛素和 C 肽水平。

  • 并发症筛查:初次诊断糖尿病时一般都要筛查一遍有没有糖尿病并发症。检查项目包括血尿酮体、血浆渗透压、眼底检查、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动脉彩超、心电图、四肢多普勒、体感刺激与震动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等。

2 型糖尿病需要监测血糖,有哪些方法?

目前常用的监测血糖的方法有 4 种:

  • 指尖血糖(毛细血管血糖):用针刺破指尖皮肤,用血糖仪测定血糖。简便易行,自己在家里就能测。

  • 动态血糖监测(CGM):把监测针放入皮下,连续监测 3~5 天的血糖值。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 CGM。CGM 需要去医院安装动态血糖仪,通过专门的电脑软件进行血糖波动分析。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最近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需要去医院抽取静脉血检查。

  • 糖化白蛋白(GA):反映最近 2~3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需要去医院抽取静脉血检查。

指尖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可以测哪几个时间点?

指尖血糖是糖尿病病人用得最多的血糖监测方法。每天可以监测 8 个时间点的血糖,分别是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睡前和夜间(凌晨 2~3 点),还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加测,比如有低血糖症状时随时可测。

2 型糖尿病应该怎样测指尖血糖(毛细血管血糖)?

主要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来决定。

  • 暂时未用药或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 如果血糖控制平稳,可以每周监测 3 天血糖,其中一天监测早餐前、后血糖,一天监测午餐前、后血糖,还有一天监测晚餐前、后血糖。

    • 如果血糖控制不稳、频发低血糖、近期发生了感染、近期刚调整过治疗方案,则要增加测血糖的频率。建议每周测 3 天,每天都要测 5~7 个点的血糖,包括空腹、三餐后和睡前。

  • 三餐前各注射一次速效胰岛素 + 睡前注射一次基础胰岛素:

    • 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 5~7 次,建议涵盖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的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状,应该马上加测一次血糖。如有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还应加测夜间 2~3 点的血糖。

    • 血糖控制平稳后,可以改为每日监测血糖 2~4 次,主要涵盖空腹和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餐后血糖。

  • 使用胰岛素泵:

    • 血糖监测方法同上。
  • 早、晚餐前各注射一次预混胰岛素:

    • 在治疗开始阶段,应该每周监测 3 天血糖,涵盖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每 2 周去医院复诊一次。

    • 血糖控制平稳后,可以改为每周监测 3 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晚餐后各测一次。每月去医院复诊一次。

  • 每天注射一次基础胰岛素:

    • 在治疗开始阶段,应该每周监测 3 次空腹血糖。每 2 周去医院复诊一次。

    • 血糖控制平稳后,改为每周监测 3 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各测一次。每月去医院复诊一次。

  • 特殊情况监测
    由于指尖血糖监测起来比较方便,除了上述常规监测之外,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特殊时刻都建议经常监测一下血糖了解一下活动、饮食等对血糖的影响,并观察身体对血糖波动的感知能力。比如:

    • 在锻炼前后测一下血糖,不要在血糖偏低的情况下进行较大的活动,可有效避免运动后造成的低血糖,可以看一下某项运动项目的降糖作用;
    • 加餐、进食水果等前后测一下,了解一下身体对特定食物的升糖反应,就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吃,吃多少,怎么吃;
    • 睡前、夜间起夜时(凌晨)测血糖,了解夜间有无低血糖,对于保障降糖治疗的安全至关重要等等。

动态血糖监测是什么意思?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简称 CGM),通过埋在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从而反映血糖的水平。CGM 每 5 分钟就能测得一个血糖值,每天可储存 288 个血糖值,一般连续监测 3~5 天。

通过 CGM 可以获得连续数天的血糖波动趋势图,从而发现什么时候血糖偏高需要加药,什么时候有低血糖需要减药,把血糖控制得更加平稳、理想。

CGM 的费用比较贵,但对于血糖不稳定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总是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患者,CGM 还是很有必要的。

治疗

2 型糖尿病一般去看哪个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不是必须治疗?不治疗会怎样?

糖尿病必须接受治疗。

如不治疗,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脑外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这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死亡。

2 型糖尿病怎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等。

饮食控制

基本的饮食原则是:控制一天的总热量,并均衡膳食。

一天的总热量要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活动强度计算,可以由医生、糖尿病教育护士、营养师来帮忙制定饮食方案。

肥胖者需要通过减少饮食量来减轻体重,按每周减轻 0.5~1 kg 的速度减重。具体饮食方案需咨询营养师。

运动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降血糖、降血脂、减体重、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弊在于:诱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加重某些已存在的慢性并发症。

总的来说,长期的、有规律的有氧运动比较适合 2 型糖尿病患者。但血糖还没控制好,或有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病的患者,不适合较大强度的运动。建议咨询医生或糖尿病教育护士,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口服降糖药

常见的口服降糖药有:

  • 胰岛素促泌剂:药名通常为「格列 XX」「X 格列奈」。
  • 双胍类:常用的是二甲双胍。
  •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 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
  • DPP-4 抑制剂:药名通常为「X 格列汀」。
    药物的选择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病人体形、肝肾功能、胰岛功能等因素。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可能只需单药治疗,也可能需要多药联合治疗。

注射用降血糖药物

注射用降血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和 GLP-1 受体激动剂 / 类似物。

  • 胰岛素:

并不是所有的 2 型糖尿病都需要胰岛素治疗。但需要用胰岛素时,也不该对胰岛素抱有偏见而不肯使用。

胰岛素的应用方法很多,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需要通过静脉持续输注胰岛素、或安装胰岛素泵,血糖基本控制后可以改为一天四次皮下注射,有些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可以一天仅注射两次或一次胰岛素。

近年来,胰岛素泵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更加有效、精细。

  • GLP-1 受体激动剂 / 类似物:

这是一类新型降糖药,和胰岛素一样需要皮下注射,常见的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

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修复胰岛功能。适合于新发的伴有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不过,这类药物比较贵,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血糖监测

在家里可以用血糖仪测指尖血糖,记录血糖变化趋势。此外,还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把自己记录的血糖情况拿给医生参考,同时抽血检查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便医生进行药物调整。

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血糖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如心梗、中风都可能会危及生命。

除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血脂也同样重要。

此外,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部分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治疗。

接受糖尿病教育

良好的糖尿病教育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糖尿病人的寿命。

患者和患者家属可以积极参加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举办的讲课、小型学习班,也可以通过咨询门诊、热线电话、广播电视、科普网站获得更多的糖尿病知识。

2 型糖尿病什么时候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要用胰岛素治疗:

  • 出现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
  • 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下肢血管闭塞、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 肝肾功能不全。
  • 各种应激情况:如大中型手术、外伤、严重感染等。
  • 伴有其他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重度营养不良等。
  • 经严格的饮食控制、各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的高血糖。
  • 因过敏、严重不良反应,而不能服用口服药降糖。
  • 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
  •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严重升高,也要短期应用胰岛素降糖。

2 型糖尿病治疗中使用的胰岛素泵是什么?

胰岛素泵,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注射胰岛素的装置。

胰岛素泵可以模拟正常胰腺的工作方式:平时不断地输入微小剂量的胰岛素,以控制基础血糖;进餐时一次性输入稍大剂量的胰岛素,以保持进餐后血糖的稳定。因此,有人形象得称它为「人工胰腺」。

胰岛素泵的外形很像我们之前使用的寻呼机,可以挂在腰带上,或是放在衬衫、裤子口袋里。

胰岛素泵是目前控制糖尿病的最好方法之一,它就像一名 24 小时服务的贴身糖管家,全天候控制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2 型糖尿病什么时候需要用胰岛素泵治疗?

需要短期使用胰岛素泵的情况:

胰岛功能较差,预估以后需要一天 3~4 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泵,摸索出合适的胰岛素剂量。

新诊断的糖尿病,如果血糖严重升高,也可短期应用胰岛素泵,使血糖尽快控制平稳。

各种应激情况,如大中型手术、外伤等,使用胰岛素泵可以平稳度过应激状态。

怀孕期间,或进行孕前准备时,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可以应用胰岛素泵。

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泵的情况:

血糖波动大,虽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者。

频发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无感知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者。

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不愿接受胰岛素每日多次注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2 型糖尿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血糖控制的总原则是,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尽量让血糖接近正常人的血糖范围。

一般而言,2 型糖尿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

  • 空腹血糖 4.4~7 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8 mmol/L,最高不超过 1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7%,最好能 < 6.5%;
  • 没有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 < 3.9 mmol/L,即为低血糖)。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会和表中的数值有些出入,这时候应该以医嘱为准。

2 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低血糖

因为胰岛素可以直接降低血糖,所以它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发生低血糖,尤其是在注射胰岛素之后又不能按时吃饭的时候,或者在剧烈运动后。

如果反复发生低血糖,请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量。

增重

胰岛素除了可以降血糖,还可以促进细胞对糖的利用,所以也有轻微的增加体重的副作用。

所以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非常重要,管住嘴、迈开腿可以防止体重增加。

过敏

胰岛素针剂中所包含的一些成分,可能会使某些患者过敏。

出现皮疹、瘙痒、水肿等情况时,请及时就诊,必要时更换其他胰岛素。

2 型糖尿病要治疗多久?血糖控制好了可以停药吗?

2 型糖尿病一般都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好后也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停药很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 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吗?

减重手术

2 型糖尿病的减重手术,主要是针对伴有肥胖的患者。目前的医学研究表明,减重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肥胖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甚至可以治愈一些患者的糖尿病,从而停用降糖药物。

因此,世界各大权威医学机构已达成共识,认为减重手术是治疗伴有肥胖的 2 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但减重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较多的手术风险,所以选择减重手术时一定要慎重,多和医生沟通交流。

胰岛移植

根据目前的医学研究,尚不推荐用胰岛移植手术治疗 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哪些患者适合做减重手术?

  • 年龄 18~60 岁,身体一般状况比较好;

  • 经过饮食、运动和各种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 > 7.0%),或伴发疾病;

  • 体重指数(BMI)≥ 32 kg/m2。

对于体重指数 28~32 kg/m2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时,应该慎重选择减重手术。

2 型糖尿病什么时候需要住院治疗?

  • 初次诊断 2 型糖尿病时需要住院做全面检查,并制定降糖方案。

  • 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时需要紧急入院治疗,此时会有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昏迷等症状。

  • 出现反复发作的、原因不明的低血糖时,需要住院严密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

  • 血糖控制不理想,门诊多次调整药物但无明显改善时,需要住院严密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

  • 需要全面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时,如发现并发症,可能还要请其他科室会诊、协助治疗。

2 型糖尿病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血糖控制不佳时,需要每 1~2 周复查一次,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糖控制平稳后,可以每月复查一次;有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或有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时,应随时就诊。

复诊前 1 天最好能测 5 个点的血糖: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睡前,方便第二天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2 型糖尿病可以被完全治好吗?

目前的医疗水平,想要治愈 2 型糖尿病比较困难,绝大多数病人还是需要长期服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某些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可以使血糖恢复正常而停用降糖药物。但术后如果不能控制饮食、控制体重,还有可能再次出现血糖升高。

2 型糖尿病会导致死亡吗?

2 型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引起了各种并发症,将会大大影响人的寿命。

  •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等,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 慢性并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危及生命,比如糖尿病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阶段、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引发心梗、中风。

  • 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被感染后不容易控制,每年死于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

  • 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会导致昏迷,如救治不及时,也会发生死亡。

image

生活

2 型糖尿病可以吸烟、饮酒吗?

即使是正常人,吸烟喝酒对身体也是不好的,尤其是吸烟。

对于 2 型糖尿病病人来说,应该戒烟、限酒。

吸烟会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冠心病、糖尿病足、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如果自己戒烟不成功,可以去戒烟门诊,在医生、药物的协助下戒烟。

饮酒会引起血糖波动,既会引起血糖升高,也会诱发低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饮酒,特别是伴有肾病、高血脂的人。如果实在要喝,啤酒不超过 500 毫升/天,红酒不超过 200 毫升/天,白酒不超过 60 毫升/天。

2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生孩子吗?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稳、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怀孕生子。

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巨大儿、低血糖症、低血钙、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畸形。故孕前、孕期、孕后要加强对孕妇和宝宝的监护。

2 型糖尿病患者怀孕有什么影响?

怀孕前三个月,由于雌孕激素的作用,糖尿病孕妇空腹血糖会偏低;怀孕 6 个月后,孕妇血糖会明显升高,胰岛素用量会增大;产后血糖会恢复到孕前水平,要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以防发生低血糖。

2 型糖尿病患者怀孕应该注意什么?

  • 孕前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空腹血糖控制在 5.6 mmol/L 以下,餐后 1 小时血糖控制在 7.8 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6.7 mmol/L 以下,且血糖控制满意至少 1~2 个月后,才可以怀孕。

  • 孕期注意观察各种并发症:孕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肾病、感染等。如果孕期出现上述并发症,且病情比较严重,为了孕妇的安全着想,可能要终止妊娠。

  • 孕期注意控制饮食:肥胖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要超过 7 千克;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要超过 15 千克。注意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根据孕周、体重计算,建议咨询妇产科医生或营养师),少食多餐。

  • 孕期注意控制血糖:孕期的血糖控制除了饮食热量控制和适度运动外,如果仍然未达标,出于安全考虑,控制血糖治疗需以胰岛素为主,孕前用口服降糖药或其他类型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要在怀孕前就换好胰岛素。而胰岛素的选用和治疗方案也和平时的糖友有所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 妊娠期最好使用人胰岛素;
    •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在妊娠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因此不建议用于妊娠期妇女,如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权衡利弊下可考虑应用地特胰岛素。孕妇的胰岛素主要包括短效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以及由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已被证实对母婴是安全的,也已适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
    • 由于大部分的妊娠糖尿病以餐后血糖控制为主,一般可根据餐后血糖情况选择三餐前速效或短效胰岛素改善;少数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孕妇可以睡前中效或中长效(地特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进餐时间规律、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两者兼顾的预混胰岛素。
  • 胰岛素治疗期间血糖监测应比平时更勤更主动,方案调整也更细微更灵活,可随时跟据进食和血糖加减调整胰岛素量。

  • 哺乳期也要保持血糖正常:母亲高血糖,乳汁中的血糖也会升高,对宝宝不利。

2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去高原旅行吗?

3 000 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海拔地区,去高海拔地区旅行的人,会经历缺氧、寒冷等恶劣环境。所以,有下述情况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不适宜高原旅行:

  • 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等,因为缺氧会加重病情。(不过,一般出现急性并发症的患者,也不会想到在生病期间去旅行)
  • 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冠心病、中风病史、动脉闭塞、高血压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血糖控制平稳、糖尿病病情稳定的中青年患者,还是可以去高原旅行的,但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活动量要小,注意休息;随身携带糖果、饼干、巧克力,出现低血糖时食用;带足降糖药物;增加测血糖的频率。

预防

2 型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2 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这些是我们无法改变、无法预防的。

但 2 型糖尿病还和生活方式有关,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所以 2 型糖尿病是可以被预防的。预防方法包括:

  • 保持体形:BMI 维持在 18.5~24 kg/m2,男性腰围维持在 90 厘米以下,女性腰围维持在 85 厘米以下。
  • 管住嘴、迈开腿:不要长期大量吃甜食,吃饭 7~8 分饱,少食多餐;不要老是坐着不动,养成运动健身的好习惯。
  • 控制血压、血脂: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注意控制好血压、血脂,少吃过咸、油腻的食物。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