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闽普外科主治医师
冯晓东整形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因胃的良性疾病,如胃出血、穿孔、良性肿瘤、梗阻、溃疡等,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后剩余的胃即为「残胃」。残胃癌就是指这部分剩余的胃在若干年后出现的胃癌。
注:因医疗技术及药物的进步、人民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现在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已经很少了。
胃大部分切除术不同的吻合方式残胃癌发生率也有所不同,毕 II 式较毕 I 式更容易癌变,正常情况下,胃、十二指肠、空肠三者是依序排列的,是连续的。
其中毕 I 式是指胃大部分切除后残留的胃直接和十二指肠吻合。毕 II 式是指胃大部分切除后十二指肠的一端关闭,然后提起一段空肠开个口与残留的胃吻合。
胃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发生率比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高约 3 倍。
残胃癌的发生率约 2%~10%(另一说为 1%~5% ),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胃癌发生率。
发生时间一般均在术后 5 年以后,时间越长,发生率也越高,大多数在术后 10~15 年之后( 20~25 年是高发时间)发生,因此,因胃良性疾病做胃切除术后 10 年起均应做胃镜定期随访,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胃镜。
残胃癌也是胃癌,与胃癌的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
上腹部闷胀不适,伴胃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吞咽困难,呕血及排黑便;
晚期可表现为贫血,体重减轻,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其中以左侧锁骨较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表现为质地很硬,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多不伴有疼痛。
目前原因不确定,可能和胃肠吻合术,即胃大部分切除后需要将剩下的胃和肠管重新接起来的手术等有关,具体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胃肠吻合术术后胆汁和碱性肠液可反流入胃,使胃内 pH 升高,破坏了胃内强酸的环境,从而引发细菌滋生,易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
其次,胆汁内含胆酸,在胃内细菌作用下可产生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两者均有致癌作用;
再次,胆汁反流入胃会增加胃粘膜的损害,导致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其中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等。
以上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增加了残胃的癌变风险。
残胃癌的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对于因胃的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时内镜医生大多都会常规在吻合口的位置取活检(通过胃镜的孔洞放进活检的钳子,夹取一部分吻合口的粘膜)送病理科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残胃癌的最重要的检查。
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由于胃容量减少及没有幽门控制食物的排空速度,可出现「倾倒综合征」,表现为餐后 5~30 分钟出现软弱无力、眩晕、出汗、颜面潮红、心悸,甚至晕厥;还可表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肠鸣频繁。
可有绞痛,继而腹泻。一般上述症状持续约 60~90 分钟可自行缓解或以腹泻告终。
故饮食应少量多餐、高蛋白质(鱼、瘦肉、大豆类)、高脂肪、高纤维(蔬菜、水果)的干食、低碳水化合物(米饭、面食、甜食、淀粉类),减少糖及其他小分子了的碳水化合物(甜食)的摄入,进食后平卧 10~30 分钟。
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由于胃容量减少,容易出现饱胀感,使得进食变少,容易引起体重减轻、营养不良。
由于胃酸减少等原因,可使得铁及维生素 B12 吸收障碍,引起贫血,故应饮食注意补充高蛋白、含铁及维生素多的食物。必要时可处方铁剂及维生素补充。
胃大部切除术后,可有钙磷代谢紊乱,出现骨质疏松等症状,应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处方钙剂及维生素 D 补充。
残胃癌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因此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以下几点: